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曆朝曆代文化及服飾變遷——元朝

作者:曆史研學愛好者

分享完宋朝的文化和服飾,我們接着分享元朝的文化和服飾,元朝是很有特色的一個朝代。

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國曆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統治者為蒙古孛兒隻斤氏。傳五世十一帝,從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始為162年,從忽必烈定國号元開始曆時98年。元朝退出中原後的北元政權一直持續到1402年。

中國曆朝曆代文化及服飾變遷——元朝

成吉思汗——孛兒隻斤·鐵木真

元朝是中國曆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是個怎樣的朝代呢?

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國。先後攻滅西遼、西夏、花剌子模、金朝等政權。蒙哥汗(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孫)去世後,引發了阿裡不哥(元憲宗蒙哥之弟,元世祖忽必烈之弟)與忽必烈的汗位之争,促使大蒙古國分裂。

中國曆朝曆代文化及服飾變遷——元朝

蒙哥汗——孛兒隻斤·蒙哥

1260年忽必烈即位稱帝,建元“中統”,定都開平府(上都)。 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号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1279年,徹底滅亡南宋流亡政權,結束了自唐末以來長期的分裂局面。忽必烈成為了大蒙古國第五任可汗及元朝開國皇帝。

中國曆朝曆代文化及服飾變遷——元朝

孛兒隻斤·忽必烈

元朝中期皇位繼承紊亂、政變頻繁,政治始終未上正軌,而且漢化遲滞,發展不前。後期政治腐敗,權臣幹政,民族沖突與階級沖突日益加劇,導緻元末農民起義。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随後北伐驅逐元廷攻占大都。此後元廷退居漠北,史稱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奪政權建立鞑靼,北元滅亡。

中國曆朝曆代文化及服飾變遷——元朝

鬼力赤

元朝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疆域超越曆代。那麼元朝的疆域位于如今的哪些區域呢?

元朝疆域東起日本海、南抵南海、西至天山、北包貝加爾湖,元史稱“東盡遼左西極流沙,北逾陰山南越海表,漢唐極盛之時不及也”。

元朝的前身為大蒙古國,1206年成吉思汗鐵木真建國時領有大漠南北與林木中地區(即尼布楚地區),經由曆代蒙古諸汗的經營及三次西征後,疆域東起日本海、東海,西抵黑海、地中海地區,北跨西伯利亞,南臨波斯灣。

中國曆朝曆代文化及服飾變遷——元朝

元朝疆域圖

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攻滅南宋一統中國。漢地、漠南、漠北、東北(包括外東北和庫頁島)、新疆東部(元初據有塔裡木盆地西抵蔥嶺)、青藏高原、澎湖群島、濟州島及南海諸島皆在元朝統治範圍内。

自滅南宋後雖然多次對日本、緬甸、安南、爪哇等國有所沖突,然而疆域大體趨于穩定。1310年元武宗海山時期,元朝與察合台汗國瓜分窩闊台汗國,元朝取得窩闊台汗國的漠西領土。

中國曆朝曆代文化及服飾變遷——元朝

元武宗——孛兒隻斤·海山

疆域超越曆代的元朝,有着怎樣的特殊文化呢?

思想

元朝的思想上也是兼收并用的,他們對各種思想幾乎一視同仁,都加以承認與提倡,“三教九流,莫不崇奉”。

元帝尊重儒學,冊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并且推崇理學為官學。元仁宗(孛兒隻斤·愛育黎拔力八達)初年恢複科舉,史稱延祐複科,在《明經》、《經疑》和《經義》的考試都規定用南宋儒者朱熹等人的注釋,影響後來明朝的科舉考試皆采用朱熹注釋。

中國曆朝曆代文化及服飾變遷——元朝

元仁宗(孛兒隻斤·愛育黎拔力八達)

