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給2023開年後十部好劇排個名:《他是誰》第六名,《狂飙》第三名

今年一季度,國劇市場,呈現出了欣欣向榮的狀态。

開年後爆火的劇一部接一部,應接不暇,番茄君都追不過來——活力和創新,是開年後國劇市場的兩個關鍵詞。

今天,就為大家盤點一下,2023開年至今口碑最好的十部國劇,我們從第十部開始:

第十名、《立功·東北舊事》豆瓣7.6

影帝範偉和影後餘男主演,風格獨特的東北題材懸疑喜劇。

故事發生在東北一座2萬人不到的虛構小鎮中,頻發的惡性案件通過種種關系都集中在暖瓶廠保衛科老員工商全亮(範偉 飾)的身上。

圍繞着商全亮的生活、工作和情感,在與惡人的鬥智鬥勇中,他也收獲了自己人生的意義。

《立功·東北舊事》這部劇最大的特點,是既有東北喜劇特有的氛圍感,又充滿了黑色幽默的橋段,很好地将懸疑元素和幽默元素融合起來,而“東北風”,便是劇中最大的調味劑。

劇中有不少“名場面”,在範偉的演繹下,都讓人忍俊不禁。

比如:善良的他替被欺負的國小生出頭,想找回正義,最終面對的,卻是三個人高馬大的國中生。

纏鬥回合還沒開始,商全亮的手腕就被撅了。

給2023開年後十部好劇排個名:《他是誰》第六名,《狂飙》第三名

這導緻之後的他,需要一直保持一個姿勢,那種端着的态度,小人物的虛榮以及内心深處的淳樸和善良,反倒通過這麼一個幽默的橋段,展現的立體豐滿。

給2023開年後十部好劇排個名:《他是誰》第六名,《狂飙》第三名

當然,除了搞笑部分,作為影帝的範偉,也貢獻了極為出色的表演,這給整部劇加分不少。

夫妻離異後的一根煙,道盡人間滄桑。

給2023開年後十部好劇排個名:《他是誰》第六名,《狂飙》第三名

徒弟受傷後的幾次哽咽,滿是親情滋味。

給2023開年後十部好劇排個名:《他是誰》第六名,《狂飙》第三名

如果一定要說有什麼缺點,那便是這部劇中,對女性角色的刻畫比較流于表面。

餘男這個角色比較有功能性,而飾演胡廷媳婦的袁晶,則有一些刻闆印象的感覺。

不過,總歸瑕不掩瑜,能有這樣一部懸疑喜劇,對觀衆來說,也是一種别樣的體驗。

豆瓣7.6分的評價,在影後影帝的雙料加持下,實至名歸。

第九名、《平原上的摩西》豆瓣7.7

本劇改編自雙雪濤的同名小說,播放自“迷霧劇場”。

本劇講述的是上世紀80年代,一個家庭,一對男女的悲劇故事。

故事本身涉及懸疑,又涉及家庭,讨論的寬度和廣度都遠超其他電視劇。

并且,作為一部懸疑劇,《平原上的摩西》比較“挑觀衆”,它的劇情和線索都在看似不經意的家長裡短之間鋪陳,前三集看完基本沒有什麼劇情推進,這也成了不少觀衆棄劇的理由。

但如果耐心追下去,就會發現,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劇。

劇集的叙事節奏非常沉穩,運鏡異常娴熟,中遠景居多,故事推進步步為營,帶來一種一種深入淺出的體驗。

同時,在年代感的部分,該劇做到了對“年代”的完美還原,一眼就能帶觀衆沉浸到那個時代。

董子健和海清演技出色的,表演無可挑剔,絲毫不會讓人出戲。

更可貴的是,劇的核心,其實沒有落在“懸疑”本身,反而在述說人性,講述那個時代浮沉中,關于家庭,關于愛情,關于命運的悲歌。

國企改制,市場開放,經濟翻湧,欲望橫流,在那個巨變的年代,這些被遮蔽個體的故事,值得一部年代懸疑劇去細細講述。

而能靜下心來觀看這部劇的觀衆,隻需要做一個聆聽者,自己體會就好。

第八名、《二十九》豆瓣7.8

這是一部很“新”的劇。

說它新,原因在兩個方面。

首先是形式上,《二十九》是一部短劇,很短的那種,每集隻有4分鐘,一共20集,整部電視劇的時長,也就80分鐘,還不到一部電影的體量。

你可以将它視作短視訊文化催生的新型電視劇,也可以将它看做一種“迷你劇”。

雖然是短劇,但《二十九》的品質并沒有是以下降,反而将老套的故事,玩兒出新花樣。

劇中的人物名稱都是直給:女主人公袁裴(原配),女二陸筱杉(小三),男主莊皓(裝好),沒錯,它就是一部原配鬥小三的狗血情感劇。

但這樣的劇,能拿到7.8的評分,自然有它的過人之處。

在“國産小三”盛行的情況下,《二十九》給出了最特立獨行的處理方法。

原配和三兒一起,從在争鬥中你死我活,到互相了解對方的軟肋,再到“亦敵亦友”的情節轉變,最終變成閨蜜,同時實作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二十九》最大的優點,就是用市場青睐的劇情,迅速抓住觀衆的眼球,同時輸出了隻屬于自己獨特的觀點和表達。

