從2003年到2016年,格陵蘭每年損失約2550億噸的冰。 (視覺中國/圖)
全球氣候變化不是未來的問題,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增加導緻地球氣候的變化,對環境産生了廣泛的影響:冰川和冰蓋正在縮小,河流和湖泊的冰層正在提前破裂,動植物的地理範圍正在發生變化,植物和樹木的開花時間提前了,海平面加速上升,時間更長、更強烈的熱浪頻發。2022年,創紀錄的氣溫和令人震驚的洪水、幹旱和風暴摧毀了世界許多地區,這種情況在2023年是否還會延續?
海冰加速融化
進入2023年,全球海冰仍在繼續融化。
根據美國國家冰雪資料中心的資料,南極洲的海冰可能已經達到了2023年的最低程度,這進一步證明了研究人員的預期,即持續融化将以創紀錄的速度發生。
根據該中心的資料顯示,2023年2月21日,在該地區夏季的高峰期,南極海冰達到了179萬平方公裡的年度最小面積,這是有記錄以來連續第二年的最低海冰面積。海冰範圍的縮小意味着海浪将更加猛烈地撞擊巨大冰蓋的海岸,将進一步減少南極周圍的冰架。而位于南極洲東部内陸深處的沃斯托克站達到了相對溫和的-17.7℃,這是其65年曆史上測量到的最溫暖的溫度,南半球的夏季,南極海冰達到了44年來衛星記錄中最低的範圍。
在地球的另一端,格陵蘭島的冰蓋也在加速融化。
格陵蘭冰蓋在北極覆寫了170萬平方公裡。如果它完全融化,全球海平面将上升約7米,不過科學家們目前還不确定冰蓋融化的速度有多快。
2023年3月發表在《地球實體研究快報》(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的一項利用模拟的研究确定了格陵蘭冰蓋的兩個臨界點。研究揭示,格陵蘭冰蓋已經在融化,從2003年到2016年,它每年損失約2550億噸的冰。到目前為止,大部分融化都發生在冰蓋的南部。空氣、水溫、洋流、降水和其他因素都決定了冰蓋融化的速度和失去冰的具體位點。之前的研究發現,全球變暖1℃到3℃是格陵蘭冰蓋不可逆轉融化的門檻值,一旦越過門檻,它将不可避免地繼續融化,即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減少到工業化前的水準,也不足以阻止冰蓋的繼續融化。
不僅如此,另外一個研究團隊發現,南極洲周圍形成的深海環流可能會崩潰,并對未來幾個世紀的氣候和海洋生态系統産生進一步的影響。
這項2023年2月發表在《自然》(Nature)上的研究顯示,在南極洲附近靠冷水下沉驅動的南極深海洋環流正在面臨崩潰的趨勢。這一環流是橫跨世界海洋的洋流網絡,是地球上最長、最強的洋流,它自西向東環繞南極大陸,橫貫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南端,與其他所有洋流都有關聯。它不僅是南大洋海氣互相作用系統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還在南半球乃至全球的氣候變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模型顯示,如果全球碳排放繼續以目前的速度增長,那麼在未來30年裡,南極深海環洋流的翻轉速度将減緩40%以上,而且似乎朝着崩潰的方向發展,冰蓋的融化對調節地球氣候的翻轉環流産生了巨大的影響,這種對海洋熱量、淡水、氧氣、碳和營養物質的深刻變化,将在未來幾個世紀對南極生态系統和全球碳循環造成深遠的影響。
多國已見端倪
2022年是有記錄以來第五熱的年份,也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拉尼娜年。
盡管拉尼娜事件産生了強大的短期冷卻效應,但2022年全球大部分地區的氣溫仍舊比之前幾年的平均氣溫高得多。歐洲部分地區、南亞、北太平洋和西南太平洋,以及大西洋和東南太平洋都出現了創紀錄的高溫。比平均溫度低的地區僅限于熱帶太平洋中部和東部,從區域來看,歐洲和亞洲是僅次于2020年的第二溫暖年,非洲是最熱的第10個年份,而北美、南美和大洋洲是最熱的前20個年份。
今年的氣候狀況已在多國展露端倪。僅2023年第1周,歐洲許多國家就經曆了有記錄以來最溫暖的1月,2月份南極洋冰層覆寫面積已縮小至曆史最低水準,支撐南極地面冰蓋的較厚冰架暴露在海浪和更高的溫度下。歐盟氣候監測機構也對外釋出,自2020年以來,盡管拉尼娜天氣模式的影響讓全球氣溫上升有減緩的趨勢,但過去8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8年。哥白尼氣候變化局的資料顯示,2022年的平均氣溫是自19世紀有記錄以來第5最熱的一年,而氣候變化使一系列前所未有的自然災害變得更有可能和更緻命。
在過去30年裡,歐洲的氣溫上升幅度是全球平均水準的兩倍多,該地區的氣溫上升速度是全球各大洲中最高的。
西班牙國家氣象局2023年1月表示,2022年西班牙經曆了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并補充說,西班牙北部幾個城市在2023年元旦也異常溫暖。
2023年3月,在熱浪和幹旱的襲擊下,阿根廷北部科連特斯省的火災在短短幾天内吞噬了約6000公頃的森林。阿根廷國家農業技術研究所的資料顯示,自2023年年初以來,阿根廷面臨着一波又一波的熱浪,大火已經燒毀了科連特斯地區超過10萬公頃的土地;2月,阿根廷在幾個氣溫接近40℃的省份釋出了健康警告,雖然偶爾出現熱浪是正常的,但氣候變化使它們更持久、更強烈。
2023年厄爾尼諾的回歸會使全球變得更熱,并危及關鍵的氣候門檻值。 (視覺中國/圖)
厄爾尼諾卷土重來
2023年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在其季度更新報告中稱,厄爾尼諾現象可能會在今年到來,在異常頑固和持久的拉尼娜現象連續了3年之後,厄爾尼諾現象很有可能在6月至8月發生。