到了元代,理學家大多舍棄兩派其短而綜彙所長,最後“合會朱陸”成為元代理學的重要特點。許衡、劉因與吳澄被譽稱為元代理學三大家。元代理學的發展,也為明朝朱學與陽明心學的崛起提供某些思想的開端。

中國曆朝曆代文化及服飾變遷——元朝

吳澄

文學

元朝文學以元曲與小說為主,對于史學研究也十分興盛。相對唐宋而言,元朝的詩詞成就不多,主要詩詞人有:方回、戴表元、元好問、李俊民、耶律楚材、郝經、劉因、虞集、楊載、範梈(pēng)、揭傒斯、黃溍(jìn)、柳貫、歐陽玄、王冕、楊維桢和薩都剌等。

中國曆朝曆代文化及服飾變遷——元朝

方回,詩學黃庭堅,是江西詩派的殿軍,藝術上,他大力發揮江西詩派的創作特點,在詩眼、句法上深緻工夫,其詩以意象生新、境界老成為主要特征。虞集、楊載、範梈、揭傒斯四人,被稱為元詩四大家。文以虞集為長,詩以劉因為著。

中國曆朝曆代文化及服飾變遷——元朝

虞集

元朝使華北誕生元曲,江南則出現以浙江為中心的文人階層,孕育出《三國演義》和《水浒傳》等長篇小說,自由奔放的文人如楊維桢、倪瓒等人,在城市發放出市民文化的花朵。

中國曆朝曆代文化及服飾變遷——元朝

《三國演義》概述圖

戲曲

元朝的戲曲,即元曲,分成散曲與雜劇,散曲具有詩歌獨立生命,雜劇則具有戲劇的獨立生命。

散曲是元代的新體詩,也是元代一種新的韻文形式,以抒情為主,主要給舞台上清唱的流行歌曲,可以單獨唱也可以融入歌劇内,與唐宋詩詞關系密切。

中國曆朝曆代文化及服飾變遷——元朝

散曲意境圖

雜劇是元代的歌劇,産生于金末元初,發展和興盛于元代至元大德年間。根據《太和正音譜》中所記,大約有五百三十五本,創作十分巨大而輝煌。元朝後期,雜劇創作中心逐漸南移,加強與溫州發揚的南戲的交流,到元末成為傳奇,明清時發展出昆劇和粵劇。

當時散曲四大名家有關漢卿、馬緻遠、張可久與喬吉,其中描寫自然景物的曲子《天淨沙·秋思》刻劃出一幅秋郊夕照圖,情景交融,色彩鮮明,被稱為“秋思之祖”。

中國曆朝曆代文化及服飾變遷——元朝

元曲大家關漢卿

雜劇五大名家除了關漢卿與馬緻遠之外,還有白樸、王實甫與鄭光祖(其中關、白、馬、鄭被稱為“元曲四大家”),有名的作品有《窦娥冤》、《拜月亭》、《漢宮秋》、《梧桐雨》、《西廂記》與《倩女離魂》。

中國曆朝曆代文化及服飾變遷——元朝

白樸概述圖

元曲的興盛,最後成為與漢賦、唐詩、宋詞并稱的中國優秀文學遺産。

宗教

由于元朝對境内各種宗教基本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甚且優容禮遇之,這種環境比較有利于宗教的傳播與發展。

元朝疆土内的種族也十分繁多,這些都使得元朝的宗教呈現多元化,各類佛教(含漢傳佛教與喇嘛教)、道教、白蓮教等都取得了較大的發展;東西方的商旅、教士亦來往頻繁,自西方傳來的伊斯蘭教、基督教(含景教和天主教)與猶太教的影響力也逐漸增加。

中國曆朝曆代文化及服飾變遷——元朝

猶太教裝束

藝術

在書法和繪畫方面,以趙孟頫(fǔ)成就最高。他對詩文音律無所不通,書畫造詣極為精深,乃元代的畫壇領袖。其繪畫取材廣泛,技法全面,山水、人物、花鳥無不擅長。他倡導複古,強調“書畫同源”,主張師法自然。

