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海水蝦養殖的發展和現狀——綜合多營養池塘養殖

作者:中國水産大學

養蝦業一直是海水養殖增長最快的行業,為提高中國農民收入和水産養殖資源利用效率做出了貢獻。蝦産業采用了不斷改進和創新的方法,從粗放型養殖到半集約型和集約型養殖。沿海地區的蝦池養殖采用了各種高密度集約養殖模式,如高地、溫室和室内工業化養殖模式。然而,由于效率、環境和社會因素的考慮,被稱為綜合多營養水産養殖(IMTA)的環保養殖模式越來越多地被采用。這種情況在中國北部和中部海岸發生得最快。這裡回顧的已部署的IMTA培養模式是蝦+蟹、蝦+魚、蝦+海參、蝦+水母+蛤、蝦+蟹+蛤、蝦+蟹+蛤蜊+魚和脊尾白蝦在鹽堿水中的混合培養,

這些模式是根據當地條件和生物特征量身定制的。合适的生物品種和保持合适的環保水質是成功的關鍵。本文所述的環保型IMTA養殖模式充分利用了池塘養殖資源,以最少的額外飼料和勞動力投入來提高産量,同時減少污水排放和處理成本。将蝦IMTA模型的性能與蝦單一養殖模型的經濟性進行了比較。該出版物的一個同樣重要的成果是,讓人們普遍了解中國大量關于蝦養殖的科學文獻中的發現,而這些文獻迄今為止還沒有英文版。

介紹

池塘養殖是中國一種非常古老和傳統的水産養殖形式,在中國内陸淡水養殖中占主導地位(Wang et al.2016)。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它已在沿海地區被用于養殖鹹水和高價值的海洋生物,主要是蝦、蟹和魚。2016年,中國海水養殖總産量達到1963萬噸,其中池塘養殖産量為237萬噸。甲殼類動物養殖部門始于中國的蝦養殖,後來又發展到螃蟹養殖,2016年的總産量為156萬噸,占中國海洋池塘養殖總産量的66.1%(MOA 2017a;糧農組織-國際海洋法組織-國際淡水養殖聯合會2018)。

指出了綠色、低碳、環保水産養殖是中國未來發展的理念(Tang et al.2016)。為了實作這一目标,需要探索和實踐各種具有适合不同地區特點的新文化模式。随着海洋池塘養殖的快速發展,以及社會、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中國的海洋池塘養殖模式不斷完善和創新,以應對環境和社會問題、法規和最佳管理實踐的實施(Farquhar et al.2017)。

綜合多營養水産養殖(IMTA)已被确定為解決這些問題的合适方法,即通過仿生來限制水産養殖的營養物質和有機物産量,同時具有經濟和環境可持續性,正如世界各地實踐和研究的那樣(Chopin等人2001;Neori等人2004;Chopin等人2008;Browdy等人2012;Samocha等人2015)。在中國,以蝦為基礎的海洋池塘IMTA已經在中北部沿海地區實施了多年,由于其環境友好、生态效率和産品安全性,它現在被視為海洋池塘養殖的主要發展方向(Tang 2017)。

中國對蝦養殖的曆史與現狀

中國的海洋池塘養殖始于養蝦,最早的養蝦技術研究是在1952年進行的(Wang 2015)。幾年後,首次描述了中國對蝦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Osbeck生命周期的初步結果(Liu et al.1959)。從無節幼體到幼蟲後期,中華鼈幼蟲的形态變化和判别特征來自對幼蟲發育的系統研究(Zhao 1965)。這項研究以其細緻的手繪中華鼈幼蟲階段的形态圖,成為此後人工幼蟲培養工作中鑒定幼蟲階段的重要檔案(Wang 2015)。

1958年,中國政府制定了“水産養殖第一”的漁業生産政策後,中國開始了大規模的蝦池養殖(薛1958)。從那時開始進行的研究開發了在黃海和渤海捕獲的野生種群的越冬和産卵技術,從實驗規模的人工戶外幼蟲飼養開始(Wang 2015)。在1981年将水質控制措施——主要是通過增加水交換來調節pH值,并通過補充碳酸氫鈉來穩定堿度——商業化引入幼蟲生産之前,我們花了20多年的時間來克服工業化規模人工室内幼蟲飼養的高死亡率,這是任何大規模對蝦養殖的基礎(Zhang 2012),生産密度超過200000隻幼蟲m-3(Wang 2015)。

自1979年以來,原國家漁業局推廣應用蝦孵化技術進行大規模幼蟲生産,用于放養商業池塘。1982年後建立了新蝦種的工業規模人工幼蟲培養,主要是青對蝦(Alcock 1905)、梅吉氏對蝦(de Man 1888)、日本對蝦(Spence Bate 1888),斑節對蝦(Fabricius 1798)和中對蝦(de Haan 1844)(Wang 2015)。從那時起,對蝦養殖已逐漸擴充到中國沿海地區,成為中國海水養殖的重要組成部分(2016年占海水池塘養殖總産量的53.6%),也是中國海水養殖中快速增長的一部分,具有廣泛的地理養殖範圍,2016年為259845公頃,占海水池塘水産養殖總面積的61.0%(MOA 2017a)。

該行業在提高農民收入和水産養殖業的糧食生産效率方面發揮了重要的社會作用(MOA 2017a)(圖1)。從南到北,中國所有沿海省份都有養蝦活動(圖2)。最高的年産量(2016年)為462875噸,位于廣東,其次是廣西(255444噸)、山東(123582噸),福建(117487噸)和海南(113910噸),江蘇(78913噸),另外四個省份的蝦産量均低于60000噸(MOA 2017a)。

中國海水蝦養殖的發展和現狀——綜合多營養池塘養殖

太平洋白蝦凡納濱對蝦(Boone 1931)、斑節對蝦(Penaeus monodon)、日本對蝦(P.japonicas)、中國對蝦中國對蝦(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和脊尾白蝦(Exopalemon carinicauda Holthuis 1950)是當今中國商業養殖的主要物種。每個物種都生長在條件與其各自的生物需求相比對的地區(表1)。在這些物種中,1988年引入中國的太平洋白蝦(Zhang 1990)在2016年的産量最高,為932297噸,占蝦養殖總量的73.3%,其次是虎蝦(71163噸)、黑馬蝦(55885噸)和中國蝦(39288噸)(MOA 2017a)。

過去20年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導緻國内對蝦的需求大幅持續增長,消費偏好活蝦。是以,随着産量的增加,出口蝦的比例一直在下降,從2000年217994噸總産量的38.1%(Sun&Che 2003)下降到2016年1271743噸總産量中的13.2%(MOA 2017a;MOA 2017b)。是以,近90%的中國國産蝦産品已經并預計将繼續在國内消費。

Development and current state of seawater shrimp farming, with an emphasis on integrated multi-trophic pond aquaculture farms, in China – a review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