這是它獲得高口碑的關鍵,也為其他冗長的倫理劇拍出了樣闆——有時候擺脫渣男,雙方很可能實作新的共赢。

第七名、《顯微鏡下的大明之絲絹案》豆瓣7.9

你可以不相信任何人,但不能不相信馬伯庸。

馬伯庸的優勢,就是從曆史的脈絡中,尋找故事的素材,在假亦真真亦假的環境裡,創造隻屬于自己的曆史故事。

其實真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的氛圍感和核心,就像《長安十二時辰》、《風起洛陽》、《風起隴西》一樣,這部劇,亦是如此。

該劇,完全秉承着馬伯庸劇作的特點和優勢。

在還原古代方面,它細節滿滿,充滿了電影美學特征,擁有一種遠超市面上塑膠劇集的格調感。

類型雖然為懸疑,但馬伯庸依舊融入了輕喜劇元素,看起來并不壓抑,适合下飯。

而在拍攝方面,劇情很有節奏感,很少有廢的慢鏡、特寫和無效的中遠景,每一個鏡頭都有其叙事功用,既節省了觀衆的時間,也提高了故事的表達效率。

所有的人物,都是靠精心的細節立住,而不是簡單憑借旁白以及一些直給的手段,比如:有些憨傻癡呆的帥家默,精通陰陽,擅學術數,交給張若昀,似乎是完美适配的。

更重要的是,《絲絹案》不僅隻講故事和曆史,而是通過這些細小的脈絡,講大明人間,講大明廟堂。

一筆賦稅的纰漏,牽連出了官場百态,算數之中,有朝廷的衆生相,如果細細品評,尤其是有一些曆史知識的觀衆,會收獲頗豐,回味久久。

即便是曆史小白,在看完這部電視劇後,也會有細讀曆史的沖動,這就是優質劇的最大益處。

第六名、《他是誰》豆瓣7.9

張譯,現在快成了娛樂圈刑警專業戶。

從《重生之門》到《重生》,從《狂飙》到《他是誰》,張譯的刑警,都有種特殊的氣質。

在熱劇《狂飙》之後,張譯再演類似角色,原以為觀衆會“膩”,但事實證明,隻要是好劇,觀衆都歡迎。

比起《狂飙》,《他是誰》更猛。

案情尺度大,案子一件接着一件,沒有一件是草草走過場。

每一件嚴肅的案件,劇情都給了十分翔實的闡述,從人物動機到犯罪心理,從人性善惡到正邪較量,一個元素都沒拉下。

另外,劇情節奏快,第一集十分鐘就連死四人,十一分鐘就過了八年,一件案子牽扯的時空跨度,讓《他是誰》有了《狂飙》一般的棋局鋪陳。

這也讓觀衆心理一直有根弦,與片中的警察衛國平一樣,犯下大案的主要兇犯“他”,成了所有人的心結。

給2023開年後十部好劇排個名:《他是誰》第六名,《狂飙》第三名

在案子和案子的嵌套中,《他是誰》的故事逐漸豐滿,觀衆的胃口也被徹底吊起來。

最後,你永遠可以相信張譯的演技。

從一個眼神,到一個動作,他能在一兩個鏡頭的切換中,找到人物從青澀到滄桑的感覺。

他的表演,是跟着觀衆的節奏走的,特定的情境和氛圍,張譯總能踩準觀衆想看的地方,這是他的厲害之處。

演一部,火一部,張譯的實力本該如此,也希望我們所有的演員,都是靠實力說話。

第五名、《今日宜加油》豆瓣8.2

《愛情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後有多少年,國内沒出過像樣的情景喜劇了?

