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金蘭古道——尋覓徐霞客的蹤迹

#從今天起記錄我的2023#

金蘭古道——尋覓徐霞客的蹤迹

金蘭古道始于宋代,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曆史,是南起金東區曹宅鎮岩後村,北至蘭溪市梅江鎮的古代交通要道。曾是曹宅一帶與蘭溪市之間的官道。

金蘭古道——尋覓徐霞客的蹤迹

“蓋金華之山,橫峙東西,郡城在其陽,浦江在其北,西垂盡處則為蘭溪。……婺水東南從永康經郡之南門,而西北抵蘭溪,與衢江合。”人在船行中,徐霞客遠遠望見北山“突兀天表,若負扆然,而背之東南行然。”明崇祯九年(1636年),徐霞客金華北山之行的記載尤為詳實,洋洋四千餘字竟然占了《浙遊日記》一半左右的篇幅。

金蘭古道——尋覓徐霞客的蹤迹

從前還沒有車的時候,先人們翻山越嶺,風雨無阻地靠着雙腿走出條條大路。如今鋼筋水泥,汽車高鐵飛機互相交錯,路越來越寬,越修越遠,你是否還記得曾經那條留下先人腳印的路呢?

金蘭古道——尋覓徐霞客的蹤迹

中午醒來,窗外雨停。

​打開地圖翻來覆去,就到了這個地方——金蘭古道。

空山新雨後,杜鵑、紫藤、梧桐花點綴了漫山遍野,一條古道沿着溪流,在深山老林裡蜿蜒曲折沒有盡頭,除了花香水聲鳥鳴,隻剩滿目清靜……

金蘭古道——尋覓徐霞客的蹤迹

古時道教文化盛行,金華北山當時名聲在外,為浙江道教名山之一。北山金蘭古道位于金華市境内北部,是金華北山通往蘭溪的交通要道。金華北山為金華山、赤松山等山之合稱。山中層巒疊嶂,清泉潺流,洞穴四布,怪石林立,主峰海拔1300餘米,面積約2.5平方公裡。

金蘭古道——尋覓徐霞客的蹤迹

徐霞客的“萬裡長征”中,真正的地理考察,金華北山算得上是第一站,因為北山三洞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徐霞客耳聞已久,正好趁此次出遊一了心願,并以地理學家的眼光審視,這是徐霞客對金華北山考察不惜筆墨的重要原因。

金蘭古道——尋覓徐霞客的蹤迹

金華北山又名長山、常山。山間雙龍、冰壺、朝真三洞合稱“金華洞”,為道教第三十六小洞天,名曰“金華洞元洞天”。赤松山傳為古仙人赤松子于此引牧羊少年皇初平修道成仙之地。

金蘭古道——尋覓徐霞客的蹤迹

一條古道的文化厚度,通常要與和它有關的詩詞歌賦成正比。如此,我們不得不贊歎,這又是一條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古道。

金蘭古道——尋覓徐霞客的蹤迹

袁吉《登金華山》,以“金華山色與天齊,一徑盤纡盡石梯。步步前登清漢近,時時回首白雲低”來描述當年北山的風光。初唐陳子昂的《登金華觀》、孟浩然的《寄赤松道士》、蘇轼的《卧羊山》、王安石的《山橋》等,更為金華之山光水色增輝添彩。

金蘭古道——尋覓徐霞客的蹤迹

及至近代,郁達夫的《金華北山》、葉聖陶的《記金華的兩個岩洞》,寫得娓娓動人,饒有情趣。

金蘭古道——尋覓徐霞客的蹤迹

穿行在層巒疊嶂的深山老林,漫步古道,布滿青苔的石梯蔓延數十裡地,一階階都是靠雙手堆砌而成,不禁感歎古人的辛勞付出和探索精神,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才有今日休閑散心的好去處……

金蘭古道——尋覓徐霞客的蹤迹
金蘭古道——尋覓徐霞客的蹤迹
金蘭古道——尋覓徐霞客的蹤迹
金蘭古道——尋覓徐霞客的蹤迹
金蘭古道——尋覓徐霞客的蹤迹
金蘭古道——尋覓徐霞客的蹤迹
金蘭古道——尋覓徐霞客的蹤迹
金蘭古道——尋覓徐霞客的蹤迹
金蘭古道——尋覓徐霞客的蹤迹
金蘭古道——尋覓徐霞客的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