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背骨灰的人:跑遍20座靈骨塔53座亂葬崗,隻為一句“回家”的承諾

作者:今日頭條

時隔74年,田發春終于回家了。

3月29日,他和妻子葛秀貞的骨灰被并排安放進北京朝陽陵園的一座墓穴。墓前,兒媳輕聲囑咐:“爸,媽,今天給你們找了新家。爸可能還不習慣,沒關系,好多親人都在這兒,以後你們一塊聊天、喝茶,慢慢會熟悉的。”合上棺木,她放聲痛哭。

1948年,23歲的田發春以空軍部隊文書士官的身份前往台灣,從此一去未返。3月27日,他的骨灰被裝進抖音尋人(原頭條尋人)志願者劉德文的背包裡,從台北飛回北京。

3小時20分鐘的飛行,跨越了大半個世紀的鄉愁。離開時尚在襁褓中的兒子,如今已是卧病在床的古稀老人。回家這天,隻有兒媳和孫子田念春早早守在機場,給他送來後輩的第一次跪拜。

這一幕,劉德文太熟悉了。過去20年,他護送過200多位老兵的骨灰傳回故土,最多時,一年在台灣和大陸間往返29趟,被稱為“靈魂擺渡人”。每把一位老兵的骨灰交還到親人手上,他都會在心裡默念:請保佑我幫更多在台同胞回家。

背骨灰的人:跑遍20座靈骨塔53座亂葬崗,隻為一句“回家”的承諾

田發春安葬後,劉德文為他的墓碑系上紅綢

背骨灰的人:跑遍20座靈骨塔53座亂葬崗,隻為一句“回家”的承諾

01

“願有一天相聚,心才能不冷”

田發春的一生,曾有兩次“糾正”命運的機會。

第一次是1948年。接到赴台指令時,上級示意可帶家眷。當時,兒子田科僅八個月大,妻子以為丈夫出差幾天就回來,便未一同前往。不料,田發春一去便沒了音信,妻子獨自将兒子養大。

背骨灰的人:跑遍20座靈骨塔53座亂葬崗,隻為一句“回家”的承諾

田發春(右)年輕時與友人的合影

1981年,北京家中收到一封來自美國的信。打開一看,竟是田發春托友人輾轉寄回的家書。闊别三十餘年,獲悉彼此還活着,且都未組建新家庭,田發春和妻子開始了漫長的通信。

田發春寄回的每一封家書都以“秀貞我妻”開頭,訴說着思念與虧欠。其中一封寫道:“這裡沒有家鄉那麼冷,但我心中冷,但願有一天相聚,才能不冷。”

第二次是1987年,兩岸開放探親,田發春決定回大陸與妻兒團聚。返鄉前一晚,他卻在上街采買伴手禮時遭遇車禍,抱憾離世。

那年,田發春的孫子田念春4歲,對于爺爺在大時代裡經受的風雨,他一無所知,隻隐約記得,“有一回好像說誰去世了,大家都很悲傷。”

長大後,田念春才知道,自己的名字正是素未謀面的爺爺起的,“希望我一直念着他。”

背骨灰的人:跑遍20座靈骨塔53座亂葬崗,隻為一句“回家”的承諾

田發春在家書中為孫子取名“念春”

工作後,田念春托台灣的朋友幫忙尋找爺爺的墓碑,始終沒有消息。

2020年10月,終其一生沒有等回丈夫的奶奶去世。臨終前,她囑事先串通的人孫,将骨灰撒到家旁邊的公園小湖裡。但田念春與父親商量後決定,先留着奶奶的骨灰:萬一找到爺爺,好讓他們在地下團圓。

2021年5月,田念春偶然看到關于頭條尋人(現抖音尋人)志願者劉德文的新聞報道,“看到他幫助了那麼多在台老兵落葉歸根,我就覺得有希望了。”他立刻向台灣的朋友打聽劉德文的聯系方式,很快得到了回音:“裡長(劉德文)說沒問題,一定會把你爺爺找出來。”

02

“背骨灰的人”

在台灣,劉德文是高雄市左營區祥和裡的裡長,相當于大陸的居委會主任,但不屬于公職人員,也不拿薪水。

在祥和裡,很多獨身的大陸老兵被安置于此。17歲那年,劉德文與父母哥哥一起搬到這裡,大學畢業後,他進入當地的一家銀行,業餘時間義務幫老兵們打掃衛生。2001年祥和裡改選,他成為裡長,連任至今。

劉德文稱老兵們“伯伯”。隻要有空,他就幫伯伯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2003年4月,一位叫文開發的老兵請劉德文回家喝酒。第一杯高粱酒下肚,伯伯開了口:“裡長,有件事可以拜托你嗎?我87歲了,如果我死了,可以把我背回家,葬在我父母的墳前嗎?”