這部《今日宜加油》,為我們填補了情景喜劇的真空。

雖然場景選擇上,它并非嚴格的情景喜劇,但從劇作方式上說,與情景喜劇并無二緻。

原著是韓漫,此劇購買版權翻拍,做了很好的本土化改編,将一群個性鮮明的角色,放入同一個公司甚至同一個組裡,又能很好切中當代“社畜”真實心理的脈絡,光憑這一點,《今日宜加油》就值得稱贊。

故事結構上,《今日宜加油》主要描述現代年輕人上班日常中的各種狀況;而作為輕喜劇,劇中的梗幾乎都是原創,好笑又下飯,同時還有深入淺出的職場哲理和辦公室哲學,這讓不少職場人狠狠帶入。

比如:天然呆的李天然,隻想勤勤懇懇做個組長,結果因不懂辦公室文化鬧出很多笑話。跑馬拉松,沒眼力見搶了上司的第一,不僅沒拿到獎金,還得罪了一圈人。

比如:一心想摸魚的範思思,用“推卸辦法”成功擺脫了三位上級安排的各種任務,簡直是神一般的存在。

再比如:呆呆的高富帥白馬帥,李天然讓他請同僚喝奶茶,他大手一揮,請了全集團的人……

打破刻闆印象,輕松治愈,有笑點有淚點,普通人看來也沒覺得不真實,這樣的喜劇,就是一部優秀的喜劇。

我們也希望,以後這樣能改變下班氛圍的喜劇,能多一點,再多一點。

第四名、《曾少年之小時候》豆瓣8.4

一部冷門劇,卻在好劇雲集的一季度,拿到了8.4的豆瓣評分。

這部劇改編自同名小說《曾少年》,從導演到編劇,從主演到配角,幾乎沒有大明星。

可就是這樣的一部劇,卻收獲了很多觀衆的真心,到底是為什麼?

作為一部青春劇,《曾少年》最可貴的,是擺脫了所有國内青春劇可能踩到的“雷”,沒有浮誇的愛情,沒有車禍,沒有堕胎,隻是将一個四合院裡三個少年的故事,融入了生活的點點滴滴裡。

片中的任何場景,都充滿了真實的質感,觀衆看不到任何關于現代生活的優越,有的隻是童年小時候與玩伴的回憶。

而那些關于青春年少情感的悸動,以及因為一些事,一些人久久不能忘卻的情懷,都被《曾少年》真摯而又準确地呈現了出來。

本劇還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任何熟臉和小生。

幾位小演員雖然不知名,但演技全都線上,陌生感反而拉近了觀衆和劇中人物的距離,仿佛他們就是自己,自己就是他們。

這讓一些場景,更能勾起關于情懷的點點滴滴,也讓劇中人和事,能徹底帶觀衆沉浸在歲月裡。

好的青春片到底應該怎麼拍,我想《曾少年》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不少觀衆覺得,這部劇有《請回答1988》的觀感,番茄君看完是認同的。