這表明2023年将比2022年更熱,有望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年份之一。除非發生重大火山爆發等不可預見的事件,否則2014年至2023年将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10年。
拉尼娜和厄爾尼諾究竟有何差別?首先,我們要知道海面的溫度也會影響到全球的氣候變化。按照現行的标準,當海水表層溫度低于氣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續時間超過6個月以上的現象就稱為拉尼娜。而當海水表層溫度超過氣候平均值0.5℃以上,且持續時間超過6個月以上的現象則稱為厄爾尼諾,是以拉尼娜也被稱為反厄爾尼諾。
那麼海水表層溫度高0.5℃或低0.5℃能帶來多大影響呢?海水比熱容很大,會直接作用于海水表面的空氣溫度,導緻熱帶大氣環流(即風、氣壓和降雨量)的變化,進而造成全球的氣候異常,加劇世界不同地區的幹旱和洪水。是以說0.5℃的波動對全球氣候而言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說法一點也不為過。
之前的3年,拉尼娜的降溫效應暫時遏制了全球氣溫的快速上升,但過去的8年仍被記錄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8年,是以厄爾尼諾的到來,很可能會讓全球氣溫再次快速飙升。厄爾尼諾現象的回歸會使全球變得更熱,危及關鍵的氣候門檻值。
世界氣象組織也表示,盡管拉尼娜現象即将結束,但由于其持續時間長,潛在影響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是以它對降雨的一些影響可能會持續下去。厄爾尼諾和拉尼娜都屬于自然現象,但它們發生的背景卻是人類引起的氣候變化,導緻全球氣溫上升,影響季節性降雨模式,使全球天氣更加極端。
目前潛在的影響已經露出端倪,2023年英國雷丁大學釋出的消息顯示,在經曆了1901年以來最熱的2月後,2023年印度氣象部門釋出了早期熱浪預警,并預測3月至5月的氣溫将高于正常水準。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報告提示,全球氣候每升高1℃,未來熱浪的頻率和強度都會變得更糟。2023年厄爾尼諾的回歸,将帶來更加惡劣的影響。随着赤道太平洋地區海面持續變暖,厄爾尼諾将給印度帶來更多的幹旱和嚴重熱浪。
目前尚不清楚2023年印度熱浪的嚴重程度和強度,但警告信号已經出現。這些熱浪縮短了春季作物季節。如果農作物産量下降,利潤空間就會減少,進而導緻更少的人在田裡工作。熱浪對勞動生産率的影響最嚴重,印度尤其是受熱應激影響最嚴重的國家。鑒于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麥生産國之一,是以熱浪也會給全球糧食市場帶來額外壓力。
第六次評估報告
更多的溫室氣體排放将導緻更多的極端氣候,并在地球上産生廣泛的破壞性影響。然而,這些未來的影響取決于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尤其是二氧化碳的總量,從這一角度看,人類仍然可以做很多事情來減緩氣候變化。
2023年3月13日至19日,IPCC在瑞士因特拉肯舉行的第58屆會議上完成了名為《第六次評估綜合報告》(Synthesis report of Sixth Assessment)的報告。這份報告顯示,過去10年間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已達到人類曆史上的最高水準,對我們的生活、基礎設施和生态系統造成的破壞,比IPCC撰寫上一份報告中展示的嚴重程度更大。
為了應對氣候變化,人類需要做的努力其實已經衆所周知: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使用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為家庭和建築供電,進而使我們的能源系統脫碳;盡可能多地實作電氣化,包括車輛、供暖系統、電器和機器。改善公共交通,限制生産水泥、塑膠和鋼鐵等材料時産生的工業規模排放;轉向更可持續的糧食系統;保護和恢複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統。
對人類而言,為了應對氣候變化,最有意義的生活方式是選擇低排放的交通工具:步行、騎自行車、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如果可以的話改用電動汽車等。從某種意義上講,交通工具的選擇是減少碳足迹的最大潛力之一。另一方面,采用更健康、更可持續的飲食和減少食物浪費也可以在排放方面産生重大影響:多吃水果和蔬菜,少吃肉類、糖和包裝加工食品,減少不必要的食物浪費;另外,當建造或改造房屋或建築物時,使用節能材料、電器和技術等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不過,這些生活方式的改變要想被廣泛接受還存在一些障礙。這些障礙可能因人而異,或實際操作起來還存在一定困難。例如,如果沒有基礎設施的支援,那該如何選擇更清潔的交通方式?如果市面上沒有更高效的家用電器,何談選擇性購買呢?
除此之外,為了讓普通消費者能夠負擔得起這種低碳的生活方式,讓每個人都能實作這些轉變,就需要交通運輸、建築和食品制造等行業的專業人士和決策者從源頭上把這些産品作為優先考慮事項。正在“燃燒的烈火”很慢撲滅,但是如果不再繼續“添柴”,熊熊之火也許最終就不會燎原了,全球氣候變暖自然也是同樣的道理。
南方周末特約撰稿 祝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