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旗幟的故事——鐵血十八星旗

作者:愛閱讀的範範

在看近代史相關影視劇時,我們經常能看到一面特殊的旗幟,紅底黑輪十八個小黃圓。不了解的人可能自以為是民國的國旗,但實際上它隻是首義之旗,名叫鐵血十八星旗。

旗幟的故事——鐵血十八星旗

相關劇照

鐵血十八星旗

鐵血十八星旗簡稱十八星旗,又稱鐵血旗、首義之旗,這是武昌起義勝利的标志。旗長寬比例為8:5,旗面為紅底,内有黑九輪(代表冀、兖、青、徐、揚、荊、豫、梁、雍九州),象征鐵血精神;十八顆小黃圓星代表當時的中國十八省(河北、山西、山東、河南、陝西、甘肅、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廣東、湖南、湖北、浙江、福建、江蘇、安徽、江西),以此代表全國。鐵血十八星旗表示當時的人們決心用武力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寄托了當年反清革命黨人對民主共和的理想追求:即喚醒全體國人團結起來,拿起武器用鮮血與生命去推翻滿清封建王朝的黑暗統治。

義旗一舉,各省雲起響應,一場聲勢浩大的反清革命運動迅速興起,最終導緻清王朝的終結,改寫了中國乃至亞洲反帝反封建的曆史。武昌的這面“首義之旗”也是以功成名就,自此鐵血十八星旗成為了辛亥革命的重要标志之一。

旗幟的故事——鐵血十八星旗

鐵血十八星旗

1912年1月3日,南京臨時國民政府成立後,十八星旗因為有政治勢力影響便停止使用,中華民國國旗确定了國旗為“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之意的五色旗。1912年6月,經北洋政府議決,十八星旗中間再加綴一星為十九星,定為陸軍的軍旗。但到了護法戰争後,這陸軍軍旗也未再使用了。1928年12月17日北伐戰争成功後,中華民國中央政府全面廢除鐵血旗,自此這面旗幟也退出了曆史舞台。

旗幟的故事——鐵血十八星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