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魏“子立母死”制度,生了太子,母親賜死,胡靈太後為何沒死?

作者:閑來唠史
北魏“子立母死”制度,生了太子,母親賜死,胡靈太後為何沒死?

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公元509年)的一天深夜,宣武帝元恪的一個懷有身孕的嫔妃正在燒香,她祈禱能夠為皇帝生下一個皇子,那麼自己就可以“母以子貴”。

這個嫔妃就是北魏曆史上著名的胡靈太後,又稱宣武靈皇後。

在皇宮的後宮裡面,一個嫔妃若是想要提升自己的地位,唯一的方式就是生出皇子。一旦這個皇子被立為了太子,那麼對于他的生母來說,就是鹹魚翻身的最好時機。

但是,胡靈太後所生活的北魏年間,卻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朝代。

北魏“子立母死”制度,生了太子,母親賜死,胡靈太後為何沒死?

公元386年,鮮卑族出身的拓跋珪占據了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正式建立北魏,史稱道武帝,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

然而,自從北魏建國以來,就一直存在一種慘無人道的制度,那就是“子立母死”制度。

所謂“子立母死”制度,就是指,若是哪個後宮嫔妃生下的兒子被冊封為太子,那麼她就要被處死。

在這種大背景下,如果當時的後宮嫔妃懷孕了,她們都紛紛燒香祈求,保佑自己肚子裡懷的是女兒。

而胡靈太後卻與其他嫔妃祈禱的不一樣,她偏偏想要生下兒子,甘願以自己的柔弱之軀對抗延續了一百多年的宮廷制度,這也注定她将擁有和其他嫔妃不同的人生命運。

北魏“子立母死”制度,生了太子,母親賜死,胡靈太後為何沒死?

道武帝為何制定“子立母死”制度?

天賜六年(公元409年),道武帝拓跋珪決定冊封一位皇子為皇太子,來當下一任皇帝的繼承者,他標明了自己的長子拓跋嗣。

于是,道武帝将拓跋嗣叫來身邊,說:“漢武帝當初為了立劉弗陵為太子,将他的生母鈎弋夫人給殺掉了,這麼做可以防止外戚專權。現在我打算立你為太子,為了讓你長久坐穩皇位,我必須要賜死你的生母。”

漢武帝之是以要殺掉鈎弋夫人,他主要是擔心外戚專權,這種擔心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在漢武帝後元二年(公元前87年),這時的漢武帝已經70歲高齡了,而兒子劉弗陵才僅僅隻有8歲。由于劉弗陵年紀太小,即使他坐上了皇帝寶座,也沒有能力處理朝政,他的生母鈎弋夫人勢必會垂簾聽政。

而且,年紀輕輕的鈎弋夫人或許難耐宮中寂寞,難免會給死去的漢武帝戴綠帽子。

除此之外,當鈎弋夫人垂簾聽政的時候,毫無疑問會重用一批自家的同族人員。到時候,這些外戚人員手握大權,若是心存歹心,随時可以架空年幼的劉弗陵。

漢朝初期的呂後專權,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北魏“子立母死”制度,生了太子,母親賜死,胡靈太後為何沒死?

漢武帝

是以,雖然漢朝并沒有“兒子被立為太子,就要處死生母”的規定,但漢武帝還是抓住了鈎弋夫人犯的小錯誤,趁機将她殺掉。

北魏的開國皇帝道武帝認為,從整個國家的長遠利益來看,我們應當繼續效仿漢武帝的做法,并且還要長久貫徹下去。

漢武帝殺掉鈎弋夫人的時候,還要尋找一點理由作為借口。

而道武帝的做法簡單明了,他沒有那麼多借口,而是直接對外宣稱說:“因為我的愛妃生下了太子,是以我就要處死她!”

從這一刻開始,道武帝就頒布一道诏令,将這種制度寫進北魏的法律條文當中。

就這樣,“子立母死”制度就在北魏流傳了下來。

雖然道武帝一手制定了“子立母死”制度,還痛下殺手,将拓跋嗣的生母劉貴人殺害。但是,這種行為不僅沒有穩定北魏朝廷的政局,反而成為了一場内亂的源頭。

正是在這場内亂之中,道武帝也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北魏“子立母死”制度,生了太子,母親賜死,胡靈太後為何沒死?

