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5”在騰訊是怎麼樣的存在?
這個問題,如果給兩萬名騰訊技術人員來回答,大部分的答案估計隻有一個字 —— 神。
要知道,在騰訊職級能力體系裡,大多數人達到T3已殊為不易,已是人才市場上的重要參照。

騰訊對T5科學家的評定标準極其嚴苛:他們不僅要是各自領域公認的資深專家,還需要有足夠的戰略眼光參與公司重大領域和項目。
這讓創立20年的騰訊T5科學家極為稀缺,此前他們像七龍珠一般星散在各個事業群。騰訊圍繞他們的能力所長,設定了種種名目神秘的實驗室:科恩、玄武、優圖、量子、音視訊……你也許很少聽到他們的消息,但你很可能每一天都受惠于他們的技術。
而在去年騰訊在9月30日宣布戰略更新後,這些科學家被收歸于「雲與智慧産業事業群」(CSIG)和「技術工程事業群」(TEG),其中肩負産業網際網路重任的CSIG,成為騰訊擁有最多T5科學家的事業群。
吳石 with 科恩實驗室:
哥不在江湖,但江湖上都是哥的傳說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黑客世界也一樣。有黑帽子通過技術攻擊制造麻煩和牟利,就有白帽子從事漏洞發掘與防禦。
而進入騰訊之前,吳石是世界安全業界著名的白帽黑客,也是全球送出漏洞數量最多的個人。
傳說他是個貨真價實的宅男,曾有一段時間他加入了微軟,工作狀态是這樣的:從來不去微軟中國,也不去微軟美國,但部門上司每年都會從美國飛過來家裡看他。每年20多個可用漏洞的KPI他隻用了一個月就能完成,還順便買了套房。
之是以能有這樣的待遇,是因為早在14年前,吳石一個人就發掘超過100個 Safari 的 CVE(“Common Vulnerabilities & Exposures”,公共漏洞和暴露)漏洞。他曾創造過單月申報微軟漏洞數量全球占比10%、獨自發掘15個iOS漏洞的驚人成績——這個數字甚至比同期蘋果自家研究人員發現漏洞(6個)還要多。
2013年,吳石加入KEEN Team,這個由業内頂尖白帽黑客組成的資訊安全研究隊伍,在 Pwn2Own Mobile大會上兩度破解 Safari 。吳石等團隊骨幹也在回國後不久加入騰訊,成立了科恩實驗室,正式成為騰訊T5科學家。
科恩實驗室把使命定義為“守護全網使用者的資訊安全”,不僅研究桌面端安全、移動端安全,還向物聯網,在智能網聯汽車、IoT 安全、雲計算和虛拟化技術安全各個領域發力。
最讓大衆印象深刻的,是科恩實驗室實作了全球首次“遠端無實體接觸方式”入侵特斯拉汽車。他們無需走進汽車,就可以将特斯拉解鎖、打開天窗、啟動雨刷、遠端刹車,創造力過剩的他們甚至讓特斯拉跟随音樂的節拍進行車燈秀。
(“燈光秀”位于2分49秒)
“特斯拉過去的安全負責人Chris Evans,原來是谷歌網際網路安全團隊‘Project Zero’的負責人。我們團隊從2014年底開始和谷歌在安全研究上就有合作,是以我們和Chris關系很好,互相欣賞對方的技術研究能力。這次我們和特斯拉的全程溝通過程中,堅持了一個觀點,就是推動特斯拉盡快修複這些高危問題,確定特斯拉使用者的安全。”吳石曾經就破解特斯拉對媒體這樣說過。
為了表彰科恩實驗室的貢獻,吳石的團隊獲得了特斯拉官方在2016年12月公開緻謝以及4萬美金獎勵,并成為年度唯一一支獲得“特斯拉安全研究員名人堂”的團隊,這一消息甚至驚動了馬斯克,它們收到了矽谷“鋼鐵俠”的親筆緻謝信。
科恩實驗室從中完成的技術積累,也在騰訊雲上作為雲安全産品和安全解決方案實作對外開放。2017年騰訊雲釋出的車聯網安全解決方案,便是從安全管理、概念風險驗證、産品研發到技術支援等階段,為車聯安全提供防護。
賈佳亞 with 優圖實驗室:
要做落地價值的科學家
