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您知道嗎?妙峰山娘娘不孤獨,在昌平她有一個姊妹廟!

今年5月19日(農曆四月初一),是門頭溝妙峰山廟會。俗話說:“妙峰山的娘娘,照遠不照近”,這句話意思是,妙峰山的娘娘隻保佑遠道而來的香客,而不護佑當地的百姓。

在明代,妙峰山娘娘廟的春會日期為正月十五前後幾天,是附近鄉民舉行的朝山進香活動。秋會日期為七月二十五至八月初一,除朝山進香、迎神走會外,還有祈禱年豐的習俗。

在清康熙年間,康熙皇帝封妙峰山娘娘廟為“金頂妙峰山”,使它的地位居于京城東西南北中五頂“娘娘廟”之上。妙峰山娘娘廟的春會日期也改成了每年的四月初一了,春會的香客從外地而來,秋會期則由當地鄉民和外來香會組織共辦。從此,妙峰山娘娘廟會便成為京城和周邊各省香火最盛之地。由于參加妙峰山春會的外地香客多,當地村民參加的少,由此留下了妙峰山娘娘是“照遠不照近”的傳說。

娘娘廟也就是碧霞元君廟,并非是妙峰山所獨有,碧霞元君廟在中國北方很普遍。據統計,解放前,在北京地區約有近300座供奉碧霞元君的廟宇,大多數以“碧霞元君行宮、碧霞元君祠、聖母廟、元君聖母廟、子孫聖母廟、元君行宮、元君廟、娘娘廟、子孫娘娘廟、奶奶廟、天仙廟、天仙行宮、天仙聖母行宮、天仙聖母祠等50個不同名稱存在着。

您知道嗎?妙峰山娘娘不孤獨,在昌平她有一個姊妹廟!
您知道嗎?妙峰山娘娘不孤獨,在昌平她有一個姊妹廟!
您知道嗎?妙峰山娘娘不孤獨,在昌平她有一個姊妹廟!

瓦窯棋盤山天仙廟

明清時期,民間香火盛行時,妙峰山娘娘廟與昌平區流村鎮的白羊城娘娘廟,瓦窯村的天仙廟,是京城香客虔誠敬奉的三大娘娘廟。

瓦窯村棋盤山的天仙廟,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四月初八日,據說是與妙峰山娘娘廟同一天建造的,是妙峰山娘娘廟的姊妹廟,其靈驗程度不亞于妙峰山。

您知道嗎?妙峰山娘娘不孤獨,在昌平她有一個姊妹廟!
您知道嗎?妙峰山娘娘不孤獨,在昌平她有一個姊妹廟!
您知道嗎?妙峰山娘娘不孤獨,在昌平她有一個姊妹廟!
您知道嗎?妙峰山娘娘不孤獨,在昌平她有一個姊妹廟!
您知道嗎?妙峰山娘娘不孤獨,在昌平她有一個姊妹廟!
您知道嗎?妙峰山娘娘不孤獨,在昌平她有一個姊妹廟!

​昌平棋盤山天仙廟

瓦窯村供奉碧霞元君的“天仙廟”,建于明代嘉靖年間,天仙廟坐北朝南,有山門兩座。外山門為三間磚雕仿木結構歇山頂門樓,有38級石階直通山頂。内山門為磚雕仿木結構,中門為歇山頂,兩旁門建硬山頂。 繞過影壁,北面有正殿三間,正中供奉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即民間稱呼泰山奶奶;左側陪祀着送子娘娘和催生娘娘;右側陪祀着眼光娘娘和天花娘娘。正殿東耳房供奉着藥王孫思邈,一旁有書童手捧《千金藥方》;西耳房供奉着文昌帝君。正殿前有東西配殿各三間,東配殿為三官殿,供奉着天官、地官、水官,西配殿為财神殿,供 奉着比幹、範蠢和趙公明文武财神。東跨院有城隍殿,主奉本郡城隍,陪祀着山神與土地神。殿外一隅尚存功德碑三截。1938年8月,日軍久攻南口不下,遂派一支部隊轉道從高崖口進攻長峪城、鎮邊城一帶。途中,日軍占據棋盤山天仙廟,撤退後毀壞天仙廟。上世紀50年代末,僅存的鑄鐵娘娘塑像也被抛入了大煉鋼鐵的熔爐中。

瓦窯村的天仙廟,與妙峰山娘娘廟不同,是“照近不照遠”,隻對北京地區居民的祈禱有靈驗,在京北一帶的密雲、順義,海澱,門頭溝、昌平等地都有很大的影響力。

碧霞元君是人們普遍信奉的送生娘娘,是以去娘娘廟的都是已婚婦女,去祈子、或還願。舊時代的婦女難以懷孕,可能就是生活條件太差,身體瘦弱,脂肪太少所引發的。脂肪太少會導緻内分泌系統紊亂,不容易懷孕。由于女人的卵巢是與雌激素的水準有非常大的關系的,一旦人體的雌激素水準下降,有可能就會引發周期性紊亂甚至閉經的現象。古代婦女一旦難以懷孕,心理壓力特别大,到了娘娘廟去祈禱,請回了送子娘娘送給的娃娃,心情舒暢,沒有那麼多的壓力,飲食和睡眠都好了起來,自然而然的變胖,容易懷孕,一旦懷孕,便大張旗鼓地到廟中還願,使娘娘廟名聲大噪,外人看到,就以為這裡的娘娘十分靈驗。