道武帝死于自己創立的制度之下

劉貴人被道武帝賜死的時候,太子拓跋嗣已經17歲了。在當時來說,17歲的年紀也不小了,他很難接受母親被賜死的事實。

由于思念已故的母親,拓跋嗣非常傷心,整日以淚洗面,嗷嚎大哭。

根據《魏書·太宗紀》一書中的記載,明元帝(拓跋嗣)是一個純孝之人,他的生身母親劉貴人剛被處死的時候,日夜号哭,引起了父親道武帝的極大不滿。

當時的道武帝經常服用寒食散,是以性格變得非常暴躁,經常揪出一些老部下曾經的過錯,進而濫殺了不少忠臣良将。

而且,若是發現有哪個大臣對自己不滿,道武帝就會派人将大臣抓起來,毒打一頓,屍體擺在天安殿前面,以儆效尤。

在這種情況下,每日聽見太子拓跋嗣痛哭流涕,道武帝自然非常反感。于是,他派人宣诏拓跋嗣入宮,想要教訓一下這個不成器的太子。

北魏“子立母死”制度,生了太子,母親賜死,胡靈太後為何沒死?

據說,接到道武帝的诏令後,拓跋嗣是準備進宮面見父親的,卻被身邊輔佐的大臣阻攔。

“孝子事父,小的懲罰就接受了;如是大懲罰,就理所應當回避。道武帝正在氣頭上,你若是過去,恐怕會遭遇不測,這就把皇帝陷入到一個不義的境地了。不如暫且出去避避風頭,等道武帝的怒氣消去了,您再回來,到那時再進宮也不晚。”

聽完這番話,拓跋嗣感覺到了事态的嚴重性,就聽從大臣的建議,悄悄地溜出城外暫避風頭。

得知太子逃出城外,道武帝感到非常失望,但北魏的江山還得有人繼承下去,他便産生了“廢掉拓跋嗣,另立新太子”的想法。

這一次,道武帝把目标鎖定在了次子拓跋紹的身上,這時的拓跋紹隻有16歲。

在當時“子立母死”的法律制度下,若是拓跋紹被立為太子,他的生母賀夫人即将成為下一個犧牲品。

北魏“子立母死”制度,生了太子,母親賜死,胡靈太後為何沒死?

賀夫人的身份比較特殊,她是道武帝的母親獻明皇後的親妹妹,按照輩分來說,賀夫人還是道武帝的小姨。道武帝當年前往賀蘭部時,一眼就相中了年輕美貌的賀夫人,但她已經身為人婦。道武帝不顧母親獻明皇後的勸阻,秘密派人殺害了賀夫人的丈夫,強行将她娶進皇宮。

盡管道武帝十分寵愛賀夫人,用情也是至深,但畢竟是自己制定的“子立母死”制度,隻能忍痛割愛。

天賜六年十月十三日(公元409年11月6日),道武帝派人将賀夫人囚禁在深宮,準備将她處死。但由于當天的天色已晚,道武帝便沒有下令立即處死賀夫人,等待第二天天亮再做處置。

其實,身為一國之君,道武帝若是決心殺掉賀夫人,自然不用管天黑或者天亮。他對賀夫人還是有感情的,是以才遲遲不肯下達指令。

然而,就是因為他的拖延,才給了拓跋紹營救母親的機會。

北魏“子立母死”制度,生了太子,母親賜死,胡靈太後為何沒死?

這天晚上,賀夫人急忙托人給自己的兒子拓跋紹送信,告訴兒子想辦法救自己出去。

看着母親危在旦夕,拓跋紹心急如焚,他首先買通了宮裡的太監和衛兵,然後帶領手下的武士翻牆跳入宮裡,發動了北魏曆史上著名的宮廷政變。

其實,拓跋紹的初衷是想要營救母親賀夫人,他們剛一來到天安殿,就被道武帝身邊的侍衛發現。道武帝從慌亂中驚醒,趕緊起身,想要拿起身邊的弓箭或彎刀,但他怎麼也找不到這兩樣武器。

無奈之下,拓跋紹隻好先下手為強,将手中沒有任何武器的道武帝殺害。

“子立母死”制度雖然出自道武帝之手,但他也為此付出了生命代價,一代帝王就此隕落,年僅39歲。

身在城外的太子拓跋嗣得知宮裡爆發了内亂,而且道武帝已經死亡,他立即聯合其他勢力殺回宮裡,誅殺了拓跋紹和賀夫人母子,登基當上皇帝,史稱明元帝。

北魏“子立母死”制度,生了太子,母親賜死,胡靈太後為何沒死?