就像2018年萬衆讨論區塊鍊的日子似乎已是遙遠的記憶,人們很難再回想起2016年AI創業的火爆場景:錢找人,卻找不到幾個人,但凡是個初創産品,想辦法也要往AI上面靠靠,說不定能拿到錢。
風口過後,真正應用到AI技術的場景開始進入沉澱的發展階段。于是有一種聲音感慨:“AI也就這樣了。”
但正是在這時候,賈佳亞決定走出學校,他的觀點恰恰與前一種聲音相反:AI能做的太多,卻像基礎設施一般,需要長期的投入。
作為中國香港中文大學終身教授,賈佳亞是業内著名的計算機視覺專家,在大學任職期間創立的視覺實驗室,很多研究成果被高校教科書、課件和開源視覺代碼庫(包括OpenCV)收錄,落地到各大廠商,還培養出了還包括商湯科技的CEO 徐立博士在内等衆多人才。
衆多公司向他伸來橄榄枝,幾經權衡,他加入了騰訊優圖實驗室。在此之前,優圖已經在國際最權威、難度最高的海量人臉識别資料庫MegaFace中擊敗Google等團隊,以83.290%的最新成績在100萬級别人臉識别測試(Challenge1/FaceScrub identification)中重新整理了世界紀錄。
在這樣的研究基礎上,他準備大幹一場。超級大牛帶來的向心力開始顯現:随着賈佳亞的到來,許多高端的研發人才也紛紛将目光投向網際網路公司,不少博士生在面試時就答得很幹脆——想跟着賈佳亞做事情、學東西。
很快賈佳亞就為優圖建立起了幾十人的博士團隊,此外在全球高校還不乏在讀的碩士、博士生希望加入到優圖的中短期的科研項目中。
萬事俱備,賈佳亞開始了他的騰訊生涯:他要把優圖的AI能力帶到C端和B端産業,帶到騰訊内部的社交和内容平台和外部的傳統工業、醫療、交通等領域去。
在B端産業裡面,現階段工業生産目前面臨很多困難:人力成本升高且教育訓練周期長,許多工作又會因為過于瑣碎,導緻人員不穩定,最智能的“人”反而成為生産鍊條中薄弱的一環,賈佳亞正是從中看出了AI施展拳腳的機會。
他很快找到了那顆合适的“釘子”:國内面闆龍頭企業華星光電。優圖提供的可複制性工業自動化排檢系統,輔助華星光電完成100多道工序檢測,進而讓質檢人數減少了60%。更重要的是這套系統還可以幫工廠為缺損面闆分析,進而回溯源頭查漏補缺,改進生産工藝,這是AI帶來的新能力。
除此之外,賈佳亞還帶着團隊深入到高危檢測、癌症早篩、圖像視訊内容了解、企業辦公、文化保護、自動駕駛這些領域,多以優圖提供底層技術、搭建架構和技術體系、騰訊雲對外提供整體方案的形式進行配合。
“CDN、網絡服務儲存這些硬體技術很成熟,成本和造價都比較透明,大多數的競争隻能比誰降價多,在同等計算能力下比誰便宜;但算法和技術是上層建築,現在還是有獨門秘方和容易比較的高低好壞。比别人做的早、效果更好、結果更準、更受歡迎,那它就能憑借價值而不是價格去吸引客戶。我們在做的就是這樣的高附加值的技術。”賈佳亞如是說。
這樣的價值,也正在成為騰訊雲的核心優勢。
劉杉 with 音視訊實驗室:
讓業界标準也有騰訊的一份功勞
想象一下:一部兩小時、60幀每秒、1980×1080像素的電影,如果沒有經過壓縮,會有多大?答案是2.7TB,注意,是TB(1TB=1000GB),不是我們日常見到的GB。
從“不可用”到“可用”,這就需要視訊壓縮技術不斷突破并形成行業标準。
“行業标準”這個詞,劉杉并不陌生,加入騰訊之前,她曾在多家全球500強公司擔任進階技術和管理職務,參與制定了視訊壓縮、點雲壓縮、多媒體系統和傳輸協定、IoT、無線網絡在内的多個領域的行業國際标準。以她作為第一和主要貢獻人的50餘篇技術提案被ITU-T 和ISO/IEC 标準采納。她還曾多次擔任國際标準組織專家小組主席和聯席主席,是超過200個美國和全球專利申請的發明人,也是ITU-T H.265 | ISO/IEC HEVC V4七位主編之一。
頭銜和榮譽早已對劉杉失去吸引力,當時間來到2017年,一個機會擺在劉杉面前:加入騰訊,帶領中國企業參與制定行業标準。
她的第一反應和普通人一樣:為何是騰訊來找她?
