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仁宗-朱高熾

作者:雲舒1971
明仁宗-朱高熾

明仁宗朱高熾畫像

朱高熾,為明王朝第四任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明成祖朱棣的嫡長子。

明太祖洪武十一年(戊午,1378年)七月初一,朱高熾出生安徽鳳陽府,母為仁孝文皇後徐氏。據傳,徐氏夢有冠冕執圭者上谒而生。朱高熾生性端重沉靜、言行識度,喜好讀書,但因身形較胖,以緻體質較弱。少兒時曾接受國術、儒家學術的正規教育,由于儒雅仁愛,深得祖父朱元璋喜愛。然而,朱高熾喜靜厭動,體态肥胖,行動不便,總需兩個内侍攙扶,方得行動,加之跌跌撞撞,對于一生嗜武的朱棣來說,并不喜受這個兒子。但令老師欣喜的是,朱高熾十分專心經籍文學。

一次,朱元璋命他與秦、晉、周3世子,分閱武士。其他3位世子很快檢閱完畢,隻他回來最晚,朱元璋問及原因,朱高熾答:“早晨冷得很,士兵們尚未吃完飯,我讓他們吃飽飯後,方才檢閱,是以晚歸。”後來,朱元璋又命幾位世子分閱奏章,朱高熾禀報之時,皆與軍民利益相關之事,奏章之中錯字從不挑剔。時值,朱元璋拿着奏章對他說:“孩子,你疏忽了,這幾處毛病你沒看出!”他卻回答:“孫兒沒有疏忽,這不過是小毛病,不足以渎天聽。”朱元璋又問:“堯、湯之時,水旱嚴重,老百姓靠什麼生活?”朱高熾答:“靠聖明天子的恤民之政。”朱元璋聽後十分高興:“孫兒有君人之識矣!”然而,朱棣更為偏愛兩個好武的兒子:朱高燧、朱高煦,常帶他們随從征戰。

朱高熾并不以為然,遂将大部分時間用以儒術研究,并且接受父親為己挑選的學者教導,他們之中有:楊士奇、楊榮、楊溥、黃淮等,皆與朱高熾培植友誼,并在他登基之後,擔任重要行政職務。

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乙亥,1395年)閏九月二十一日,18歲的朱高熾被立為燕王世子。

明惠宗建文元年(己卯,1399年)十一月,燕王朱棣起兵靖難,遂命世子朱高熾留守北京。時值,朱高熾團結部下,以萬人之軍成功阻擋建文帝大将李景隆的50萬大軍,保住北京城。這一戰役對于整個靖難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也是朱高熾在靖難中最為耀眼的一筆。在此期間,建文帝曾經遣書朱高熾,許以封王,令其歸順朝廷。朱高熾接信後看也沒看,原封未動,送至父親朱棣面前,以緻建文帝的反間失敗。

明太宗永樂二年(甲申,1404年)四月初四,在大學士解缙、黃淮的要求下,身為長子的朱高熾被立為皇太子。自此,朱高熾不管是住南京還是北京,在父親明太宗朱棣離開之時,負責監國,從中得到很多寶貴的實踐經驗。但是,朱高熾留于後方監國,其父又疑會有不軌行為,遂令禮部侍郎胡濙暗中監視,并且叮囑:“人們常說太子失德,你可以到京師多多觀察。要有什麼不好之事,趕緊奏報。”然而,胡濙卻為太子的老實所折服。時值,朱高熾後方留守,其弟朱高煦走上前台,加之作戰勇猛,與父親朱棣頗有幾分相似,并在戰鬥中多次救助父親于危難,朱棣亦曾許願:“努力吧!皇太子身體不好,多有疾病。”此話雖然模梭兩可,卻令朱高煦熱情高漲,在靖難中立下大功。

但是,皇太子朱高熾深得文臣擁戴,況且又是其祖父明太祖朱元璋親自標明的燕世子,後又順理成章立為皇太子,加之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敏慧異常,深得明太宗朱棣喜愛,著名的文臣解缙就曾以‘好聖孫’為說詞,說服朱棣。然而,次子朱高煦并不屈服,遲遲不肯就藩,留于京城,随時伺機而動,進讒使得立儲第一功臣解缙遭到貶黜,幾年後慘遭殺害,并且私養許多武士。時值,楊士奇、徐皇後說服明太宗朱棣削奪朱高煦的部分護衛,強令就藩樂安,才使得朱高煦、朱高熾之争暫時停止。不料,皇三子朱高燧在父親得病期間,密謀欲殺朱棣,矯诏即位,幸好有人告密,一場災難化解。事後,朱高熾為朱高燧求情,明太宗朱棣這才沒有追究。