拓拔珪

胡靈太後生下皇子,被嚴加看管

在道武帝之後的北魏律法裡,“子立母死”制度并沒有結束,而是在北魏的曆代帝王手中執行了一百多年的時間。

是以,對于當時的後宮嫔妃來說,無論她們的娘家有多麼顯赫高貴,以及本人多麼受到皇帝的寵愛,隻要是生下了太子,就成為了她們心中最為恐懼的噩夢。

  • 明元帝拓跋嗣的生母宣穆皇後劉貴人;
  • 受到拓拔紹政變牽連的賀夫人;
  • 太武帝拓跋焘的生母密皇後杜氏;
  • 景穆帝拓跋晃的生母敬哀皇後賀氏;
  • 文成帝拓跋濬的生母景穆恭皇後郁久闾氏;
  • 獻文帝拓跋弘的生母文成元皇後李氏;
  • 孝文帝拓跋宏的生母思皇後李氏;
  • 拓跋恂的生母孝文貞皇後林氏;
  • 宣武帝元恪的生母孝文昭皇後高照容。

由此可見,從道武帝建立北魏以來,一個又一個後宮嫔妃因為生下了太子,進而成為“子立母死”制度下的犧牲品。

北魏“子立母死”制度,生了太子,母親賜死,胡靈太後為何沒死?

然而,直到孝明帝元诩的生母胡靈太後的出現,才打破這個延續了一百多年的封建制度。

當胡靈太後懷孕的時候,伺候她的丫鬟就勸她說:“你已經懷孕了,萬一生出的兒子被立為太子,根據本朝的子立母死制度,你可是要被處死的。”

事實确實是如此,在北魏時期“子立母死”的殘酷制度下,那些生下太子的嫔妃,無一例外全部都死在了血泊之中。

當時,“生下太子”已經成為了死亡的代名詞。

出于對死亡的恐懼,後宮的嫔妃都在祈禱生下女兒,千萬不要生下兒子。

恰巧的是,當時的宣武帝和順皇後于氏生的長子元昌,三歲時就夭折去世了。若是胡靈太後生下一個兒子,毫無疑問将會成為太子的唯一人選。

北魏“子立母死”制度,生了太子,母親賜死,胡靈太後為何沒死?

果不其然,宣武帝永平三年三月十四日(公元510年4月8日),胡靈太後如願以償地生下了一個兒子,也就是後來的孝明帝元诩。

面對這個剛出生的小皇子元诩,宣武帝自然是非常高興。但對于胡靈太後來說,自己也将大難臨頭了。

想到這裡,胡靈太後對自己希望生下兒子的想法,是否會後悔,如今已經不得而知。

甚至,還有一些後宮的嫔妃替胡靈太後出主意,對她說:“趁現在這個小皇子還沒有被立為太子,可以讓他突然暴斃,這樣就能保住你的性命。”

在北魏時期的後宮裡面,這種事情屢見不鮮,北魏的皇室子孫隻有極少數能夠長大成人,往往都是在兩三歲的時候就突然暴斃而死。

而這些暴斃的皇室子孫當中,恐怕有許多都是跟“子立母死”制度有關系。

聽完後宮的其他嫔妃提出的各種自保方法,胡靈太後都沒有采納,是以她根本也沒有機會對小皇子下手。

就在小皇子元诩出生之後不久,宣武帝擔心他遭遇不測,于是派人将他嚴密看管起來,就連胡靈太後和後宮的任何嫔妃都不得靠近。

這樣一來,無論胡靈太後是否有過這種歪心思,她都已經喪失了任何機會,隻能在無奈中等待兒子被立為太子,然後自己被處死。

北魏“子立母死”制度,生了太子,母親賜死,胡靈太後為何沒死?

胡靈太後發現制度的變化

“(胡靈太後)生性聰悟,多才多藝,姑既為尼,幼相依托,略得佛經大義。親覽萬機,手筆斷決。”

胡靈太後文武雙全,能夠精通佛法大義,頗有政治家的風範。

有一次,胡靈太後在宮中西林園的法流堂大宴賓客,文武百官歡聚一堂。酒宴期間,她要求大家比賽射箭,誰要是射不中,就要接受懲罰。

胡靈太後親自參加到比賽當中來,她的射箭技術十分高超,每一箭都能命中靶心。

就是這麼一位文武全才,而且極具政治韬略的一個女性政治家,怎麼會無視朝廷的制度,冒着生命危險生下皇子,難道僅僅是憑借自己的一腔熱血嗎?