“騰訊的目标是出海和國際化,音視訊領域一定要做成國際标準。”湯道生這樣對她說。
為什麼音視訊的國際标準,值得日理萬機的高管親力親為去招人?因為真的很——重——要。
音視訊标準的進化,正在潛移默化地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就像十年前的我們,根本不能想象自己還能拿着手機随意直播,而不是像電視台那樣扛着長槍大炮,不遠處還得跟一輛轉播車。同樣,語音通話、長短視訊、直播、即時遊戲等這些使用者習以為常的服務,也離不開這樣一步步摸爬滾打的改進。
這也是騰訊音視訊技術中心在2016年底更新為騰訊音視訊實驗室的原因,随着移動化浪潮的到來,他們需要為騰訊在未來準備就緒。
在海外工作生活二十年之後,有機會帶領中國網際網路巨頭參與制定國際行業标準,影響十億量級的使用者,這是這份工作最吸引人的地方,劉杉答應了。
她在短短兩個月時間内,與音視訊實驗室在矽谷和深圳兩個團隊日夜接力鑽研,硬生生從一衆老牌國标團隊中擠出一條路,向 MPEG 122 會議送出了十個高品質的提案。
此後騰訊在音視訊标準界一發不可收拾——在2018 年 7 月的盧布爾雅納标準會議、10月的中國澳門會議上,騰訊音視訊實驗室的多項技術連續被 VVC 标準采納,其中王者榮耀視訊片段更是被納入 VVC标準制定測試集,確定騰訊重要應用場景受益于新一代視訊壓縮标準。“除了VVC,音視訊實驗室也在積極參與制定PCC、DASH、OMAF、AVS、IETF等行業标準。”劉杉介紹道,她本人也再一次被推舉為下一代視訊壓縮标準的聯合主編。
在行業标準陸續取得突破的同時,音視訊實驗室也在醞釀自己的黑科技。2018年,音視訊實驗室開發了基于深度學習的視訊處理平台“麗影”并上線微視。2019年,音視訊實驗室正式上線了TSE(包含面向螢幕内容編碼優化技術的視訊編解碼核心),可在視訊壓縮上節省帶寬約30%,同時保證通訊實時性,這将是衆多會議達人的福音。
在2018年9月30日騰訊戰略更新後,輔助騰訊雲“出海”也成為音視訊實驗室的一項重任。其最先為QQ 開發的音視訊通話能力、面向全民K歌的直播能力、面向遊戲的GME遊戲多媒體引擎,均已作為雲上解決方案對外開放。視訊雲轉碼核心和平台、智能會議、線上教育和自動駕駛等領域,将會是劉杉和她的團隊下一個挑戰的目标。
張勝譽 with 量子實驗室:
做我們這一行,耐心和聰明同樣重要
2001年,張勝譽還未去普林斯頓大學跟着姚期智讀博士,已經開始接觸量子計算,但彼時幾乎所有人都覺得量子計算實作可能會是“下輩子”的事情。
盡管量子力學在過去的100多年裡得到長足的發展,但人類控制和測量量子系統的能力依然薄弱。
