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三國演義》中描寫的是一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同時,也出現了一大群令人敬佩的英雄。
不僅有聰明機警的諸葛孔明、還有生性多疑的曹操、奮勇殺敵的張飛等等。
而今天文中講述的,則是有“身在曹營,心在漢”之稱的謀士徐庶,
徐庶到底說了什麼讓大家被吓得抱頭鼠竄呢?荀彧又為何承認徐庶比自己強10倍?
謀士徐庶幼年經曆
徐庶是個貧苦人家的孩子,父親給他取名徐福,徐福小時候雖然經常饑寒交迫,但父母兩人非常疼愛他。
父親經常會給他親手制作木頭的小玩具,供他賞玩。
可好景不長,不久後,徐福的父親染上惡疾,讓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了,沒過多久便因病去世了,徐福隻能與母親相依為命。、
幼年的徐福根本沒錢讀書,整日與街頭的算命師傅待在一起,學習奇門八卦,日子也就這樣一天一天過去了。
在中平六年徐福為了賺錢吃飯,便幫其他人報仇,事後他在臉上抹了一把土白色的粉末,披頭散發,逃跑時被衙役逮了個正着。
官員詢問徐福的姓名,徐福一言不發,官員将徐福捆在一根木樁上,做出一副要将他碎屍萬段的架勢,然後敲響了木樁,讓附近的人來認他。
可是卻沒有一個人知道徐福的身份,直到後來徐福的朋友來營救徐福,徐福非常感激,于是放棄了自己之前的生活方式,一改自己平時的氣節去求學。
也将自己的名字從徐福改為了徐庶,他認為父親去世後,自己身上的福氣應該都贈與母親,讓母親有更好的晚年生活。
徐庶荀彧孰強孰弱
初平二年,董卓在中州興風作浪,徐庶帶着同鄉逃到了荊州。徐庶到達荊州後,與諸葛亮相識,交情甚好。
後來劉備在中原被打敗後,向劉表投降,劉表對他起了疑心,派他在新野駐守,抵禦曹操。
徐庶見劉備是漢朝皇室的血脈,又有天下信義之名,便毛遂自薦,拜訪了劉備。
劉備有意在荊襄郡結識一些有見識的人,聽得徐庶這等聲名赫赫的人物來投,自然是大喜過望。
劉備對許庶的才能、品行都很欣賞,便将他安置在大學營,并派他參加整軍、練兵等工作。
徐庶曾為劉備引薦諸葛亮,劉備表示,徐庶可以帶着諸葛孔明一起來見自己,
但徐庶則說:“此人可會見,但不可親自前來,主君應自降身份,親赴其會。"
劉備一聽便來了興趣,想看看是怎樣的人才值得自己上門探望,聽了徐庶的勸告。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的能力也如徐庶所言,真的輔佐劉備登上帝位。
建安9年,曹操在河北攻邺,劉備趁此機會,率軍南下,北至葉縣一帶。
曹魏将軍曹仁,率于禁、李典等,鎮守許昌,欲與之抗衡。由于劉表不肯派兵支援,劉備以寡敵衆,難以抵擋曹軍。
徐庶見此情勢,提議放一把火把,假裝撤退,再讓關羽,張飛,趙雲等率部伏擊,等待曹軍的追擊。
曹仁并不知道這是一個圈套,他不聽李典的勸告,和于禁帶兵去追劉備。
劉備等人也在同一時間發動了伏擊,一舉擊潰了曹軍,使得曹軍死傷無數。
劉備以一己之力力挽狂瀾,雖有一戰之力,卻未傷及根本,于是便不慌不忙地撤軍,退回新野。
劉備見徐庶出類拔萃的用兵才能,大為高興,稱贊他有“王佐”的才華。
就在這時,曹仁兵潰之後,曹操報告徐庶是劉備的謀士。曹操連忙把程昱、荀彧都叫來。
對荀彧說:“你與徐庶,孰強孰弱?”
荀彧道:“徐庶比我少說也要厲害10倍。”
曹操聽聞消息後,曹操遣人去徐庶家中,請他母親入營,在營中安頓。
丞相曹操求賢若渴
曹操對人才非常渴望。他三次發出号召,招攬有才能的人,徐庶的才華和聰明才智,也是曹操想要招攬他的一個重要因素。
曹操認為,任何一個天才都不可能完美,若是太過嚴苛,那就沒有合适的人選了。
曹操隻會重用那些對自己有信心的人,徐庶可是主動請纓去劉備那裡的,沒有一定的才幹,誰會主動請纓呢?
曹操派人去接徐庶的母親時,徐母對着曹操破口大罵,表示不會讓自己的兒子為曹營效力。
無奈之下,程昱隻得仿徐母筆迹寫了一封書信,告訴徐庶母親在曹大營,要徐庶去曹,不然母親就會有性命之憂。
徐庶聽聞這消息,傷心欲絕,與劉備告别。
徐庶表示:
“我想和你一起謀王霸之事,這份忠心,隻有老天才能證明。
可惜,母親被人擄走,局勢混亂,屬下再留下來也幫不上什麼忙,還望将軍準許屬下告辭,我将前往曹營,尋找母親!”