劉德文心頭一動。每年春節、清明、中秋,他都會看到老兵們往各自家鄉的方向祭拜,泣涕如雨。分離多年,很多老兵與家人早已失去聯絡,即使知道親人在哪,貧病交加的他們也不願回去成為家人的負累,隻寄望于在死後回鄉。他當即握住文伯伯的手承諾:“沒問題。”

半年後,文開發去世。次年3月,劉德文抱着他的骨灰從香港轉機到長沙,再坐大巴回到文伯伯老家常德。文家在農村,後輩都在外打工,隻有年邁的妹妹留守,劉德文自己掏錢,趕在清明前将其安葬在了父母墓旁。

那之後,越來越多的老兵拜托他送骨歸鄉。劉德文不忍拒絕,眼一紅,心一熱,“好好好,沒問題”脫口而出。為完成承諾,他常常請假,後來幹脆辭了工作,成了專職“背骨灰的人”。

背骨灰的人:跑遍20座靈骨塔53座亂葬崗,隻為一句“回家”的承諾

在台同鄉為逝去的老兵舉辦葬禮

漸漸地,“劉裡長”的名聲從祥和裡傳遍台灣,又從台灣傳到大陸,他開始接到大陸的來信,拜托他幫忙尋找老兵的下落。

老兵們在台灣的後事幾乎都由朋友或志願者操辦,墳墓分散各處。且早年台灣實行土葬,很多墓地年久失修,成為荒山野嶺。為找到一個個被親人挂念了一輩子的名字,劉德文跑遍了台灣的20座靈骨塔、26個寺廟、53座亂葬崗,拍下6000多個無人祭拜的墓碑。

2018年,劉德文了解到今日頭條開啟了兩岸尋親項目,想借助科技的力量更高效地找人,便申請成為尋人志願者。日常,劉德文會将自己掌握的老兵訊息和工作日常釋出在頭條号@頭條尋人 和@劉德文裡長 上,期待有緣人的回音。五年來,劉德文與頭條尋人(現抖音尋人)項目合作,已成功幫助110多位老兵落葉歸根。

劉德文的個人頭條首頁

03

“再偏一點就沒命了”

2021年5月,田念春找到劉德文,說當年同鄉寄回的訃告中提到,爺爺葬在嘉義縣中輔鄉的“頂六淨園”,但地圖上查不到,當地的朋友也未聽說過。

隔天,劉德文便從高雄驅車一百多公裡來到嘉義,挨個向當地人打聽頂六淨園。問三四十歲的年輕人,都沒聽說過;五六十歲的人,也都搖頭;去鄉政府查資料也一無所獲,從業人員說那可能是個私人墓園,沒有登記在冊。他隻好打道回府。

但劉德文不死心,整理完心情再次出發。既然年輕人不知道,就找老者。來回幾趟後,終于,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伯給了他想要的回答:你說的墓園就在那個山坡上。

劉德文順着伯伯手指的方向找去,卻發現山坡上的野草已長至一層樓高,完全看不到墓園的蹤迹。他找了根棍子,撥開野草往裡走,走了近6個小時,才看到一塊墓碑,但上面并不是田發春的名字。

劉德文在荒廢的墓地中收集老兵資訊

回到高雄,劉德文反複研究田發春葬禮的照片,從禮儀車上找到殡葬公司的電話打去,那頭說号碼已經易主,所幸新主人剛好認識殡葬公司的老闆。他又按照那人給的号碼打過去,終于确認:田爺爺的墓碑就在山坡上,上面所刻的“田發祥”其實是田發春二哥的名字。原來,當年他還沒畢業,以哥哥的身份去參軍,并用這個身份在台灣生活了一輩子。

此後,劉德文不斷往返于高雄和嘉義,去山坡上清理墓園并尋找田發春的墓碑。

時值7月,天氣悶熱,進草叢中五分鐘就大汗淋漓。過去,劉德文曾在尋找墓碑途中中暑過七八次,妻子擔心他,幾次請假陪他。田念春也勸他:裡長,等天氣涼了再去,我們等了這麼多年了,不急這一時。但劉德文不肯放棄:答應你的,我一定會做到。