當然不是!

北魏“子立母死”制度,生了太子,母親賜死,胡靈太後為何沒死?

其實,胡靈太後之是以跟其他嫔妃背道而馳,自願生下一個皇子,是因為她有一定的把握。

從“子立母死”寫進北魏的法律制度中,凡是生下太子的後宮嫔妃都已經被處死。然而胡靈太後卻在這個時候生下了皇子,表面上來看,她已經是命懸一線。

但是,胡靈太後并不是自讨沒趣,而是她發現了“子立母死”制度下的變化。

正是因為如此,她才敢于拼死一搏。

自從道武帝創立了北魏王朝,一直到宣武帝執政的時候,期間的110多年時間裡,“,總體可以區分為前期和後期。

北魏“子立母死”制度,生了太子,母親賜死,胡靈太後為何沒死?
  • 前期:皇帝直接處死生下太子的生母

在“子立母死”制度的前期階段,皇帝貫徹實行得比較好,無論是自己多麼寵愛的嫔妃,凡是所生的兒子被立為太子,一律由皇帝親自下令,按照朝廷的律法作出處置。

由皇帝親自下令處死的皇後有三個,分别是明元帝拓跋嗣的生母宣穆皇後劉貴人、太武帝拓跋焘的生母密皇後杜氏、以及景穆帝拓跋晃的生母敬哀皇後賀氏。

其實這些人雖說是皇後,但她們活着的時候并不是皇後。而是被處死之後,她們的兒子當上皇帝後才追封她們為皇後。

  • 後期:由皇後或皇太後處死太子的生母

到了“子立母死”制度的後期階段,太子的生母不再是皇帝本人直接下令處死,而是被皇後或者皇太後處死的。

按照《魏書·高宗紀》中的記載,文成帝拓跋濬的生母景穆恭皇後郁久闾氏,是在興安元年(公元452年)十一月被處死的,而丈夫景穆帝拓跋晃早在公元451年就去世了。

由此可見,景穆恭皇後郁久闾氏并不是被景穆帝直接下令賜死,而是被赫連皇太後處死的。

另一位就是獻文帝拓跋弘的生母文成元皇後李氏,是被丈夫文成帝拓跋濬的乳母常氏處死的。

總而言之,從文成帝拓跋濬的生母景穆恭皇後郁久闾氏開始,一直到宣武帝元恪的生母孝文昭皇後高氏,期間的一共五個太子的生母,全部都不是由皇帝下令處死的。

北魏“子立母死”制度,生了太子,母親賜死,胡靈太後為何沒死?

從中可以看出,皇帝本人已經不願意繼續執行這種“子立母死”制度了。

因為這種制度的存在,就是一種為了防止外戚幹政的殺人借口,對于年幼的太子和太子的生母而言,都是極其殘酷的。

宣武帝永平二年(公元509年),正好趕上胡靈太後懷有身孕的這一年,宣武帝正式頒布一道诏令,明确禁止屠殺一切含孕的生物,包括人類和動物。

是以,胡靈太後從中看出了“子立母死”制度的改變。她料定,即使自己生了皇子,宣武帝也不會對自己痛下殺手。

北魏“子立母死”制度,生了太子,母親賜死,胡靈太後為何沒死?

胡靈太後赢了,成為北魏曆史第一人

由于“子立母死”制度的存在,北魏的皇帝大多都要經曆喪母之痛,即使後來他們不願意再執行這種制度,但皇後或者皇太後等人,依然會代替皇帝繼續執行。

宣武帝延昌元年(公元512年)十月十八日,此時的元诩僅僅隻有三歲,就被宣武帝立為皇太子。

果不其然,胡靈太後的賭注成功了。

正如她所預測的那樣,自己并沒有被宣武帝處死,反而更加受到宣武帝的寵愛。

胡靈太後雖然逃過了宣武帝這一關,但并不意味着她就高枕無憂了。在生下皇子元诩之後,高皇後就一直記恨于心,甚至将她視為眼中釘。

相傳,高皇後時常懷有一顆嫉妒之心,宣武帝的前任于皇後突然暴斃,就有人懷疑是高皇後下的毒手。

北魏“子立母死”制度,生了太子,母親賜死,胡靈太後為何沒死?