因為對于普普通通的我們而言,那些平淡生活裡的漣漪,往往就是因為一件小事,一個回眸,因為一些記憶,還有永遠無法忘記的一些人。

第三名、《狂飙》豆瓣8.5

這部劇,相信很多人都完完整整看過了。

《狂飙》是今年迄今為止最好的國劇之一,在任何方面,這部劇都堪稱頂級。

論熱度,《狂飙》帶火了張頌文,帶火了大嫂高葉,也帶火了“告訴老墨,我想吃魚了”、瘋驢子、高啟盛舞步、李有田飙車……等等熱梗。

論劇情,故事雖然用倒叙的方式,但高啟強人物的點點滴滴,安欣作為警察對初心的堅守等,都十分紮實。

既有充足的人物動機,又有十足的故事邏輯支撐,讓觀衆對這個故事心馳神往,不斷研究。

論演技,大家都說,《狂飙》是張頌文和張譯的飙戲,事實上也确實如此。

張頌文顯然在表演之前做了很多工作,對人物日常生活細節的了解,已經深入骨髓。

他解下領帶給趙立冬擦玻璃的戲,可謂将“火藥味”三個字演繹到淋漓盡緻,讓人歎服。

一個動作,既包含了威脅,也包含了順從,兩種完全沖突的人物情緒,隻通過一個特殊的肢體動作就全部傳達,可見表演功底的深厚。

張譯自然也不在話下,他單單用眼神,就能将那種博弈和堅守,演得恰到好處。

是以,《狂飙》值得反反複複觀看;能有這樣的優質劇,是觀衆的幸運。

第二名、《去有風的地方》豆瓣8.6

剛開播時,番茄君倒是沒想到,這部劇能有這麼高的口碑。

《去有風的地方》不同于其他劇,在所有劇都追求快節奏、快劇情、快轉折時,它偏偏就慢了下來。

前半部分幾乎沒有任何沖突,就是劉亦菲飾演的許紅豆,閨蜜突然離世,她也想通了,于是帶着“閨蜜”去雲南旅遊,因為摔壞的手機而結識謝之遙,并與他産生交集的故事。

與其說是一部電視劇,不如說它有種“綜藝”範兒和“紀錄”範兒。

劇的主要内容,是劉亦菲碰到農家人的家長裡短,誰家的學徒不想幹了,誰家的孩子想出去了,誰家有了鄰裡沖突……

大部分的時間,是跟着劉亦菲這個“導遊”,在美麗的雲南旅遊,欣賞花花草草,看看藍天草地,品品農家特産,有時候還上手做一做。

而生活在那裡的幾個人物,也各自都有自己的故事。

看着風景,欣賞着劉亦菲的絕世容顔,再了解一下院中人的過往……這種簡單有代入感的劇情,輕松舒适的田園氛圍,瞬間就抓住了現代都市人的神經。

原來看劇也能減壓,也能放松,也能平和人的心境。

這也或許,是該劇給當下深陷快節奏泥淖的年輕人,送來的最好禮物。

有時候慢下來,不一定代表着不上進,因為生命本就是一次緩慢舒适的旅行。

既然結局都一樣,為什麼不慢下來,好好欣賞周遭的風景呢?

第一名、《三體》豆瓣8.7

《三體》的火,得益于兩個“隊友”的助攻。

一個,是亂改編的《三體》動畫版,到現在還沒更新完結。

另一個,則是還未出爐的網飛版《三體》。

一個在前面催,一個在後面追,原本對騰訊版《三體》不抱期望的觀衆,身體卻很誠實,都期盼着它能趕快上線。

本來抱的期望就不高,但沒想到,有大驚喜!

《三體》本就是科幻圈公認的,最難影視化改編的IP之一,要拍好《三體》,難度很大。

可這一版《三體》,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究其原因,番茄君認為三個方面功不可沒。

第一,是對角色選擇的精準把控。

于和偉的史強,張魯一的汪淼,王子文(陳瑾)的葉文潔……他們一個個都像是從原著中走出來的一樣,讓人着迷。

尤其是青年和老年葉文潔,眉宇間都有一種故事感,是那種隻有地球三體組織統帥才有的深沉和厚重。

第二,是對原著的切實尊重。

《三體》中,還原了許多原著黨耳熟能詳的“名場面”。

比如:汪淼眼前出現的死亡倒計時,以及他精神崩潰的狀态,

比如:葉文潔按下發射按鈕的那一刻,“這纖細的手指懸在人類文明的命運之上”。

再比如:原著中的真實遊戲……

這哪個場景,原著黨看了不是狂喜呀!

第三,是創作者以假亂真的态度。

劇中出現的良湘加速器;

基本就是照着真實的電子對撞機做的。

劇中的探測器;

跟現實中的幾無二緻。

甚至就連劇中出現的實驗報告,也都是真實的。

用這種态度拍出來的科幻,會差嗎?

《三體》的成功,隻不過是中國科幻的開始。而真正讓我們期待的,是《三體》之後,千千萬萬部隻屬于中國的科幻片。

上面,就是番茄君對2023開年以來十大優質國産劇的盤點。

從這十部劇中,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好劇越來越多了。

往年一整年的十大國産劇,也很少将7.6分作為分數底線,而今年僅過去一個季度,就好劇雲集,目不暇接。

從這個現象,番茄君也似乎看到,國劇的風向,在慢慢轉變。

兩個最為明顯的特點:

其一,是實力演員越來越受追捧,“去流量化”成為主流。

前十的口碑劇中,幾乎找不到流量明星,即便有,也沒有擔當最為主要的戲份,這說明,國劇的創作者在刻意減弱流量明星在劇中的主導地位,而加大了張頌文、張譯這樣實力派的比重。

“去流量化”于國産劇來說,當然是天大的好事。

因為作為演員,終究還是要靠演技說話,而演技隻要成為硬通貨,娛樂圈自然也會越變越好。

其二,是優質好劇越來越熱,“粉絲效應”漸漸弱化。

從《三體》到《狂飙》,之是以有這樣的熱度,靠的都是自身品質,而靠粉絲收割流量的時代似乎已經慢慢過去,優質“自來水”的時代,正在緩步走來。

劇的品質,将決定劇的熱度,這是正确的市場邏輯,好劇培養好觀衆,好觀衆反哺好劇,整個影視劇行業才能更加健康地發展。

當你抛棄“流量”的時候,真正的流量才會追逐你,這或許是今後國産電視劇的營運法則。

番茄君已經等不及看之後的國産劇了,相信國劇市場,必會越來越好!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淼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