比這更危險的情況他也經曆過。2018年,他在荒山裡尋找一位名叫楊祥貴老兵的墓,不小心摔進了被野草覆寫的深坑,“當時隻覺得疼,沿着長藤爬了上來”,繼續在亂墳中尋找,終在一個角落裡找到了墓碑。

下山路上,疼痛越發劇烈,呼吸變得困難,他去醫院挂急診,一查發現斷了兩根肋骨,還擦傷了脾髒,醫生說“再偏一點就沒命了。”

背骨灰的人:跑遍20座靈骨塔53座亂葬崗,隻為一句“回家”的承諾

廢棄的陵園雜草叢生

為了讓頂六淨園盡快露出來,劉德文使上了割草機,但草太粗太韌,機器也割不動,隻好雇了四個勞工,生生砍出一條路。2022年3月27日,在接到田念春委托十個月後,他終于找到了刻着“田發祥”字樣的墓碑。

從電話裡聽到這個消息後,田念春強裝平靜,告訴坐在沙發上的父親:爺爺找到了。父親愣了幾秒,沒說話,也沒有任何表情,等田念春轉身往裡屋走時,忽然聽到身後傳來父親的哭聲。

背骨灰的人:跑遍20座靈骨塔53座亂葬崗,隻為一句“回家”的承諾

田發春兒媳在落葬現場泣不成聲

04

“隻要背得動,會一直背下去”

田念春一直想給劉德文一些報酬,但都被拒絕。不僅如此,從尋找骨灰的路費、割草勞工的工錢,到骨灰離台的各類手續費,再到往返機票,劉德文都一力承擔。而且機票一定買兩份,住宿必須是标間,“不能把長輩當作一件行李帶回家,那是對他的不尊敬。”

起初,這些錢來自他在銀行工作時的積蓄,後來全靠務農的父母支援。劉德文記得,小時候家裡很窮,但村裡誰家需要幫忙,父母還會出錢出力。父親總說:“人窮沒關系,心不能窮。”

長大後,他才明白:“一生中要多做有價值的事,就永遠不會窮。”

背骨灰的人:跑遍20座靈骨塔53座亂葬崗,隻為一句“回家”的承諾

劉德文在節假日前去看望健在的在台老兵

這份價值的背後,也有沉重的代價。一次送老兵骨灰歸鄉,傳回台灣後,他才得知妻子流産了:因為他不在家,懷着身孕的妻子一手抱着四歲的大女兒,一手拎着重物,在樓梯上摔了一跤。

在女兒6歲、兒子4個月大時,劉德文又決定辭掉銀行中層的高薪工作,全職為老兵服務。這次,一直支援他的妻子也覺得他瘋了,提出離婚。兩人吵了半年,又冷戰了半年,最後劉德文說,你陪我一起把這位伯伯的骨灰送到山東,回來我就在離婚協定書上簽字。

到了山東,老兵90歲的弟弟在村口等候,一見他們,便跪在地上磕頭。老人握着他的手痛哭流涕:“裡長,你圓了我們家幾代人的心願。”劉德文回頭一看,妻子也在身後默默掉眼淚。回程的大巴上,妻子對他說:“你去做你想做的事吧,孩子們我來養。”

對家人,劉德文始終有虧欠。他每次出發去大陸的前一天,都會回農村幫父母做點家務或農活;傳回台灣時,會給妻子兒女帶點小禮物。

令他欣慰的是,女兒常常回家講:“爸爸,校長今天又提到你了,說你做的事情很偉大,我好光榮!”兒子剛上國中時,就主動跑去幫助同小區的老兵打掃衛生。

這些年,祥和裡的老兵陸續逝去。從1970年代鼎盛時期的3800多人,到劉德文剛當選裡長時的1800多人,再到如今僅剩下20多人。最多的一年,劉德文參加了120場葬禮。尚在人世的老兵中,年齡最大的102歲,最小的96歲。“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把他們都送回家鄉”,劉德文說。

不過,劉德文今年也57歲了,身體不似從前硬朗,一個骨灰壇重十幾斤,全程背在胸前,肩和背感到吃力。但他說,隻要還背得動,會一直背下去,等到背不動了,就把這份事業和這隻背包一起傳給兒子,“已經跟他說好了。”

背骨灰的人:跑遍20座靈骨塔53座亂葬崗,隻為一句“回家”的承諾

裝骨灰的紅書包是劉德文在十幾年前買下的,盡管團聚背後有太多淚水,但他覺得“能回家就是喜事”。

#離家74年後老兵骨灰與妻子合葬##頭條尋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