是以,當皇子元诩剛一生下來,宣武帝就派人加以保護,很大程度上就是出于對高皇後的防範,防止她加害小皇子。

看着元诩被立為太子,而宣武帝并沒有遵守“子立母死”制度,反而更加疼愛太子的生母,這一切都被高皇後看在眼裡,恨在心裡。

每日生活在鈎心鬥角的後宮之中,再加上高皇後的虎視眈眈,胡靈太後該怎樣安全度過餘生呢?

  1. 第一張王牌:隻要宣武帝還活着,高皇後的權利就在宣武帝之下,自然也不敢拿胡靈太後怎麼樣。
  2. 第二張王牌:自從文明太後執政開始,之後的七十多年時間裡,北魏的漢化程序越來越明顯。而漢族文化裡講究的就是孝道,胡靈太後的兒子元诩登基當了皇帝之後,必定會全力保護她的。
  3. 第三張王牌:胡靈太後日常結交了很多被漢化的官員,必要時也能夠派上用場。
北魏“子立母死”制度,生了太子,母親賜死,胡靈太後為何沒死?

在宣武帝的保護下,元诩被立為太子的時候,高皇後想要借助“子立母死”制度鏟除胡靈太後的計劃破滅。

但是,她并沒有就此罷休,而是默默等待時機。

公元515年2月12日,年僅33歲的宣武帝駕崩,胡靈太後最大的靠山轟然倒塌,高皇後終于等來了下手的機會。

按照“子立母死”制度的後期階段,太子的生母都是由皇後或者皇太後處死的,高皇後也不例外。既然宣武帝已經不在了,她的權利就是最大的了,幹脆趁這個機會,以“子立母死”制度處死胡靈太後。

然而,還沒有等到高皇後動手,宦官劉騰提前得知這個消息,便馬上把消息傳遞給了兩個大臣崔光和于忠。

北魏“子立母死”制度,生了太子,母親賜死,胡靈太後為何沒死?
  1. 一是先把胡靈太後轉移到其它地方暫時躲避;
  2. 二是迎立太子元诩登基,史稱孝明帝。

之是以讓太子元诩趕快登基,一方面,是為了不讓大權落入高皇後手裡。另一方面,以孝明帝的名義尊奉他的生母為太後,高皇後也就沒有權力處死胡靈太後了。

就這樣,“子立母死”制度實施了一百多年,胡靈太後成為了北魏王朝第一位沒有被處死的太子生母,也是唯一的一位。

直到孝武帝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北魏正式滅亡,這個曾經讓人聞之色變的“子立母死”制度,終究成為了曆史的塵埃。

北魏“子立母死”制度,生了太子,母親賜死,胡靈太後為何沒死?

結束語

如今看來,道武帝拓跋珪創立的“子立母死”制度,其實是有諷刺意味的,他自己最終也成為了這個制度的犧牲品。

道武帝的本意是擔心太後專權,防止外戚幹政,不巧的是,北魏偏偏就是太後幹預朝政最多的一個朝代。在北魏王朝存在的将近150年時間裡,先後就有四位太後臨朝聽政,這在中國古代曆史上是極其罕見的。

這四位太後分别是,北魏開國皇帝道武帝拓跋珪的母親獻明皇太後、文成帝拓跋濬的乳母常氏、文明皇後馮皇後、以及孝明帝元诩的生母胡靈太後。

可以說,胡靈太後是北魏後宮中最幸運的一個女人,她成功擺脫了當時的“子立母死”制度。

北魏“子立母死”制度,生了太子,母親賜死,胡靈太後為何沒死?

除此之外,當年僅6歲的孝明帝當上皇帝後,胡靈太後則開始把持朝政,她下達的指令就是聖旨,甚至還自稱為“朕”,俨然已經是實際上的女皇帝了。

然而,胡靈太後把持了北魏朝政13年之後,于公元528年3月31日毒死自己的親生兒子孝明帝,并擁立元寶晖的兒子元钊為皇帝,史稱幼主。

這一年的四月,爾朱榮發動了北魏史上著名的河陰之變,率領大軍攻入北魏都城洛陽,胡靈太後和幼主雙雙被沉入黃河,沉溺而死。

由此可見,胡靈太後的人生命運,既是幸運的,又是悲慘的!

參考文獻

  1. 《魏書·太宗紀》
  2. 《魏書·皇後列傳》
  3. 《魏書·高宗紀》
  4. 頭條百科“道武帝拓拔珪”

【友情提醒:原創不易,未經過允許,禁止以任何形式複制抄襲釋出到其它平台,違者必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