中國曆朝曆代文化及服飾變遷——元朝

趙孟頫像(出自仇英《趙孟頫寫經換茶圖》)

書法鐘繇(yóu)、二王、李邕(yōng)、宋高宗趙構以及曆代諸家,篆、隸、真、草各臻神妙。其繪畫、書風和書學主張對當代及後世影響巨大而深遠。

中國曆朝曆代文化及服飾變遷——元朝

鐘繇書法

分享完元朝的文化,我們再來看看元朝的服飾

元代是中國曆史上民族融合的時代,服裝服飾也充分展現了這一特點,承襲漢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點的服制。

中國曆朝曆代文化及服飾變遷——元朝

元朝服飾概述圖

元代是由蒙古人統治,蒙古人和漢族衣冠是一個體系,僅僅是發型不同。蒙古人多把額上的頭發弄成一小绺(liǔ),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笠子帽。

中國曆朝曆代文化及服飾變遷——元朝

元代發型

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質孫服”是較短的長袍,比較緊、比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這種衣服很友善上馬下馬。

中國曆朝曆代文化及服飾變遷——元朝

質孫服概述圖

元代的貴族婦女多為蒙人,以皮衣皮帽為民族裝,貂鼠和羊皮制衣較為廣泛,式樣多為寬大的袍式,袖口窄小,袖身寬肥,由于衣長曳地,貴夫人外出行樂時,必須有女奴牽拉。她們常戴着一頂高高長長,看起來很奇怪的帽子,這種帽子叫做“罟(gǔ)罟冠”(罟罟冠是蒙古族已婚婦女的冠帽)。

中國曆朝曆代文化及服飾變遷——元朝

罟罟冠側面,内蒙古博物院藏

元代平民婦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漢族的襦裙,半臂也頗為通行。漢裝的樣子常在宮中的舞蹈伴奏人身上出現,唐代的窄袖衫和帽式也有儲存。此外受鄰國高麗的影響,都城的貴族後妃們也有模仿高麗女裝的習俗。

中國曆朝曆代文化及服飾變遷——元朝

半臂概述圖

元代服裝以長袍為主。官員和士庶的日常服裝多為窄袖長袍。另外,在元代大宴活動中,天子百官要穿統一顔色的服裝,稱為“質孫服”,據古籍記載,天子的質孫服款式繁多,冬服有11種,夏服有15種。

中國曆朝曆代文化及服飾變遷——元朝

戴罟罟冠的元世祖皇後

宮中服制長期延用宋式,直到1321年元英宗時期才參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連下裳、上緊下短,并在腰間加襞積,肩背挂大珠的“質孫服”制,漢人稱“一色衣”或“質孫服”。

元朝的官服首先講究顔色,是清一色的,是以叫“一色服”。所謂“一色服”,指的是每次參加國宴或大型國事活動,大家要穿一種顔色,皇帝和百官有13種顔色的服飾。

中國曆朝曆代文化及服飾變遷——元朝

元朝雲肩織金錦辮線袍(及局部)——中國民族博物館藏

關于元朝的特殊文化和服飾,就簡單和大家分享到這裡,明天我們接着分享明朝的文化和服制,感謝您的閱讀與關注。

#頭條創作挑戰賽##頭條##我要上微頭條##我要上 頭條##頭條曆史##微頭條曆史##今日頭條曆史##頭條曆史故事##曆史##曆史有知識##曆史真相官##曆史真相##曆史記憶##曆史知識##曆史五千年##曆史的細節##曆史文化常識##曆史開講##曆史雲講堂##元朝##文化##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文化雜談##文化領域##頭條文化##曆史文化常識##曆史頭條##每日文化常識##文化溯源##文化之美##服飾##漢服##分享曆史五千年##漫話五千年##五千年華夏文史讨論##新人##頭條新人互助支援##自媒體新人##頭條新人##新人扶持計劃##新人破萬互動聯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