“那時候我們很少有人拍胸脯說自己研究量子計算。”因為這會讓人敬而遠之,他笑道,早些年他不确定有生之年能夠看到量子計算的應用。
然而後來的事情,超過了所有人的想象:
- 2007年,神秘的加拿大公司D-Wave System 突然宣布造出量子計算機原型機 Orion
- 2015年,谷歌聯合其他研究機構宣布實作9個超導量子比特的高精度操縱
- 2017年,我國科學家首次實作10個超導量子比特的糾纏
- 2018年,谷歌釋出全球首個72量子比特通用量子計算機晶片
- 2019年,IBM推出全球首款據稱可「商用」的量子計算機
短短十幾年間,谷歌、微軟、IBM、Intel、Honeywell、Amazon乃至于通用汽車、波音公司等科技巨頭,包括世界各國的科研機構在内,紛紛加碼量子計算。盡管現階段人類距離量子計算的商業化尚遠,行業内甚至沒有人能夠精确預言量子計算未來能夠在哪裡一定會改變世界,反而是外行商業炒作愈發火熱,“量子工業時代”、“量子霸權”等浮誇的新詞甚嚣塵上,各類創業項目紛紛拿錢上馬。
“好比一群17世紀的人在想象未來手機的功能。”有業内人士這樣評價。
“這是一個可能持續十年、二十年的事業。”在還是中國香港中文大學計算機系副教授的時候,張勝譽就明确告訴騰訊,量子計算的未來不可估量,但需要充分的耐心和投入,希望商業公司審慎對待。此時他已經擔任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ntum Information雜志的編委,對量子計算有了十幾年的研究。
在「長遠福祉」和「短期利益」面前,騰訊選擇了前者。這份誠意打動了張勝譽,他在2018年1月加入騰訊并組建「量子實驗室」,開始深港兩地漂的日子。
頂着騰訊最神秘實驗室的光環,量子實驗室從一開始就不打算太在意外界的喧嚣。他先招人,招那些能夠坐得住的人。“做我們這一行,耐心和聰明同樣重要。”他笑道——當然他沒有說的是,能研究量子計算的人本身已經智商超群。
其次是定方向。這個行業從理論、算法到硬體都是一道道山,IBM、谷歌、微軟等企業各自選擇了不同的路徑去攀登。騰訊要想找到最合适的道路,就得先全方位了解這個行業正在發生的方方面面。
“我們不相信任何一個人給我們的直接結論,不管這個人過去的成就和地位。”張勝譽說道。“量子實驗室一直将許多精力放在行業最新文獻和當面的技術交流上,從細節出發,與各方面專家認認真真探索,幫助騰訊在量子領域始終掌握着第一手資訊,并逐漸摸索出自己的方向。”
“但——”他又神秘地笑了笑,表示量子實驗室目前在量子計算化學領域開始了不錯的布局,這可能會對傳統藥企、化工企業研發起到很大的幫助,這一能力他們正在想辦法在騰訊雲上對企業進行開放,也許會以雲産品進行釋出。
量子計算+雲生态,将會是什麼樣的能力?
