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失落東歐之旅:一切既是結束,也是開始

作者:微格爾青

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樣,第一眼看到《去往巴巴達格》這個書名時,看成了“去往巴格達”。我是過了一會才反應過來,錯了,是巴巴達格。

作為第一次聽說的地名,我不知道巴巴達格是哪裡,于是查了一下資料。

盡管網上的資料少得可憐,但也大概知道了,巴巴達格原來是位于中東歐的羅馬尼亞一個小城鎮,風景優美,而面積隻有35.7平方公裡,2007年的人口統計約為1萬人。

一個很小的不甚出名地方,為什麼作者要去往這裡并寫了一本書?

失落東歐之旅:一切既是結束,也是開始

《去往巴巴達格》的作者安傑伊·斯塔休克,是波蘭著名的作者、記者、文學評論家,作品曾獲得衆多文學獎項。

這本書是他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從波蘭前往羅馬尼亞巴巴達格的遊記,曆經七年多的時間,記錄了途中的所見所聞所思,講述他途經波蘭、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匈牙利、阿爾巴尼亞、烏克蘭、摩爾多瓦等東歐國家的見聞。

在1989年以前,這些國家中的一些其實鮮為人知,有着另一種身份——以蘇聯的名稱面對外界,奉行社會主義,這裡面有多少的城市鄉鎮一直默默無聞,毫不起眼,就如巴巴達格。

自蘇聯解體後,衆多的東歐國家在經曆曆史和政治巨變後,處于一種微妙的境地之中。而作為處于東歐邊緣的國家,波蘭、匈牙利等國曾在定位為東歐還是中歐國家之間搖擺,似乎想要努力擺脫東歐國家的标簽,改變曾經的身份,以搭上歐洲經濟的快車。

在全球化經濟浪潮中,這片被邊緣化的土地漸漸沉寂而失落,低調地蟄伏在歐洲大陸上,跟蓬勃發展的西歐差距逐漸拉大,政權變化混亂、經濟落後是它們留給世界的主要印象。這裡并不是一個旅遊熱門地。

失落東歐之旅:一切既是結束,也是開始

在這種背景之下,作者這趟旅程所走的路線,多少帶着一點特殊的意義和感受。

或許應該說,這不是一趟輕松愉快的旅程,行走在這片落寞的土地,更多的是一種沉重、唏噓和惆怅。這本書也不是一本單純的介紹各地風光和旅遊攻略的遊記,而是糅雜了作者的諸多思考和意識流,涵蓋對曆史、政治、哲學、文學等方面的回望。

作者的旅行啟程于20世紀80年代初,一直到90年代的到來。那個時候的東歐,處于蘇聯解體之前的動蕩時期。在蘇聯政體之下,各國有獨立的貨币和出入境政策,進出國家之間需要進行邊境檢查,不像現在的歐盟這麼便捷簡單。

這是一片處于歐洲邊緣的土地,是陌生的國度,也是一片被人們忽視或遺忘的土地。但也正符合了作者對行走“邊緣地區”的偏愛。

那裡有偏僻的山區和村莊、破落的工業區,有許多落後閉塞的角落,甚至還有人第一次見到作者這樣的外國人。那裡也有熱鬧的城市,有廣場、教堂、咖啡館,有生機勃勃的鮮活一面。

失落東歐之旅:一切既是結束,也是開始

作者是從他的祖國波蘭開始旅程的。這是一個曾是歐洲大國、又經曆滅國和複國、有很長一段時間在蘇聯和德國的夾縫中生存的國家,命運多舛,但仍努力地在動蕩的局勢中蹒跚前進。

作者曾站在波蘭的河邊就能遙望對岸德國法蘭克福的大樓和工廠,同樣地了無生氣。這給予了人們一種近距離的壓迫感與頹廢感。

戰争和動亂給一個國家留下的創傷往往會持續相當長的時間,直到人們能夠安定下來開始正常的生活,也不一定能從根本上得到療愈。

失落東歐之旅:一切既是結束,也是開始

從波蘭的土地走過,這裡留給作者的是孤寂、虛無、雜亂、陌生的感覺。曾經的輝煌與繁華都湮滅在戰火和動亂之中。對于祖國經曆多次覆滅、面臨巨變的群眾來說,他們對這個國家會抱有多少歸屬感、安全感和忠誠度?又有多少曆史文明能留存在他們心中?

“華沙仿若一座陌生的城市遠去,而我心上卻無半點波瀾,齒間滿是地上揚起的灰塵,我就像在穿越一片陌生的土地一樣穿行在我的國家。”

失落東歐之旅:一切既是結束,也是開始

書中出現大量作者行走過的地方的陌生地名,盡管在下方都有注釋說明是什麼國家地區,但對于并不熟悉東歐的我來說,它們仍然充滿了虛幻感和奇異感,似乎不是真實存在的地方,也似乎一轉眼就會湮滅在曆史洪流之中。

我基本記不住那些陌生艱澀的名稱,是以不得不邊看書邊在網上尋找相關的地圖,來加深我對那些地區的位置和印象。這給了我一次補習東歐地理和曆史的機會。

比如摩爾多瓦,一個“最長的地方三百公裡,最寬處一百三十公裡”的國家,夾在烏克蘭和羅馬尼亞之間,也許要慶幸還能在地圖上輕易找到它的所在。

“勒塞尼的入境口處全部由灰色混凝土建造而成,空無一人。一名身穿制服的女子收走護照消失了十五分鐘。”這是作者進入這個國家後的第一印象。

失落東歐之旅:一切既是結束,也是開始

在各個國家之間出入境,海關會在護照上蓋上過境章。作者在行走的七年間共蓋了167個章,但并非所有的海關都會盡忠恪守地蓋章檢查。

出入境的管理和檢查似乎隻是個例行公事,國與國之間的邊界也許并沒有那麼明顯強硬,似乎如一班被上天遺忘的難兄難弟。

在作者走過的這些地方、蓋過的這些過境章中,絕大多數都位于“混合人口帶”——“在這些區域中,因果沒有邏輯,結果也絲毫不被在意”。

這些是彌漫着混亂的空間,以至于人們常常會“失去自己的身份”,失去存在感。這是國家動蕩、頻繁融合和分離帶來的後遺症。

失落東歐之旅:一切既是結束,也是開始

在書的最後,作者終于去到巴巴達格。其實他在兩年的時間内去了兩次,但每次都隻有十分鐘,因為大巴隻在那裡停靠了十分鐘。

“巴巴達格是疲憊而孤獨的。”這是作者的評價,也是他對這個小鎮的印象,兩年來一切都沒有改變,時間似乎在這裡停滞。

從波蘭出發,作者穿越十來個大大小小的東歐國家和地區,終于到達這裡,然後又在十分鐘後匆匆離開,除了作為一個大巴的中途停靠點,它似乎沒有再多的意義。

我沒辦法搜尋到巴巴達格在羅納尼亞地圖上的具體位置,隻能通過作者的文字去想象這個不起眼的地方。我猜,它也許位于羅馬尼亞靠近黑海邊緣、接近巴爾幹半島的地方,一個自古以來并不平靜安定的地區。

失落東歐之旅:一切既是結束,也是開始

這似乎是東歐列國的終點,但也許也是一個新的起點。這片土地曾經積累了上千年的輝煌,又在動蕩中不斷失去,一次又一次從零開始。就如作者的旅途,“不斷地從零開始,嘗試着自己去發現”。

書的最後,作者站在斯洛伐克的過境通道上等待海關檢查護照,這趟失落東歐的旅程仍在繼續。一切既是結束,也是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