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魚哥
編輯|比奇堡
在這個移動通訊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随着智能手機如娛樂、社交、辦公等日益多樣化的功能對人們生活的滲透,其帶來便利與快捷的同時也漸成為了一種負擔。
手機使用越來越演化為與目标和義務相沖突的“欲望”,手機依賴已漸成為現代人一個不容忽視的心理和行為問題,被大量證明會對身心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該問題現象需要得到更多關注,對此作出有效預防和幹預是必要的。研究遂聚焦于手機依賴群體,拟探究其産生手機相關渴望和需求的潛在動因。
手機依賴者的内疚感對其自我損耗效應的緩解作用
研究通過内疚啟動的方式探究克服自我損耗效應的方式。通過劃‘e’任務以及回憶書寫任務來啟動手機依賴者的自我損耗以及内疚體驗。
探讨内疚感啟動是否能緩解自我損耗對手機依賴者的負面效應(渴求感增加),以及其如何影響不同特質自我控制的手機依賴者。
首先,研究的結果發現,低特質自我控制組被試損耗後增加的手機渴求感顯著高于高特質自控組,即自我損耗後效在不同特質自控的手機依賴者上存在差異。
其次,研究發現,相比于沒有啟動内疚感的控制組,内疚感啟動組在損耗後的渴求感改變分數上顯著下降。
這說明内疚情緒的引發能夠一定程度地補償人們的自我損耗狀态,使後續的不利影響得以調控。即内疚情緒能夠緩解自我損耗對渴求感的促進作用。
從内部資源恢複來看,有此結果或許是由于當手機依賴者處于自我損耗狀态時,其自身内疚感的啟動一定程度激發了内在緊張程度。
同時個體産生強烈的想擺脫内疚,恢複良好自我的需求。
這會驅使個體提升自控資源以期在後續行為反應上表現良好自我,即避免自己對依賴物的渴望和使用,也就緩解了自我損耗效應的影響。
此外,從動機轉化來看,可以用自我損耗的過程模型理論來解釋。
過程模拟認為自我損耗效應是不同動機的互相關聯和疊代的結果,在這過程中,自我損耗後的個體參與自我控制行為的動機降低,對接近獎勵和即時享樂的需求增加。
手機依賴者的手機使用體驗就是愉快的、享受的,而内疚感作為一種補償不當行為的自我懲罰。
會激勵人們抑制其對享樂的尋求,會一定程度減少手機使用的樂趣和動機,以此消除随後的欲望以及行為。
經曆了内疚的手機依賴者會預期即時的享樂不會帶來心理裨益,将會減少手機使用的動機并轉化為自我控制的動機,使自我損耗狀态得以恢複,進而改善自我損耗後效。
其次,研究的結果還發現,特質自我控制與是否啟動内疚感在增加的渴求感上存在互動效應。
即内疚感對自我損耗效應的緩解作用在不同特質自我控制的手機依賴者中存在差異。
具體來說,那些低特質自我控制的手機依賴者,在内疚感啟動後其損耗後的渴求感增加程度得到顯著緩解。
而高特質自我控制的手機依賴者在啟動内疚感後雖也一定程度降低了渴求感,但未達顯著性水準。
這說明,通過誘發内疚情緒來補償上述損耗效應的政策,可以更有效的在低特質自控的手機依賴者身上展現。
我們在研究二中發現,對于高特質自控水準個體,在渴求感改變分數上的損耗效應僅呈邊緣顯著。
也就是說,高特質自控的手機依賴者相較之下較少受到自我損耗的影響甚至可能不受顯著影響。
那些具有高水準自控能力的人本身就擁有比其他人更豐富的自控資源,是以即使其在先前的損耗活動中消耗了一定的資源。
但消耗的自控資源與其總量相比對個體的影響并不大,那麼此時内疚感啟動的發揮空間和影響效果也就大打折扣甚至無法展現。
研究的結果在手機依賴群體中證明了内疚感對損耗效應的緩解作用。
比如,Xu等人的研究表明,引發内疚感可以克服自我控制的損失,以及緩和損耗效應作用于個體親社會傾向的不利影響。
Lowe和Haws的研究發現,高内疚感将提升個體忏悔後的自我控制能力,以減少後期失控的非理性決策。
Boring,Du等人,陳彩琦等人以及聶衍剛等人的研究均發現了誘發内疚感能有效補償缺失的自我控制能力,進而緩解參與者自我損耗對他們的不利影響。
