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期待的網飛新劇《模仿犯》,一次性播出10集。
翻拍成功作品、自帶熱度。
男主吳慷仁,曾被譽為“永遠不會選錯作品”。
高口碑的《我們與惡的距離》《俗女養成記》等等,俨然已成為新一屆高分台劇代表人物。
女主柯佳嬿,則憑借一部《想見你》風頭大盛。
就連特别出演的林心如,也早已離開偶像劇賽道,在《華燈初上》《誰是被害者》等劇作中一改往日“言情女主”模式。
轉身在另一條大道上,狂奔了很遠。
有意思的是,開局開分不錯的《模仿犯》,播出數天之後豆瓣評分下跌,目前穩定在7.5分。
對比原版的7.1分,這個成績很不錯。
算是罕見的“翻拍比原作高分”類型。
不過如若對比吳慷仁此前一系列9分+的封神之作,這部顯然還有距離。
這一步之遙,遠在哪裡?
質感不錯,節奏似乎可以略收緊一些。
不是“24集隻有8集能看,餘下全在注水”的程度,大概是10集可以收縮回7集8集左右的模樣。
部分邏輯閉環中,該着重強調的部分、被掩蓋在反轉的刻意中,略顯含混。
部分角色存在的必要性和表現力,讓人有點疑惑。
但總體而言、品相依舊不錯。
一,質感
吳慷仁飾演的“龜毛其”,這類一心查案、過往悲情有陰影、智商超高自帶光環的角色,完全是刑偵本格正常例牌菜。
一方面是吳慷仁完成度很高,唏噓不忍、傷心絕望、試探猶疑,每一個表情分寸感都很線上;
另一方面則是角色基于悲劇和絕望的“私刑”越界。
這個角色全片最打動我的角色,就是他又悲傷又絕望又仇恨又不屑,居高臨下俯視着陳和平,終于開槍。

這樣的仰拍鏡頭是典型的“英雄仰角”,這份仰角和極度悲情,共同構成了很有沖擊力的唏噓感。
雖然是沒有程式正義和環節合法性的“私刑”,但從是非對錯角度說很有正義裁決感。
後續,他聯手做局,讓陳和平在直播中自爆。
劇情所謂“反轉”其實已經很平淡,這段中反而是吳慷仁的眼神,挺有看頭。
前半段為激怒他而步步僞裝,後半段憐憫不齒寒冷絕望種種情緒盡在其中。
無論是破案者還是兇手、苦主,劇作呈現大多質感不錯。
讓人印象深刻的畫面,比如勇哥深夜在小公園發現屍體。
女兒幼時玩耍、又差點被弄丢于此的小滑梯,如今成為兇手喪心病狂撬得秘密之後選擇的陳屍場。
當年因工作忙而疏忽女兒的愧疚,往日父女沒隔閡、一同吃冰淇淋的融融其樂,如今都已血色凄涼難回首。
這何止是往傷口上撒鹽啊?
前有南清宮的女孩被陳列十字架上,後又有女屍深夜慘現昔日遊樂地。
勇哥揭開屍身上搭着的布,動作帶着被斬下的頭顱滾下。
“砍下頭顱”這個動作在預設情境之外;
且頭顱是從滑梯掉下,滑梯本身是可愛的兒童玩具,上門滾落頭顱,那種驚悚慘烈和反差,更平添幾許凄冷慘烈、悲憤痛苦。
同時,這一節勇哥的故事,自然會讓人下意識以為那是他女兒(如果沒有其他版本參照等參照資訊),結果自然又多一層反差。
諸多集開頭或結尾,時常是一段很有沖擊力的前塵往事或秘密。
比如幼年陳和平縱火往事。
小小年紀的小孩子,居然要燒死那麼可愛的小狗狗。
和年紀、天性等因素極不相符的殘忍、惡毒,都很有沖擊力。
二,悲情又堅韌的力量
整部《模仿犯》看完,印象很深刻的角色是外公馬主委。
三分悲情,三分堅韌,三分世事看盡的通透,三分任他雨打風吹的智慧。
不幸中依舊堅強、溫和、體面,讓人又酸又暖。
來,先說不幸。
馬主委上場,是相依為命的外孫女被綁架。
老人家隻有一個女兒,也在外孫女失蹤之後遭遇車禍。
白發蒼蒼的老頭,每天工作完要沿街四處發尋人啟事,還要照顧躺在病床上的女兒。
很觸動的一個細節,是老人幫昏迷中的女兒剪指甲、不慎剪破,有一點點見血。
會有這種小意外,一則老人年事已高、二則太過勞累、三則憂思分神。
這不痛不癢一點剪指甲的血,既有家人溫情照顧的暖,又有一點滄桑難周全的苦。
同時,還和兇手喪心病狂砍下被害人一隻手塗上鮮紅指甲油,形成了一死一生一善一惡的強烈對比。
此外,更值得提的是角色在不幸中依舊堅韌溫厚的質地。
兇手打來電話,以外孫女姓名為要挾,勒令他在鬧市區學狗叫當街跪爬。
老人憂思心切,隻好照做。
大庭廣衆之下如此“扮醜”,但沒有尊嚴的值得鄙棄的,絕不是這位可憐老人,而是兇手。
馬主委也并非任由對方搓扁揉圓的無腦之徒,接到電話,迅速拿出本子逐字逐字一字不漏記下。
對方說了什麼、怎麼說的、語氣斷句等等,每個細節都隐藏着很關鍵的重要資訊。
事實上也正是因為他反複聽錄音,對比發覺“打電話給我的和到電視台的不像同一個人”,為劇作偵破“兇手背後還有真正的主腦”提供重要幫助。
當然劇作在描寫他“悲恸中仍有風骨、體面和思考執行力”時,也沒過分誇大他的技能。
陳和平上門、言語不投機,後續等同暴露,馬主委去獄中探望郭曉其,鼓勵于他。
你看,這“終極真兇就是陳和平”,不算是馬主委以超能力感應出來的,而是對方自己自大暴露。
(bug在于,以陳和平這瘋狂弑殺的個性,既然暴露自己、既然對方有輕慢拒絕他的嫌,他不下殺手、豈不是很不符合他睚眦必報操控感自戀狂瘋子人設嗎?)
