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祖龍”秦始皇究竟是殘忍暴君還是英明君主???

秦始皇、秦王政、或者嬴政、祖龍相信大家對這些稱呼都應該很熟悉了,就算沒讀過秦始皇的曆史,也看過很多關于秦始皇的影視劇,比如尋秦記裡年輕的嬴政與未來人項少龍的奇遇等。這些稗官野史,又或者秦始皇的年少經曆,這裡我就不用提太多了。

“祖龍”秦始皇究竟是殘忍暴君還是英明君主???

秦始皇畫像

我們快速浏覽一下年表會發現,嬴政在十三歲那年即位,但一直要到九年後,他二十二歲時,才培養出自己的人馬,又足夠的實力,從仲父呂不韋手中奪回大權。然後,又過了十七年,秦王政二十六年,在大将王翦、李信、蒙恬等人的齊心合力下,秦國滅了齊國,完成天下統一的大業。

“祖龍”秦始皇究竟是殘忍暴君還是英明君主???

在天下統一之後,秦王政就自稱為始皇帝,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個使用皇帝稱号,打造第一個實施中央集權的帝國,是以後來更有學者稱呼他為“千古一帝”。

不過,在這諸多劃時代裡程碑之下,秦始皇如果死後有知,他估計也會面臨相當大的壓力,那就是後世學者們争相研究他做過的事情,同時想要替他的一生功過蓋棺論定。

首先呢,談到秦始皇的功業大部分會想到,滅六國、定天下,廢分封、行郡縣,書同文、車同軌。

關于滅六國、定天下。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秦國因為通過商鞅變法,加上後來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富國強兵,是以國力轉強,成為六國之冠。秦始皇能夠一統天下,算是水到渠成,都是靠着祖宗家業跟手下強将。其實我不這麼認為,就算秦國強大了,他們在滅六國定天下的過程中,絕對不是一帆風順,水到渠成的,依舊是有驚險曲折,必須戒慎恐懼,才能度過的關卡,是以呢,這絕對稱得上是秦始皇開疆擴土的功績。

“祖龍”秦始皇究竟是殘忍暴君還是英明君主???

廢分封、行郡縣,這指的是他在一統天下之後,沒有選擇把功臣封王封侯,而是把秦國的郡制和楚國的縣制結合起來,将公派地方官的郡縣制,推行到全國的領土。我們現在對省長,市長,縣長這個概念并不陌生,但要知道,在大秦帝國之前,有個延續了八百年左右的封建王朝“周”,周天子的統治,是類似于古歐洲的封建制度,天子名義上是諸侯國的共主,但在各地區掌握實權的,是通過血緣關系,繼承權利的王公貴族。秦始皇和李斯等大臣為了推動郡縣制,遭遇了各種反抗與群眾的不适應,還有即得利益者的不滿,這都是很大的阻力。但是,他們無所畏懼,沒收民間武器,搗毀各國的城牆,硬是把郡縣制施行到天下。秦始皇在改革制度的決心與手段,都會讓我們後人眼睛為之一亮。

“祖龍”秦始皇究竟是殘忍暴君還是英明君主???

書同文,車同軌。這也包含了大家熟悉的統一度量衡。如果說前兩者和政治利益重新配置設定有關,那麼書同文,車同軌就和經濟利益密不可分。政府通過度量的統一,可以友善國家力量介入市場機制,以及稅務的統籌管理。而書同文政策,更加展現秦始皇是一位改革型上司者,他接受李斯的提案,以現有的文字為基礎,設計了全國統一的标準字,後來稱之為小篆或者秦篆。這裡特别強調一下,史料中沒有提到秦始皇有要求大家都要說秦語,他隻是要求每個郡縣,不管你之前是什麼國家,都要使用官方文字來撰寫檔案。因為同一套字元,在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的組成跟表達意思。秦始皇推動書同文,是為了什麼改革呢?我猜想,除了減少行政文書溝通的障礙之外,還可以讓文化知識更有效的累積與傳播。

那麼,一個有考慮到文化知識堆疊演進的人,怎麼會做出恐怖的焚書坑儒行動呢?

