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又一年清明時節雨紛紛

作者:韓V木讷誠實

清明節在唐宋時期融彙了寒食節與上巳節的習俗,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内涵。現在社會生活中也改變了不少。

又一年清明時節雨紛紛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清明節的來曆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開始争相效仿,于此日祭祖掃墓,曆代沿襲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特定的風俗。據悉,清明節又叫踏青節,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祭祖掃墓是清明節最重要的活動,每年到了清明節,路上的行人絡繹不絕,交通現象非常的擁堵。

又一年清明時節雨紛紛

清明節的傳說故事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代,有一位太子為了躲避禍害,在人間流亡,其他的臣子看太子落難,都紛紛離去,隻剩下少部分臣子追随,而介子推就是其中的一個。太子在躲難期間餓昏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太子,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他吃了。十九年後,太子安全回國,做了君主。

太子做了君主後,重賞了他流亡的功臣,就忘了介子推。有人勸介子推面君讨賞,他最鄙視這種人,他打好行裝,悄悄跑到山上去了。

重耳聽說後,就想把介子推從山上拉下來,可山上樹木太多,不好走,重耳就想用煙把他熏下來,結果介子推死了,還留下了一血書是:“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長清明。”是以這天就是清明節。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隻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節起源于什麼朝代:周代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曆史。

又一年清明時節雨紛紛

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清明最早隻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少數地方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曆4月5号前後,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内均屬清明節。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又一年清明時節雨紛紛

《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是以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曆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準許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邁開沉重的腳步,走向墓前;

沐浴綿綿的細雨,放聲哭泣;

捧起素雅的菊花,沉浸回憶;

跪在肅穆的墳前,緬懷情意。

清明節到了,願生者珍惜幸福,逝者永遠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