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财圈社&道哥說車 聽風吟】4月5日,清明節。
在華為工作了整整30年的餘承東,傳出了要離開華為,轉而投奔雷軍的消息。
“真是醉了,餘承東加入小米汽車,我寫小說都不敢這麼寫”,對于餘承東要去小米的消息,網絡中的評論大抵如此。
小米集團也在對媒體的回應中,使用了頗為帶有情緒色彩的詞彙:胡編亂造!
但一個現實卻是,從最近華為、餘承東對外的表态來看,餘承東似乎的确成為了班裡老師口中的“有些人”。
而華為這次,究竟是不是該支援餘承東一次呢?
餘承東成了“有些人”!
餘承東是華為的“嫡系”,“嫡系”到了什麼程度。
餘承東于1993年加入華為,至今整整30年。而且,在2011年,餘承東接手華為手機業務時,華為的龍頭任正非說過這樣一句話:不支援餘承東的工作就是不支援我!
很遺憾,在造車這件事上,餘承東并沒有得到上述支援,甚至漸漸成為了班裡老師口中的“有些人”。
前段時間,華為距離上次不造車承諾時間松動之際,華為深度賦能的AITO問界系列車型的宣發用語中,用上了“華為”,接着華為要造車的消息甚嚣塵上。
但在3月31日,華為内部發文再次強調“華為不造車”,該檔案有效期5年。除此之外,華為對車身辨別做出了嚴格要求,提出“HUAWEI AITO”不能出現在整車宣傳中。
“實際上我們本來是希望可以以問界來作為跨界合作品牌,是以才在它前面加了‘華為’”的餘承東,尴不尴尬?
而更尴尬的是,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說了這樣一句話:
“有些部門、有些個人和合作夥伴在宣傳中濫用華為品牌,這件事一直在查處過程中”,“華為用三十多年的發展構築的品牌,不能被随意濫用”。
“有些個人”所指是誰?不言而喻。俗話說,無風不起浪,當餘承東成為了有些人,出走的消息自然也就出現了,無所謂真假!
餘承東沒說過想造車!
在最近圍繞華為造不造車,餘承東出走的相關消息中,“造車派”餘承東成為了共識。
但實際上,即便是餘承東也沒有公開說過想造車,日前召開的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3)(下稱百人會論壇)中,餘承東在演講中用了很大篇幅來論述有關“造車”的事,但沒說要想造車。
“華為不造車,是幫助車企一起造好車,我們一直堅持這個理念。隻是我們想把“HUAWEI問界”成為生态品牌,讓消費者選擇的時候不困惑”。
“如果這個車出來,都采用不同的品牌,我們去營銷、服務、零售的話,很複雜,投入成本很高,我們希望采用一個共同的元素和共同的品牌來使用,比如以“HUAWEI問界”的方式來做”。
“把它加上去以後,我們公司有些上司有不同的意見,是以我們又出了個檔案,把“HUAWEI”給取消掉。實際上本質沒有改變,我們本質上是想做“HUAWEI問界”的生态品牌,共同打造系列化車型”。
其實,即便是在向“有些上司”解釋,餘承東也沒有說過自己想造車。但這不意味着他真的不想,不是嗎?
在任正非發出不造車的承諾後,餘承東在這條承諾的文章下方留言:“這個時代變了,這隻會讓我們更加艱難!若幹年後,大家都會看明白的!留給時間去檢驗吧!”
餘承東還說:“對一個行業,隻有深入洞察,深刻了解,才能把握住正确的方向!标記一下,若幹年後再來看吧!”
大家都會看明白什麼?若幹年後再來看什麼?餘承東想說的話是什麼?我們不妨翻譯翻譯,是不是“華為不造車,将錯失良機”呢?
餘承東罕見得到了外界的支援!
坦白說,由于一直“遙遙領先”,餘承東在媒體以及一些汽車工程師眼裡的印象算不上多好,《道哥說車》編輯接觸到的一些業内人士,私下裡也會叫他“餘大嘴”。
但這次,餘承東似乎得到了一些支援的聲音。日前的百人會論壇中,餘承東說出了幾個觀點,包括:
1、華為仍是個被制裁的公司,在這種情況下,歐美日的車企很難選擇華為作為主力智能化供應商;新勢力車企在智能化上有自己的追求,不太可能在智能化上選擇華為;傳統車企怕失去靈魂,也不會選擇華為。
2、智能化投入巨大,如果沒有很好地讓大量使用華為自動化解決方案的車,進行大量的銷售,就不能商業變現,就無法實作商業閉環。
而以上觀點,其實都是為了論述一個問題的答案——華為為什麼要做智選車。在餘承東看來,華為是做不成博世、大陸這樣的供應商的。
“過去我們的想法是,想成為零部件、Tier1的供應商,成為汽車領域類似于另外一個博世或大陸這樣的供應商。但是在今天這個時代,好像這個條件不太成立”,餘承東如是說,至于原因,除了智能化很難标準的去賣,還有上述所言。
“大嘴說的沒錯!”某車企原高管對《道哥說車》編輯表示,華為因為被制裁,國際大廠不會用,蔚小理等新勢力走科技路線也不用他,自主品牌大廠要求保持靈魂也不會用華為。是以走供應鍊路線走不通,唯有自己造車。
有意思的是,華為Huawei Inside模式(即HI模式)已然疲态盡顯,如餘承東所言“采用HI模式,有3個廠商跟我們合作,但現在基本上隻剩長安的阿維塔了。”
餘承東的判斷有錯嗎?
回到一個關鍵問題上,華為不造車,真的會錯失良機嗎?
或許,華為已經錯失良機了呢?“華為錯過了幾年的時間,本來華為的體系在造車方面既沒有成本優勢,又沒有經驗和技術積累優勢,是以怎麼看都很難看好。尤其是前期選擇的模式,錯失了幾年的視窗期”,不具名汽車工程師對《道哥說車》編輯表示。
在他看來,如果華為自己真的要真金白銀的投入,真刀真槍的造車,還是可以的,但感覺華為沒有真刀真槍的幹,又有想要幹的意思,遮遮掩掩。“汽車是除了房地産之外最大的産業,應該早點自己動手”,上述不具名汽車工程師如是說。
而華為如果現在開始造車的話呢?“自己造車,也要符合商業邏輯”,上述原某車企高管表示。目前來看,華為在汽車業中還是有很深厚的“供應商”底色的,無論是零部件供應模式、Huawei Inside模式和智選車模式,本質上都是以“華為”賦能車企。
而如果華為自己造車,是否要砍掉這些令其他車企感到敵意的業務呢?那麼造車帶來的産出,是否足以抹平賦能車企帶來的好處呢?
或許,華為造不造車,本質上就是一場“子午谷奇謀”,隻不過餘承東扮演了魏延,而任正非、徐直軍等扮演了諸葛亮。當然,如果餘承東真的離開華為,去了小米、其他企業或者自己融資造車,倒是比較有意思,至少有希望看到這場“子午谷奇謀”的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