最常被拿出來說秦始皇是暴君的兩個事情,一是讓他失去民心,天下苦秦久已的繁重徭役以及代表殘暴的焚書坑儒。

“祖龍”秦始皇究竟是殘忍暴君還是英明君主???

秦朝繁重的徭役

先來說說繁重徭役,大秦帝國對于人民勞動力的使用,那真的是國家機器整個動起來,北築長城,南修靈渠。秦皇陵,兵馬俑,各種世界奇觀蓋不停。其實,上面這些建設的每個目的都不一樣,要一概而論是不容易的。我們拿長城來說,當時北邊有遊牧民族匈奴的威脅,如果說要派兵駐守,那要多少常備兵力,後勤補給才足夠?這會讓國防預算十分吃緊,反之,有了長城之後,隻要針對重點關卡布防,就能夠讓邊防壓力緩解不小。關于要蓋牆還是要設重兵的争議,到了明朝也争論不休。

“祖龍”秦始皇究竟是殘忍暴君還是英明君主???

接着來說焚書坑儒,這個起因是在秦王政三十四年,當時鹹陽宮辦酒宴,有一位齊人學者淳于越,趁機跟秦始皇提議,要重新開機三代時期的封建制度,還強調這是古禮,不學習古人而能夠長久的政權我沒有聽過!聽完淳于越的建議,當時擔任丞相的李斯,立馬不爽了,說:“今陛下創大業,建萬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

“祖龍”秦始皇究竟是殘忍暴君還是英明君主???

是以,有些人會定調,焚書坑儒事件,其實是先秦時期法家跟儒家之間,最大的一次沖突。我覺得這個說法不無道理,而李斯這個人跟方丈一樣,心眼很小。這個時候,他都當到丞相了,想到自己竟然被質疑過去推動的政策,一氣之下,就建議秦始皇啟動焚書坑儒的計劃。

簡單來講,焚書令,焚的是不屬于官方學術機構,民間私藏的詩、書、經、典。而對于農牧、醫學等技術類書籍是允許保留的。不難看出,這對于儒家的針對性很強。但是當時國家圖書館裡面,依舊有收藏着諸子百家的書籍。可見,秦始皇是重視文化思想傳承的。其實對于文化經典砍下去最痛的那一刀,還是後來的項羽火燒鹹陽。

至于坑儒呢,那是發生在焚書過後的隔年,當時秦始皇開始興建阿房宮,追求長生不老的靈藥。秦始皇找來了一批方術士,給他們研發經費、車馬費,求的就是讓自己的執政有機會千秋萬世。

怎奈何,世上難尋不死藥,人間安得返魂香。

那批方術士,既沒有制造出不死藥,又對國家政策頗多微詞,秦始皇心想,我當初焚書,保留下方術士類的書籍,沒有想到你們竟然不知感恩,難道沒有看到儒家的前車之鑒嗎?一怒之下,展開坑殺的行動,共計受害人有四百六十多人。

看到這裡,是不是有點納悶了?坑殺的是方士、煉金術師,那為什麼儒家也把他們當做是自己人呢?其實不難想象,因為這些人一樣批評秦始皇的暴政,大家立場一緻。認真說起來,焚書也許我們還能有辦法去辯解,但是你用連坐法去坑殺知識分子四百多人這一點,就連當時秦始皇的長子扶蘇都看不下去了,跳出來勸阻秦始皇,無奈最後秦始皇沒有聽勸,把他發配邊疆。這件事情發生後的兩年,秦始皇就過世了。

他一方面是獨一無二的始皇帝,但同時也跟凡人一樣,必須承受生老病死。

千古功過有誰知?

雖然說秦始皇個人性格愛面子,容易遷怒,殘酷冷血。後世很多知識分子回頭檢驗秦始皇的行為,大概有九成以上,會抵觸儒家的道德觀。然而呢,我們不能忽視了嬴政他事必躬親,是一個工作狂,以皇帝這個職位來說,他做的非常之好。

在制度改革上,我們今天講的郡縣代替封建、度量衡統一等等都是從他而起,影響了接下來一兩千年的曆史重大改革,甚至日後許多所謂的明君身上,都還可以看到秦始皇的影子。

是以,站在我個人立場來講,嬴政就是帶起當皇帝風潮,教别人怎麼當皇帝的那個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