馬主委最堅韌的一點在于,白發人送黑發人也沒有擊潰他。
目睹外孫女被放在十字架上的慘相之後,他的信條依舊是“我們要過得好,不能被壞人打垮”。
被害者家屬責問執法者“你們為何如此無能如此廢物如此飯桶”“為什麼到現在都抓不到兇手”是人之常情,合情合理的憤怒。
但面對男主道歉,馬主委很誠懇:人不是你殺的,不怪你,你已經很努力破案了。
認屍這場慘絕人寰的悲劇裡,幾個細節都讓人淚目。
因為要保護抛屍現場,執法人員沒有移動屍體,任憑她如此可憐陳屍其上。
老人顫顫巍巍過去撫摸孩子的臉、她被剪掉的頭發,這本不合規矩。
大超想要阻攔但被郭曉其拉住,他不能阻擋一個垂暮之人走向好不容易才讨要回的親人屍體。
無論是馬主委說“回來就好了”,還是問“可以放她下來嗎”,都讓人唏噓難過。
角色剛上線時,關于能否找回外孫女馬主委求簽,一副迷信模樣。
但得知外孫女已受其他宗教洗禮(和家中信仰以及主營業務不同)之後,他依舊很溫厚:我們不計較這些,隻要善良就夠了。
尋常巷陌的尋常老者,卻又有着不尋常的經過大風大浪般的智慧與滄桑,溫情與悲情。
如松屹立筆直,如霧包囊所有,也如他口中的水那般可負載所有。
三,幾點疑惑
女主設定為專業人士,分析罪犯心理很對口。
但劇作最後進入“所有人都知道罪犯就是他但沒辦法”的本格掉線、正常程式掉線、戲劇化表達上線子產品。
女主先後以男主前女友、被冤枉的苦主(假共犯)家屬,和受害者身份上線。
而為她設定的職業能力在這些身份中,雖則都有所表達,但也都淺淺掠過。
劇作似乎有“給了高設定,但沒充分展開就潦草收筆”的感覺,類似“高設定但扁平未攤開”。
林心如飾演的姚雅慈,前半程後半程單看,戲劇功用、角色特點表達都清楚,但連在一起看、前後半段有些割裂。
起初俨然一副“老娘就是隻要收視率”的态度。
一手默許下屬洩露消息、假裝發火,一手借勢營造出邀請重量級嘉賓的輿論條件。
邀請馬主委上節目,不顧受害者家屬的絕望和煎熬,轉給他一堆毫無同情分的“你覺得她被害不是活該嗎”的問題。
欲揚先抑,或是“手法有問題,但捍衛原則”的寫法都沒問題。
但這個角色,前後似乎割裂。
後續小路眼裡中分分鐘又成了新聞理想、業界良心、真善美本身。
裡外黑白兩層之間硬轉折、銜接很突兀。
當然,她到死都不肯向陳和平認輸的韌勁,“你不過是換場的笑話”擲地有聲,都是很有力量的表達。
路妍真這個角色,一度讓我怪疑惑的。
她的功能節點,一是在多年前的案件中以好友身份提供資訊;
二是在沈嘉文案中,以記者身份幫忙查訪沈母往事。
一開始,二人隔空唏噓的畫面,很有代入感。
但後續除此之外的戲份,似乎都可有可無,存在感價值感和沖擊力都不強。
比如她給男主送藥。
感情線也不像感情線,主劇情也不叫主劇情。
她離開電視台又重新入職,一度在陳和平身邊工作,劇作還給出了類似“陳和平要害她”的暗示,讓人以為角色至少要幹點什麼。
(沒有說希望她遭遇不幸的意思)
結果,就很平。
從角色塑造角度看,就是一個天真善良的正常設定。
從推動劇情角度看,類似NPC
但戲份卻并不少,體感比女一女二的戲份,體量都不遜色多少。
同樣,劇作反派群像呈現,也有類似問題。
整體而言,罪大惡極的、有病被蠱惑被利用的、有罪但也忏悔的、無罪但包庇“惡”朋友的,縱深層級清晰、結構類型豐富。
(上一篇專門寫了疑犯群像)
(沒有任何誇獎反派對的意思,僅僅是說角色塑造手法)
陳和平二張皮,一張僞裝、一張真實醜惡變态嘴臉,二者之間的反差、極度自戀病态人格的表達,都有沖擊力。
但在揭開這點之後,劇作很多篇幅都是同質同類重複渲染。
角色足夠典型,但用一個典型(也套路)的角色,去支撐太過漫長的進度條,某些部分依舊有幹癟之嫌。
當然整體而言劇作相對周正。
就算不驚豔,也沒有徹底掉鍊子,期待後續的華語劇作都有更好表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