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鮮為人知的四面山攝影往事

作者:龍潭晨舟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江津四面山旅遊起步了。山裡的丹霞峰巒秀,山裡的瀑布湖泊美,山裡的森林植被綠,山裡的飛鳥昆蟲多,吸引了不少遊客進山攬勝。遊客來了,不禁要問有哪些景點,怎麼去。剛起步的四面山旅遊,縣裡沒有專門管理服務機構,林業局設了一個旅遊辦,隻有兩三個從業人員,無資料,無導遊,根本沒法回答遊客的問題。

鮮為人知的四面山攝影往事

(望鄉台瀑布奔流)

1983年夏天,縣裡決定,由建委牽頭,林業局配合,開展一次四面山旅遊資源調查,拍攝四面山風景點照片,為申報四川省風景名勝區作準備。當年我是江津縣攝影協會理事,應邀參加了這次活動。同行人有縣科協主席、攝影協會理事長劉靜,縣城鄉建委老黃和小邱,重慶市園林局尹工程師。我們五人在四面山一起爬山涉水,一起尋找美景,一起經曆艱難,終于完成了拍攝任務。

鮮為人知的四面山攝影往事

(晴雲下的望鄉台瀑布)

出發前,我們按照四面山采育場提供的線索,列出了需拍攝的景區景點。其中有頭道河湖區、望鄉台瀑布、洗馬灘、土地岩、摩天嶺、飛龍廟、朝源觀、水口寺瀑布、十裡一線天、大小洪海、川黔界碑等等。

鮮為人知的四面山攝影往事

(綠叢中的頭道河)

頭道河又叫茶壩河,源于貴州飛鴿子森林,流經大洪海、響水灘、望鄉台、周家灣,與摩天嶺小溪彙流洗馬灘後流向山外。丙寅年(1926年)5月23日晚,頭道河東岸二台坪地塌山移,泥石堵塞河道,形成了長約三千米、寬約五十至百米不等的天然湖泊。

鮮為人知的四面山攝影往事

(頭道河畔的花果山)

相傳,頭道河曾是卧虎藏龍之地,丙寅之變,淹沒了河谷龍王廟,住持方丈守護金佛沒入了湖底。曾有幾個膽大鄉民潛水欲撈取金佛,結果,隻有一人逃生。幸存者說,入水底,見方丈閉目打坐,佛像金光四射,衆人眼花缭亂不辯東西,瞬間即無知覺,我相距較遠,躲過了一劫。此後,無人再提撈水底金佛之事了。

鮮為人知的四面山攝影往事

(龍潭湖晨舟)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頭道河(龍潭湖)湖區已是綠叢環抱,鳥語花香,湖水倒映青山、藍天、雲霞,宛如一幅傾盡人間色彩也難以描繪的美麗畫卷。我們沿湖攬勝,也沿湖拍攝,拍下了疑似臨湖飲水的石猴頭,拍下了輕霁缭繞的五指峰,拍下了藤蘿纏繞的七彩林,拍下了堰塞湖堤來回晃蕩的鐵索橋。

鮮為人知的四面山攝影往事

(花果山森林)

在龍潭湖邊攬勝皆步行,到洗馬灘、望鄉台瀑布、土地岩瀑布也是步行。

鮮為人知的四面山攝影往事

(頭道河通往洗馬灘的林區公路穿洞)

洗馬灘在茶壩河與摩天嶺小溪彙合處,道旁紅石嶙峋,石隙間溪流潺潺。一條石闆小道上連張家山,下通水口寺,明清時期,是江津通往貴州習水的茶馬古道。來往客商牽馬挑擔到灘前,都要止步竭息,或擦擦汗,或洗洗馬,洗馬灘是以得名。

鮮為人知的四面山攝影往事

(洗馬灘頭如今已成水庫)

洗馬灘頭有一道險峻山峰,幾處岩石狀如蘑菇,還有兩石柱相依相伴。拍照之餘,讨論景點取名。蘑菇石其形其狀栩栩如生,取其名沒有歧意。相依相伴兩石柱取名争議就大了,雙峰石、姐妹峰、雙燭台等等,都好,都沾邊,總覺得還欠缺詩情畫意。大家繼續苦思冥想。小邱說,兩石柱一高一矮,可不可以想像為一男一女。思路一打開,美名就出來:戀人峰!大家一緻認同。

鮮為人知的四面山攝影往事

通往望鄉台瀑布的泥石土公路,原是運輸木材的通道,砍伐少了,車輛過少了,路中間沒車輪輾過,長出了一行翠綠野草。我們踏着山道,走進了望鄉台山谷。望鄉台瀑布垂直高度152米,後來被人們稱作華夏第一高瀑。