前人研究雖證明内疚感對自我損耗有一定的補償作用,但研究主要集中在道德領域和對親社會行為的探讨上,目前還沒有考察過内疚感啟動在手機依賴領域的影響。
研究結果既豐富了不同領域下内疚啟動的緩解作用的有效性,也為手機依賴者渴求感的調節提供了政策。
研究貢獻
研究結果在理論和實踐方面具有一定的價值。
理論方面:
研究結果證明了自我損耗似乎在手機依賴的發展和維持中起重要作用,并且可能是一個可行的幹預目标;也一定程度豐富了對手機依賴者渴求感的影響因素的探讨。
拓展了手機依賴領域的自我調節政策研究,同時也為自我控制能量模型的恢複假說提供了證據。
而對于實踐方面,研究結果啟發我們:
對于手機依賴者,一味的盲目控制自身對于手機的依賴也許并不可取,會适得其反消耗大量自控資源導緻對手機使用的渴求更加強烈,進而增加自我控制失敗的幾率。
其次,手機依賴者如果想要有意識的控制自身對手機的依賴應該采取一些措施,避免自我損耗的發生,比如研究中對于内疚感的啟動是一種有效的唾手可得的政策。
最後,手機依賴者,特别是特質自我控制較低的手機依賴者,應注意自身意志狀态的穩定,在進行了需要大量意志、注意或認知資源參與的日常活動後,應即時調整。
從自我資源耗竭中恢複過來,避免自身損耗狀态對手機濫用欲望的促進而加劇“上瘾”程度,導緻一些不利身心健康的消極後果。
此外,在學校教育方面,關于手機使用下的自控力缺失問題可以說漸成為目前教育界面臨的顯著挑戰。
對于有更大的時間彈性和更多的可支配時間的大學生群體,以及心智不成熟較容易受網絡誘惑的中學生群體,他們更可能高頻率無節制的沉迷于手機。
研究結果一定程度上為學校以及家長提供了思路,對于手機使用問題方面的幹預,可以從提升自我控制能力入手。
而對于學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培養和增強,可以從強化内疚感體驗這個方面着手。
例如,可以通過各種活動讓學生們意識到主動以及嚴格遵守自我計劃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并一定程度讓這種意識與适當的内疚體驗聯系在一起。
研究不足與展望
(1)手機依賴渴求感評估名額單一。
研究采用自我報告的方式來測量心理渴求感,這種自陳報告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
而目前已有研究者通過生理名額和神經生物學名額來表征渴求感的變化,未來研究可以結合起來研究手機依賴者渴求感心理、生理和神經層面的相關性。
(2)缺乏對自我損耗效應機制的探索。
研究發現了自我損耗對手機依賴者的手機渴求感的影響效應,以及該效應在不同特質自我控制群體中的差異和緩解該效應的方式——内疚啟動。
但是這種影響效應的機制可能是什麼研究并未涉獵,這也是我們未來研究可以深入探讨的方向。
(3)研究三對内疚感的啟動程度要求不足。
研究發現了内疚感啟動可以調節自我損耗和渴求感的關系,緩解自我損耗對渴求感的促進作用,但對于每個被試啟動的狀态和程度控制不足。
我們可以假設,輕微的内疚感啟動可能不足以補償被試的損耗後效。
而内疚感作為一種帶有痛苦成分的焦慮感,過于強烈的内疚啟動也許還會适得其反地加劇被試的損耗後效而非緩解。
是以,未來研究應對此進行控制,或直接分析、驗證不同程度的内疚感啟動在自我損耗與渴求感之間的調節作用是否存在顯著差異。
結論
(1)自我損耗促進手機依賴者渴求感的增加;
(2)自我損耗對渴求感的影響在不同特質自我控制的手機依賴者中存在差異,低特質自我控制的手機依賴者更易受到自我損耗的影響而産生更高的渴求感;
(3)内疚感啟動能夠緩解自我損耗對渴求感的促進作用;
(4)内疚感啟動對自我損耗效應的緩解作用在不同特質自我控制的手機依賴者中存在差異,低特質自我控制的手機依賴者,在内疚感啟動後其自我損耗下的渴求感增加程度得到顯著緩解。
而高特質自我控制的手機依賴者在啟動内疚感後雖也一定程度降低了渴求感,但未達顯著性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