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昔日“彩電一哥”面臨“中年危機”

作者:南方都市報
昔日“彩電一哥”面臨“中年危機”

南都灣财社記者梳理看到,這個昔日的彩電“巨頭”實際彩電業務早已風光不再。從2018到2021年,康佳彩電業務營收分别是98.92億元、87.66億元、75.20億元、73.00億元,同比降幅分别是17.53%、11.39%、14.21%、2.92%。 IC供圖

成立已有43年的昔日“彩電一哥”康佳集團正在經曆“中年危機”。3月27日晚,康佳集團釋出2022年度報告顯示,公司實作營業收入296.08億元,同比下降39.71%;淨虧損14.71億元,上年同期的淨利潤為9.05億元,同比由盈轉虧。

康佳方面表示,除去原材料價格波動、市場競争越發激烈、海運費用上漲等因素影響外,資産剝離計提減值和收縮産業園及投資業務是虧損的主要原因。其中,康佳剝離及出清了對主業發展賦能不強、對産業鍊拓展貢獻較低的資産,計提了減值準備12.45億元;同時,康佳在2022年主動收縮了産業園及投資業務,導緻相關收益大幅下降,2022年的非流動資産處置損益為7.55億元,同比下降81.33%。

A

去年淨虧14億 彩電營收降幅持續擴大

2022年,從具體業務來看,工貿業務作為主營業務收入的大頭,無疑是一把“雙刃劍”。财報顯示,康佳2022年工貿業務收入為160.53億元,占營業收入比重為54.22%。但由于工貿業務的經營利潤來源于加工費及上遊采購與下遊銷售的差價,利潤微薄,毛利率僅為0.65%。同時,工貿業務闆塊的增速也進一步放緩,營業收入比上年同期減少45.92%。增長同步放緩的還有康佳的消費電子行業務。

從消費電子的具體産品形态來看,彩色業務和白電業務業績分化明顯。财報顯示,康佳彩電業務營收同比下滑31.19%,為50.23億元;毛利率同比減少6.34%,為-1.17%,這也意味着康佳的彩電業務屬于“賠本賺吆喝”的買賣。

南都灣财社記者梳理看到,這個昔日的彩電“巨頭”實際彩電業務早已風光不再。從2018到2021年,康佳彩電業務營收分别是98.92億元、87.66億元、75.20億元、73.00億元,同比降幅分别是17.53%、11.39%、14.21%、2.92%。随着康佳彩電業務營收的下降,所占營收的比重也在下滑,從2018年的21.45%一路降至2021年的14.87%。到了2022年,彩電業務營收降幅再次擴大,同比下滑達31.19%。

與之相比,康佳的白電業務有所起色。康佳2022年白電業務營收39.30億元,同比增長6.22%;毛利率10.33%,同比增長2.11%。

康佳還在不斷加碼白電業務闆塊。相關資料顯示,康佳通過并購“新飛”品牌,加強了白電品牌基礎;通過合資成立甯波空調生産基地,搭建了自身空調制造能力;通過并購倍科(滾筒洗衣機)中國工廠,補齊了滾筒洗衣機技術短闆;通過建立西安智能家電産業園,探索發展洗碗機業務。

基于消費市場疲軟、主營業務下滑的大背景,康佳也進一步開源節流。康佳方面表示,2023年繼續加快推進部分已投項目、基金的減持和退出工作,積極回籠現金流。

2023年1月,康佳方面釋出公告稱,拟在2023年上半年内依法适時出售不超過楚天龍和天源環保總股本6%的股份。按照3月28日的收盤價,上述兩家企業的股票價值總和超8億元。

B

“進軍”新能源“錢途”仍是未知數

在聚焦電子業務的同時,康佳方面仍将新能源視為業務發展的新型增長點。在2021年,康佳欲籌劃發行股份購買主營高精密柔性及硬性電路闆的明高科技和主營锂離子電池産品的海四達電源,以此切入新能源産業領域。不過,步入2022年3月,康佳這一計劃戛然而止。康佳方面宣布,終止收購明高科技和海四達電源股權。

現階段,康佳方面并未放棄入局新能源技術領域。康佳方面在财報中強調,在2023年,将堅持發展的總基調,聚焦“消費類電子+半導體+新能源科技”的産業主線,通過資本方式拓展新能源業務,同時在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推進現有環保業務模式轉型。

據悉,康佳去年已涉足光伏玻璃生産。2022年8月,又與貴州省凱裡市簽約,投資建設光伏玻璃輕質面闆生産線及相關設施生産基地;9月,與晟高能源達成戰略合作,将合力開拓國内光儲分布式業務;10月,全資子公司與浙江禾邁清潔能源有限公司合資成立了康佳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康佳董秘吳勇軍11月9日與投資者交流時表示,目前康佳正在依托光伏玻璃等項目,積極通過多種方式向光伏産業上遊、下遊拓展。

家電企業跨行業進軍光伏賽道已不是新鮮事。天風證券研報認為,家電企業跨行業轉向、搶攻光伏賽道,具備合理性。一方面,布局光伏産業能滿足家電企業實作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需求,低能耗産品有望在未來成為新一輪家電行業變革方向;另一方面,布局光伏産業有望為企業帶來新增長點,帶動規模效應。同時,光伏市場涉及大規模制造、零售和服務,且在用能側與家電行業有所相同,而家電龍頭企業擁有分散在全國及全球市場的營銷、物流、服務網絡,疊加發展多年形成的品牌口碑,有望在“家電+光伏”結合的程序中找到打通使用者資源的突破口。

不過,業内人士認為,目前從家電上市公司及其關聯公司的業績看,光伏産業競争日益激烈,短期内并不一定能帶來豐厚利潤。此外,随着玩家越來越多,市場正從“藍海”變“紅海”。作為家電企業,如何在光伏、儲能等跨界領域打造差異化的競争力仍是挑戰。

采寫:南都·灣财社記者 陳培均 嚴兆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