明太宗永樂十二年(甲午,1414年)九月,朱棣剛從征蒙之役傳回北京,生性狡詐的漢王朱高煦诽謗兄長未能完成某些任務。朱棣申斥朱高熾,并且囚禁其兩名最為親密的顧問,即大學士楊溥、黃淮。

明太宗永樂十五年(丁酉,1417年),漢王朱高煦因為圖謀不軌,被放逐山東樂安州。然而,朱高熾對其并不懷恨,登基不久即為之增加親王俸祿,并且授予其幾個兒子爵位。但是,朱高煦始終未有認識到自己的過錯。

明太宗永樂二十二年(甲辰,1424年)七月十八日,65歲的明太宗朱棣于北征返京途中駕崩,英國公張輔、閣臣楊榮為了避免朱高煦、朱高燧趁機作亂,于是秘不發喪,楊榮則與太監海壽入京密報。

同年八月十五日,朱高熾得知父親駕崩,與吏部尚書蹇義、大學士楊士奇、楊榮商議,派遣大太監王貴通前往南京鎮守,進而加強京城治安。次日,釋放前戶部尚書夏原吉(因反對第3次遠征蒙古,當年四月為朱棣囚禁)。

九月初七,47歲的朱高熾即位,是為明仁宗,大赦天下,并于次年改元‘洪熙’。當日,采納夏原吉之議,取消鄭和預定的海上遠航以及邊境的茶、馬貿易,停派前往雲南、交趾(安南)采辦黃金和珍珠使團;複命夏原吉與另一名被貶官員吳中,分别擔任戶部尚書、工部尚書,并且開始一系列改革;赦免建文帝舊臣,還有永樂時期遭到連坐流放邊境的官員家屬,允許他們傳回原處,使得許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忠臣方孝孺的‘誅十族’慘案、永樂朝解缙的冤案,皆在這一時期得以平反);恢複一些大臣官爵,進而緩和統治集團内部沖突。

當月十三日,交趾黎利騷擾乂安的茶籠州,交趾都司都督同知方政被其擊敗,昌江衛指揮同知伍雲因為孤軍深入,結果戰死。随之,黎利再攻清化,都指揮陳忠亦戰敗身死。早先,太監山壽鎮守交趾之時,與黎利關系交好,回朝後力言黎利可以招降,并且以死擔保。于是,明仁宗朱高熾派遣山壽任命黎利為清化知府,黎利不受,構兵如故。

十月十一日,明仁宗朱高熾立長子朱瞻基為皇太子。

明仁宗-朱高熾

明仁宗洪熙元年(乙巳,1425年)二月初八,明仁宗朱高熾命于去年自西洋回國的太監鄭和率領下番官軍守備南京。

同年四月十六日,明仁宗朱高熾以北京所有政府部門為行在,又遣皇太子朱瞻基前往南京拜谒朱元璋皇陵,并留那裡負責。盡管南京地區報告地震發生,明仁宗南遷已經勢在必行。一夜,明仁宗朱高熾忽見星變,遂召蹇義、楊士奇等說:“天命盡矣!”并且歎息:“我監國20年,遭受讒言邪惡所擾,心之憂危,我們3人相同,依賴皇父仁明得蒙保全。我去世後,誰還能知我3人之心?”說着流下眼淚,蹇義、楊士奇亦流淚。

五月二十九日,在位僅1年的明仁宗朱高熾猝崩于宮内欽安殿(此欽安殿非禦花園中欽安殿),時年48歲,谥曰‘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廟号仁宗。臨終遺诏:“朕既臨禦日淺,恩澤未浃于民,不忍重勞,山陵制度務從儉約。”葬禮極為簡略,亦有5個妃嫔為之殉葬于十三陵之獻陵,皇太子朱瞻基繼位,是為明宣宗。朱高熾死後,其實施的南遷行動就此停止,加之明宣宗朱瞻基與祖父朱棣十分親近,對于偏向北方的政策并不反感,是以北京依然定為京師,南京成為輔助性的都城。

明仁宗-朱高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