鮮為人知的四面山攝影往事
鮮為人知的四面山攝影往事
鮮為人知的四面山攝影往事

(千姿百态的望鄉台瀑布)

望鄉台瀑布很美,很有氣勢,最奇特的是,丹霞赤壁形如心,潔白水簾穿心下。觀望鄉台瀑布美景,可近臨赤壁,仰望銀簾臨空而降,感受雨浪沖擊、氣勢磅礴的舒暢;可靠近清潭,盡覽高瀑疊加、雙流奔放、激蕩心弦的妙趣;也可登高俯瞰,遠觀銀瀑墜雲海,細品峽谷生雨煙的詩意。見如此美景,大家都說,望鄉台瀑布是四面山美景之冠,将來一定會成名揚四海。

鮮為人知的四面山攝影往事

(大洪海堤壩奔流)

從望鄉台瀑布登山前行,經響水灘吊橋,進入了大洪海景區。大洪海不是海,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初修建的林區水庫,以解決老四面鄉的農田灌溉與人畜飲水之難。誰想到若幹年後竟然養育成了環繞重重青山的一泓碧湖,而且,成了人們攬勝湖光山色的絕佳仙境。

鮮為人知的四面山攝影往事
鮮為人知的四面山攝影往事

(波光粼粼的大洪海)

乘舟攬勝大洪海,莽莽蒼蒼原生态叢林伴你随行,時有野凫劃破碧水為你導航,時有白鹭掠過小舟為你助興,時有微風輕拂為你送來山野花香。

鮮為人知的四面山攝影往事

(大洪海紅軍橋)

湖叉有木棧橋,船工說,取名紅軍橋,是為洪海村民冒險救治長征紅軍傷員所留的念想。大洪海之上還有小洪海,連接配接合江界。大洪海尾水區延伸到了貴州飛鴿子森林,交界處立有川黔界碑。

鮮為人知的四面山攝影往事

〈清鹹豐年間古墓楊氏佳城)

路旁有座雕鑿精美的清鹹豐年間古墓楊氏佳城,立柱聯語:“青山不語花常笑,綠水無音鳥作歌”。

鮮為人知的四面山攝影往事
鮮為人知的四面山攝影往事

(土地岩丹壁)

洗馬灘到土地岩瀑布有一條石闆古道。進入山谷,丹霞絕壁伫立兩旁。左崖伸出兩道直立岩石,酷似古羅馬武士,一前一後,仿佛在守護古道。一座青石拱橋橫連古道,橋闆有些歪斜,清流在橋下流淌。小橋盡頭有石砌平台,圍立三墩方座,是為行人休息所設。古道右側岩壁刻有鄉民捐資修路的文字,塑有保佑出行平安的土地菩薩。土地岩瀑布也由此得名。攀行至此,仰望高高的土地岩瀑布,細流奔放,跌落深谷,飛濺起層層輕霁四處迷漫。樹葉濕了,丹崖潤了,石徑更濕滑了,我們不得不就此止步。

鮮為人知的四面山攝影往事

(土地岩瀑布)

回到采育場住所,遇到了分管林業工作的趙副縣長。當他知道我們沒有交通工具,步行到景區攝影,極為不安,馬上叫來采育場場長,商量怎樣解決我們進山拍攝所需交通工具問題。當時,各機關車輛很少,就連趙副縣長自己也沒有專車,出行所乘的北京212吉普,也需縣政府辦公室臨時調配使用。采育場沒有小車,隻有幾輛運送木材的貨車和一輛後廂沒座椅的救護車。那年月,采育場工作條件差,生産工具落後,砍伐、運輸木材過程中時有工傷事故,特配救護車以備不時之需。商量下來,就用這輛救護車早晚接送我們到拍攝景區,減少從住地到景區來回的步行時間和體力消耗,集中精力去拍攝美景。

鮮為人知的四面山攝影往事

〈觀音橋小溪)

從采育場到摩天嶺,路程不到10公裡,全是崎岖盤山道,救護車開上去花了半個小時。在沒座椅的車箱裡,我們抓緊車欄随車來回颠簸,下了車,四肢麻木,仿佛身子也快散架了。登上摩天嶺,回望來路,之字型公路在山間不知拐過了多少道彎。駕駛員說,“這條林區公路,是縣裡從各區鄉抽調民工修建的。”

鮮為人知的四面山攝影往事

(摩天嶺叢林)