于旸 with 玄武實驗室:
寶藏男孩的“挖寶”之路
在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當你的能力處在你所在行業的頂端或前端時,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有一個答案獲得了244個贊,位居第一:
這個網名“tombkeeper”的答主,也就是如今玄武實驗室的掌門人于旸,人稱“TK教主”。了解這個寶藏男孩的人都知道這句話絕非抖機靈,因為你永遠猜不出見多識廣的教主會從哪裡給你帶來驚喜。
醫科出身、半路出家的他,因為大學期間偶然在路邊報攤讀到一篇介紹網絡安全的文章,從此走上了網絡安全的道路。憑着在校期間業餘研究的成果,他從醫學院畢業後直接獲得了一份國内著名安全公司的工作。2008年還擔任了奧運會資訊網絡安全指揮部技術專家。
2013年,微軟因他的一項研究改變了從不給安全研究者發放獎金的規則,并設立全球安全挑戰賽。他則迅速憑借另一項研究成為了全球僅有的三名獲得微軟安全挑戰懸賞獎10萬美元獎金的白帽子黑客之一。
2014年TK加入騰訊成立了玄武實驗室。
“玄武”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符号之一。TK認為“玄武”形象中厚重的龜和靈動的蛇恰好代表了網絡安全的防和攻兩個方面。從此TK開啟了自己的“騰訊時期”。原以為赢得微軟技術挑戰大獎是自己“一輩子所能做出最重要的發現”的TK,在創立玄武實驗室後則收獲了一個又一個新的成果:
● 2015年玄武實驗室發現的掃碼器“BadBarcode”漏洞,神奇到甚至可以通過發射一束雷射來控制掃碼器入侵電腦。而且這一安全隐患在全世界大部分掃碼器中都存在。此後玄武實驗室和微信支付合作,一起推動了整個國内掃碼器行業在安全上的大幅提升。
● 2015年玄武實驗室的生态安全小組發現:全世界一半的防毒軟體都存在破壞作業系統安全機制的問題,以至于黑客可以“踩”着防毒軟體沖破系統。在幫助衆多廠商修複這些漏洞後,這項研究也成為了溫哥華 CanSecWest安全會議的議題。
● 2016年發現的“BadTunnel”漏洞影響了從Windows 95到Windows 10之間的所有系統,無論影響範圍之廣還是利用方式之靈活都堪稱史無前例。微軟破格為此發了5萬美元獎金。而且據說這個漏洞不是找出來的,是TK有一次乘飛機百無聊賴時憑空想出來的。
● 2017年玄武實驗室提出 “應用克隆”模型,徹底重新整理了人們對移動安全的認知。在這個模型的視角下,很多之前被認為影響不大的安全問題實際上都非常危險。玄武實驗室研究發現:對大部分安卓使用者來說,隻要發送一條短信,就可以控制使用者手機上的應用。
● 2018年玄武實驗室發現了手機行業新出現的 “屏下指紋技術”中存在的“殘迹重用”漏洞,并幫助國内各大手機廠商修複了問題。這個漏洞原理非常複雜而表現卻很簡單。在GeekPwn大會現場,甚至主持人蔣昌建也很快學會了如何一秒鐘解鎖存在漏洞的手機。由于這個漏洞巨大的影響,各手機公司都對玄武實驗室給予了很高評價。華為手機安全部門的負責人甚至專程帶隊趕到北京召開了答謝會。
● 對于2019年初出現的WinRAR漏洞,很多研究團隊都意識到這個漏洞不止影響WinRAR,但很難給出較為全面的影響清單。而玄武實驗室利用多年積累研發出的 “阿圖因”系統,迅速找到了39款受影響的軟體。這個結果除了幫助很多企業使用者應對這一嚴重漏洞,也為國家主管機構對該漏洞的應急處置提供了有力支援,獲得了國家資訊安全漏洞共享平台的感謝。
這樣吸睛的新聞,隻是玄武實驗室衆多研究成果和項目的冰山一角。事實上,除了玄武實驗室、科恩實驗室,騰訊還有雲鼎實驗室、湛泸實驗室、反病毒實驗室、反詐騙實驗室和移動安全實驗室,這七大專業實驗室一共組成了騰訊安全聯合實驗室,彙聚了國際最頂尖的白帽黑客,專注于安全技術研究和安全攻防體系的搭建,騰訊雲業内領先的安全能力,也多來源于此。
從這些讓人眼花缭亂的成就,可以想見每一次關于T5的任命消息出爐,在騰訊内外會引發怎樣的關注。
T5的隊伍依舊在不斷壯大中,标準也愈發嚴苛,下一位科學家将會是誰?尚未得知,也許還遠,也許很近,也許就将磨砺于産業網際網路的回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