劉備雖是不願徐庶離去,卻也深知徐庶以孝順著稱,不願見他們母子分開,又唯恐徐母被人所殺,自己便背上罵名,隻得與徐庶相送。
曹操的求賢若渴,到了後來,甚至出現了一種病态,他曾經說過:“不仁不孝,但可以用兵法來治理國家。”
言下之意就是,就算他再怎麼不孝,隻要他在軍事上有過人之處,也可以為他所用。
從曹操的話裡面就能夠聽出他對于人才的渴求,曹操為人豁達,凡是有才能的人,哪怕是站在自己的對立面,他都會不計前嫌的給他更大的權力。
他還勇于打破正常,在那個時代,不管是官職還是财富,都是可以世襲的。
不過曹操曾經說過,真正的人才都隐藏在了這個平民百姓中,隻能靠自己來發現,于是曹操就開始在世界各地遊曆,尋找有才華的人才。
可徐庶盡管才高八鬥智謀出衆,但是他到死一生都未曾給曹操奉上一計。
即便是這樣,曹操也并沒有刁難徐庶,反倒把他看作三朝元老,讓其享有了一生的大福大貴,這是怎麼回事呢?
曹操雖然求賢若渴,但是得到賢才的方式卻大多數都是正當方式,要麼破敵将其俘虜,讓其輸得心服口服,要麼就是用自己的誠心去感化對方。
像抓其母親這種下流的手段他本是不願意用的,但徐庶性格剛烈,疾惡如仇,無論如何都不願意降伏自己。
無奈之下,曹操隻好使出這種下三濫的招數。可是曹操怎麼也沒有料到,徐庶的生母為了讓徐庶歸順蜀國,居然選擇了自殺。
曹操原本的目标是要将徐庶弄到手,而不是要殺死徐庶的生母,曹操對于徐庶一直都是心存歉意,而且他也知道徐庶對自己懷恨在心。
是以即使徐庶沒有提出任何的建議,曹操也不會輕易的殺死他,之是以将徐庶留在這裡,不過是想要将功贖罪,讓自己心裡好受一些。
當時大陸戰争諸侯國等起,各種諸侯國都在廣招賢才,在這個競争激烈的時代。
人才的選拔和任用機制是相對開放的,在那個時代,人才是最激烈的競争,是以各國的諸侯都想要人才。
即使徐庶這一優秀人才,不傳回劉皇叔那邊,他就會被别的諸侯國邀約走。
曹操本來就擁有橫掃天下的雄壯霸氣,因而必定要和其他人角逐皇位,如果把徐庶放走,好似縱虎歸山,何苦給自己再增加一個這般難應對的敵人呢。
對于曹操來說,最好的辦法就是将徐庶留在自己的身邊,就算徐庶對自己沒有任何的幫助,徐庶在自己身邊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才。
當其他人才看到徐庶毫無作為還能享受如此高的待遇,他們怎能不心動呢?而曹操又何愁沒有人才可用。
是以說,徐庶對于曹操來說,更多的是他用來彰顯自己重視人才的一個标本,借此來籠絡人心,更好地達到自己的目的。
從這一層面來說,曹操不僅不能殺徐庶,反而更要對其客客氣氣,好言相待。
徐庶為何不再次歸順劉備
徐庶不願再歸順劉備,因為他“忠臣不事二主”,不能再次背上“不忠不義”的罵名。
如果魏曹操出謀劃策,攻打故主劉備,是“不義”,如果他再次離開曹操,重歸劉備麾下,更是“不忠”。
在長坂坡之戰前,徐庶被曹操派往劉備軍營,招降劉備。
這時,他完全可以一去不複返,不再回歸曹營。可是,他為了自己的“忠義”,不能再次幹出這樣的事。
徐庶臨走前,已經給劉備推薦卧龍諸葛亮,知道諸葛亮之才,勝過自己十倍,不需要自己再輔佐劉備了,是以他沒有留下。
他回到曹營後,隻有冷漠處理,發誓不給曹操出一謀一策,還向曹操說明:
“我的忠心全在蜀國主君劉備身上,而你不過是威脅我的母親,讓我來到曹營,家母因為你的原因去世,我不會給曹營出謀劃策,你留得住我的人,卻留不住我的忠心”。
徐庶因其母親安葬于許昌而不肯臣服于劉備,徐母責怪徐庶中曹操之計,棄賢君而歸,自盡而亡。
徐母去世後,徐庶将她的遺體安葬在了許昌的南原野,母親去世後,徐庶整日以淚洗面。
曹操見此也很内疚,差人給徐母辦了一次隆重的葬禮,還經常給徐庶送山珍海味,以及古董字畫,
但徐庶不肯收曹操所贈之物,徐母去世之後,對于許昌徐庶已經沒有了任何感情。
按理說,徐庶沒有後顧之憂,完全可以逃出許昌,再去找劉備,但許昌有徐母的墓地,每年的忌日、清明,都要有一個人去祭拜。
徐庶也是出了名的大孝子,母親生前自己沒有在身邊盡孝,反而連累了母親,母親去世後,他就更不可能離開許昌了。
徐庶病逝于太和七年,雄心勃勃,滿腔熱血的徐庶,終于在他那被掩埋的歲月中,迎來了最後的結局。
有的時候,生活就是這麼地戲劇化,如果徐庶沒死,還回到了劉備的身邊。
那麼,三國的局勢,将會如何發展,還很難說。
徐庶這一生,雖然沒有為曹操出謀劃策,但是曹操和他的後人,卻從來沒有找過他的麻煩,是以徐庶的下場,還算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