當時民工不叫民工,而叫民兵,不開工資,山裡修路,回生産隊評工分。民兵們在工地幹的是最苦最累的活,吃的是以紅苕、洋芋、苞谷為主的粗糧,但他們無怨無悔。民兵們不畏艱險,不怕困難,冒寒冬,頂酷暑,奮戰在深山野嶺,硬是用鋼纖、鐵錘、鋤頭開鑿出了這條盤山道。這些故事,我是知曉的。當年下鄉當知青,生産隊就有兩位年輕人是進山築路的民兵。

鮮為人知的四面山攝影往事

(通往水口寺的盤山道)

登上高高的摩天嶺,遍布蒼翠樹木的崇山峻嶺盡收眼底,曲折山道盤旋其間,滿眼青山仿佛多了一條彩色飄帶。就是這條飄帶,曾經是城鄉建設用材的主通道。從1949年到1985年,江津為“江八縣”供應木材52萬立方米。新中國成立以後建成的第一條鐵路——成渝鐵路,江津為之奉獻出了建設用材57612根。停止砍伐四面山森林後,這條飄帶,又成了育林防火的大通道。

鮮為人知的四面山攝影往事

(四面山紅籽)

翻越摩天嶺下山九道拐。再往前行,公路分兩道,左連灰千岩、飛龍廟、大窩鋪原始森林,右接朝源觀、水口寺瀑布與十裡一線天。

鮮為人知的四面山攝影往事
鮮為人知的四面山攝影往事

(灰千岩史前巴人崖畫)

灰千岩隐匿在飛龍河畔的一片竹林裡,丹霞赤壁刻畫着牛、羊、豬等動物。據文物考證,這些崖畫是史前巴人所為,現已列為重慶市文物保護機關。崖畫也從一個側面證明,遠古時期四面山就有先民繁衍生存。他們逐水而栖,從漁獵為生,過渡到了農耕時代。凹陷的崖框裡,曾住有一戶農家,為保護文物,農家已搬遷,丹霞赤壁仍殘留着煙熏火燎的痕迹。

鮮為人知的四面山攝影往事

(始建于宋代的飛龍廟)

從灰千岩沿飛龍河溯流而上,不遠處就是飛龍廟。飛龍廟始建于宋代,為川黔茶馬古道最有名氣的寺院,明末清初曆經戰亂襲擾,舊建築多已損毀,其時為飛龍廟國小所用,現已重建。

鮮為人知的四面山攝影往事

(飛龍雙橋)

鮮為人知的四面山攝影往事

(碧空九龍齊聚飛龍禅寺)

飛龍廟位處兩河交彙處,分别建有石橋相連,稱之為飛龍雙橋,橋墩安放了石雕蚣蝮。蚣蝮是中國古代傳說龍生九子之一,又名避水獸,能威鎮河妖。古人修橋時,将石雕蚣蝮置于橋頭,除了有鎮河妖防洪災之意,還有永保四方平安之寄托。

鮮為人知的四面山攝影往事

(大窩鋪原始森林管護站)

飛龍廟水公路是通往大窩鋪原始森林的必經之地。水公路不長,不足百米,借一片丹石河灘自然而成。下雨天,河灘彙集山洪,水漫路面,過往車輛如在奔流行舟。

鮮為人知的四面山攝影往事

(與恐龍同時代的植物鵝掌楸)

大窩鋪森林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是保護完好的一片原始林帶,被稱之為地球同緯度線上難得的生物物種基因庫。這片森林,以栲樹、刺包米槠、粗穗柯、木荷、四川大葉茶、絲栗等野生樹種分布最廣,也生長着杜仲、黃柏、厚樸、天麻、辛夷等藥材,還有與恐龍同時代的桫椤、銀杏、雙扇蕨、鵝掌楸等原生态珍稀物種。

鮮為人知的四面山攝影往事

(水口寺叢林裡的中華雙扇蕨)

這片林區曾有華南虎、雲豹出沒,至今尚存猕猴、雨蛙、林麝、大靈貓、小靈貓、毛冠鹿、紅腹錦雞、紅腹角雉等野生動物,以及數不清、描不盡的蝴蝶昆蟲。大窩鋪是原始森林保護區,我們隻在護林工區附近拍攝,沒有進入核心林區。

鮮為人知的四面山攝影往事

(水口寺瀑布彩虹)

水口寺瀑布與十裡一線天相依相連,也是四面山景緻最美的區域之一。沿盤山石階而下,水口寺瀑布隐藏在深深峽谷之間,90餘米的銀色水簾臨空奔湧,垂落深谷水潭,激起了層層雨霧浪花與呼嘯回響。霧浪随風撲打過來,我們趕緊退往千佛岩平台,以保相機鏡頭不沾濕霧珠。千佛岩是碧林環抱的一道丹霞石壁,凹凸不平、千姿百态的岩石就象遺落山間的瑰寶,又酷似一尊尊佛像,正在傾訴着人世間的真善美。如此場景,稱之為千佛岩絕不為過。瀑布峽谷裡自然生長着許多植物,中華雙扇蕨與樹蕨随處可見。