祈孕求子儀式通常由廟中的道士主持。祈孕求子者在神案上先取一個泥娃娃交給道士,道士祈禱一番後,用紅線系着銅錢拴在娃娃的脖子上。此後,再拿着娃娃用銅錢去敲神前的銅磬,為孩子起個名字。祈子者将娃娃帶回家後,要藏在卧室的某個地方,據說這樣不久就能懷孕了。

昌平區流村鎮的瓦窯村在明朝初期形成,由山西洪洞縣遷移過來的人,他們中有不少燒磚制瓦的手藝人,見到這裡的土質可以燒磚制瓦,便順勢建窯起業,不斷延續發展,形成村落,在昌平,有“狼兒峪的核桃,西峰山的棗,郄窯(漆園村)的姑娘,瓦窯的小兒(男孩)的民謠,其中“瓦窯的小兒”,意思是說瓦窯村的男孩子個個都很漂亮,能幹。

您知道嗎?妙峰山娘娘不孤獨,在昌平她有一個姊妹廟!
您知道嗎?妙峰山娘娘不孤獨,在昌平她有一個姊妹廟!
您知道嗎?妙峰山娘娘不孤獨,在昌平她有一個姊妹廟!
您知道嗎?妙峰山娘娘不孤獨,在昌平她有一個姊妹廟!
您知道嗎?妙峰山娘娘不孤獨,在昌平她有一個姊妹廟!
您知道嗎?妙峰山娘娘不孤獨,在昌平她有一個姊妹廟!
您知道嗎?妙峰山娘娘不孤獨,在昌平她有一個姊妹廟!

儲存着原生态的瓦窯村

在瓦窯村除天仙廟外,還有一座不為人知的“平安寺”,它建于明朝嘉靖四十二年間的古寺,因在瓦窯村西街高台上而俗稱西大廟。1952年至1984年,村國小校一直在西大廟内,客觀上保護了寺院的主體建築格局。2004年4月,按清代建築風格在舊址修複。

您知道嗎?妙峰山娘娘不孤獨,在昌平她有一個姊妹廟!
您知道嗎?妙峰山娘娘不孤獨,在昌平她有一個姊妹廟!
您知道嗎?妙峰山娘娘不孤獨,在昌平她有一個姊妹廟!
您知道嗎?妙峰山娘娘不孤獨,在昌平她有一個姊妹廟!
您知道嗎?妙峰山娘娘不孤獨,在昌平她有一個姊妹廟!

​平安寺

​修複後的平安寺,主體建築呈四合院格局。山門為三間,磚雕仿木結構歇山頂式。三間倒坐房為彌勒殿,迎門供奉着彌勒菩薩,背面供奉着護法菩薩韋陀,兩旁立四大天王。三間正殿主奉釋迦牟尼佛,左右陪祀着文殊和普賢菩薩。正殿有東西耳房各兩間,東耳房供奉觀音菩薩,西耳房供奉地藏菩薩。正殿前有東西配殿各三間,西配殿為迦藍菩薩殿,供奉護持佛法迦藍神關聖帝君。東配殿是孔雀明王殿。穿過角門進入東跨院,有三間大殿供奉着消災延壽藥師佛;原有保佑果木樹梢豐收的樹神殿,尚待恢複。西山一帶農村盛産水果,供奉樹神理所當然。寺院中遺有古槐、古柏各兩棵。

抗日戰争時期,平安寺裡出現了一位抗日英雄。1937年,鳌魚村鄭福子在寺出家為僧,時年二十七歲。鄭福子耳聞目睹了日本鬼子在瓦窯及周邊村莊燒殺搶掠的暴行,再也不能靜下心來修行禮佛。他毅然脫下袈裟放下木魚,穿上軍裝拿起刀槍,參加了八路軍第五支隊奔赴前線,在河北行唐地區與日軍激戰中,不幸壯烈犧牲。海軍航空兵部參謀長的紀亭榭将軍,時任晉察冀軍區第五支隊第一總隊總隊長。他為鄭福子題寫了挽聯:“出僧門入紅門抗日救國是英雄;離佛堂赴戰場為國捐軀真烈士。”

在解放前,每年四月初八日,瓦窯大廟開廟門,遠近幾十裡的香客、遊客慕名趕來。人們沿着東側的十八盤古香道,去山上娘娘廟(天仙祠)上香,到山下西大廟(平安寺)禮佛;乏累了便在茶棚内喝茶小憩。廟會上,上香的、遊玩的、聽戲的、做買賣的各得其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