鮮為人知的四面山攝影往事

(水口寺瀑布與千佛岩)

千佛崖與水口寺瀑布相對。赤壁臨空,高高懸挂的銀流氣勢磅礴地撞擊谷底岩石,激起層層雨霧随風飄灑,彌漫開若隐若現的薄霧,把四周樹叢浸潤得格外翠綠。雨霧時停時湧,迷蒙水點落在肌膚上透心的涼爽。瀑布長年累月沖擊崖底,漸漸形成了一泓水潭,清沏潭水漫過巨石堆,急切地湧進潺潺流淌的溪流。一條石闆古道伴着溪流,在叢林密布的峽谷間連通山外,連通雙峰古寺,連通中山古鎮,連通江津與渝州。

鮮為人知的四面山攝影往事

(水口寺瀑布)

我們沿着古道,穿行在荒草與雜樹之間,尋找入鏡畫面,拍攝原生态峽谷風光。其中,有彎曲三疊、奔流不息的三倒拐瀑布,有兩流對挂、相映成趣的鴛鴦瀑布,有塗染褐色、形如美女的猴血崖,有突兀臨空、狀似鷹嘴的鷹嘴崖,還有兩壁相對、狹窄如縫的十裡一線天等等。

鮮為人知的四面山攝影往事
鮮為人知的四面山攝影往事

(四面山四屏休閑度假區風光)

我們一邊拍攝,一邊依景冠名,忘了饑渴,忘了疲憊,荒草露水濕透了褲腳,鋒利芭茅草劃破了手臂,口渴了喝一捧山泉水,饑餓了啃幾口冷饅頭。走了三個多小時,完成了拍攝水口寺瀑布峽谷的工作。

鮮為人知的四面山攝影往事

(水口寺道旁的德政碑)

鮮為人知的四面山攝影往事

(明代朝源觀,重慶市文物保護機關)

我們還拍攝了德政碑、禁漁碑、姜家寨、朝源觀、川黔界碑等等。爬山涉水,曆時一周,拍攝了2000多幅照片,為四面山申報風景名勝區準備了第一手資料。遺憾是,時間短,道路難,伐木勞工和村民提到的另一些美景沒能走完。最最遺憾的還是,當時用的是珠江膠卷相機,拍攝完了,膠卷集中沖洗,照片集中整理,除了攝影過程的記憶,我一張照片也沒留下。但也不遺憾,作為家鄉人,能在四面山旅遊奠基之初作點貢獻,也是應該的。

鮮為人知的四面山攝影往事

(四面山景區北門)

鮮為人知的四面山攝影往事

(四面山景區東門)

四十多年過去了,四面山旅遊事業已長足發展,省級風景區升格為了國家5A級景區。四面山景區外部交通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北門、東門都與江習高速公路相通,四面八方的遊客都可快捷進入景區。

鮮為人知的四面山攝影往事
鮮為人知的四面山攝影往事

(江習高速公路筍溪河大橋)

景區旅遊公路擴寬了,安全性更好了,進山旅遊的人也更多了。當年,我們從鎮上到水口寺景區,公路繞山轉了近1個小時,現在通了隧道,隻需10分鐘左右就可到達。通往各處瀑布的棧道也整修一新,上坡下坡都好走了,觀景更友善了。景區旅遊接待服務條件也顯著改觀,飯店酒店日漸增多,觀光車還可把遊客送到各景點,靠腳步丈量景點距離的曆史一去不複返了。

鮮為人知的四面山攝影往事

(景區東門雲山小鎮)

鮮為人知的四面山攝影往事

(龍潭湖畔的飯店)

山裡的糧食、蔬菜、雞鴨豬肉環保無公害,特受遊客喜歡,也能賣出好價錢。山裡人家通電、通自來水,還能通手機、通網際網路。一些農戶還修起了小樓房,辦起了農家樂和旅遊商店。搭乘旅遊便車,山裡人終于邁上了緻富之路。

鮮為人知的四面山攝影往事
鮮為人知的四面山攝影往事
鮮為人知的四面山攝影往事

(四面山景區遊客)

當年我們五人攝影組中已有兩人作古,但願他們在天之靈會為經曆過的那段往事而不悔。看到四面山旅遊翻天覆地的變化,看到四面山人一天天富足起來,我也由衷的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