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初探清朝宮飾紋樣

初探清朝宮飾紋樣

文/尼爾

編輯/尼爾

前言

清代的冠冕大都造型精緻,種類繁多。珠钗是滿族最具特色的一類首飾。在目前階段,很少有關于钗環的系統性探讨,更多是集中在整個帽環上。

在此基礎上,筆者結合相關文獻及照片,對其進行了歸納,并将其歸類,以把握各類别的紋樣特征,以期對清朝的钗紋有一個較為完整的認識。

清朝的挂飾

随着滿洲人入關開始,天下安定,人們的物質生活水準不斷提升,頭飾也就從原來變成了更多的裝飾品,綢緞也就應運而生。

随着清代各代君主對服裝體系的逐漸改進,玳瑁也逐漸具有了自己的特點和美學意蘊。

1.清朝綢緞的特點

這是一種用珠翠鑲嵌而成的五顔六色的王冠,一般是穿着五顔六色的衣服時才會戴,王冠正面與鳳凰王冠相似,背面則是簸箕狀,上寬下窄,用鋼絲或者藤蔓做成,上面覆寫着黑色的絲綢、網線和黑色的羽毛。佩戴時,珠飾的頂端會向後傾斜。

初探清朝宮飾紋樣

清朝钿子有兩大類,一是鳳钿,二是常服钿,其中鳳钿有九個花紋,滿钿有七個花紋,半钿有五個花紋,大多是用珍珠翡翠、時令花卉、絹花等做飾物。

钿子是一種簡單的密集花紋,上面鑲嵌着一種叫做钗頭的飾品。按照钿制在钿子上的不同部位,可以叫面簪、結子、钿口、钿尾、頭面、翠條等,也可以取下當做發簪。

初探清朝宮飾紋樣

钿花的花紋是一個固定的樣式,每種都有5到10種材料,钿花花紋通常是以簡單的筆觸來勾畫出一個大緻的形狀,然後以花紋來填滿,将各種動物的花紋結合在一起。

從總體上來看,這種花紋也有明顯的主次關系。

清朝挂飾的美學意蘊

以黃、紅、青、黑、白為代表的中國“五色觀”為代表的皇權與尊卑,對清朝服飾的整體結構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初探清朝宮飾紋樣

從搜集到的資料照片來看,在清朝,花環的顔色主要是黑色、藍色、紅色、黃色、白色、橙色等,它們在明度、飽和度、純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改變,而且大多都是比較冷淡的顔色,雖然顔色有所改變,但是都與中國的五彩有着密切的關系,顔色與花紋相組合,使得花環多了一種含蓄、莊重和平靜的氣質。

比如《點翠蓮蓬》,色彩鮮豔而協調,中央的紅琉璃選擇了深紅,而蓮蓬的部分則選擇了深藍,整個圖案的設計精美繁複,但是卻很優雅,金色的線條所形成的蓮蓬,點綴着碧綠的羽毛,色彩的微妙變化,讓人感覺到一種隐晦而肅穆的美。

初探清朝宮飾紋樣

每個清朝钿花圖像的裝飾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體組成的,在整個形态上,既有繁複的細節,也有一定的主次。

在钗子的設計和造型上,非常的嚴格,從花到草,從形态到肌理,從内到外,每個地方都有精美高雅的裝飾。

“銀色鍍金吉祥發钗”,此發钗由三個部分組成,一個吉祥的主體,中間是點翠假珠,吉祥的兩邊是一片祥雲,下面是一隻小蝙蝠,周圍是縱橫交錯的雲彩,再加上一枚黃色的玉佩和一顆珍珠,令整個發钗的風格很是和諧。

初探清朝宮飾紋樣

每一根金色的線條,都有層層疊疊的紋路,線條流暢,結構嚴謹,無不彰顯着一種至高無上的豪華。

清代挂飾樣式

在清朝,蚌子的圖案形态主要以結合題材為主要内容,它将多種吉祥的紋樣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主題,具體包括:二龍戲珠、花卉蝴蝶、花卉蝙蝠、鳳、如意雲頭等等。

整個紋樣不僅重視外部的形式之美,而且重視内部的意之美,進而構成了“圖必有意,意必有吉祥”的特征。

初探清朝宮飾紋樣

喜氣洋洋

吉祥圖案大多具有财富、平安、愛情、順利的寓意,以“福、壽、喜”等來表達,它們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表達方式通常有圖案、諧音、文字三種。

“囍”紋象征着“雙喜”、“吉利”、“歡樂”,多見于結婚典禮,把“囍”印在大門上,或者把它制成一個花紋,挂在自己的身體上,表達了對未來幸福生活的憧憬與期望。

清朝故宮藏的“銀金點翠雙喜蝙蝠玉钗”是皇室婚禮上使用的發髻,三支玉钗一套,中間是雙喜,下面是一個絲盤和一個蝙蝠栩栩如生,喜結連理,與下面的蝙蝠組成了一個“多子多福”的大合唱,周圍則是一圈又一圈的祥雲,将整個發髻都連接配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循環。

初探清朝宮飾紋樣

“蝠”字的花紋,在清代的皇家珠寶上,經常可以看到。這是一個與“幸運“字,五根手指的小翅膀,代表着五種幸運。将蝙蝠與波濤相結合,象征着長命百歲,常與吉慶的詞語相結合。

台北故宮博物館有一朵“福壽如意”,通體由兩部分組成,分别是一隻蝙蝠和一個“壽”,一隻張開翅膀,翅膀有層次,紋樣點翠,色彩鮮明,一個“壽”與一隻蝙蝠的尾巴連接配接在一起,代表福壽相伴,兩個“壽”的結合。

在兩部分之間,是一條蓮花吊墜,代表福壽相伴,而上面的珍珠,則是一條華麗而不是簡單的珍珠。此款繡花工藝精湛,構造嚴密,極具美學意義。

初探清朝宮飾紋樣

花卉紋樣

在中國的傳統紋樣中,植物紋樣是使用最多,也是最古老的一種,清朝绮子的紋樣将各種不同的植物都描繪得栩栩如生,有各種花卉、珊瑚、葫蘆、靈芝等等。荷花、牡丹和菱形花是最多。荷花代表着純淨,靈芝代表着吉祥,蟠桃代表着長命百歲。

清代故宮藏“銀色蓮葉發钗”,這支發钗的中心是一株綻放的蓮花,蓮花下面是一片蓮葉,蓮葉環繞着蓮花,凸顯它的主體。

蓮花的花瓣分散開來,并點綴着各種顔色的珍珠,既能讓人感覺到清爽,也能讓人感覺到它的美麗,它代表着真,善,美,純潔,優雅。

初探清朝宮飾紋樣

這支“銀色金點翠嵌首飾花朵裝飾發钗”,中間為一顆柿子、一顆石榴子,象征多子多财,而在發钗的兩邊,則是一圈一圈的花朵,上面還鑲滿了各種顔色的寶石。表達了皇室繁榮昌盛,萬事如意的良好祝願。

畫中的龍鳳

龍鳳紋樣是古代帝王權威的标志,也是最具帝王氣派的紋樣,在各朝代的朝堂上得到了廣泛應用。清朝的龍和鳳凰紋樣,繼承了明朝的風格,運用得很普遍,有很好的吉祥如意之意。

故宮博物館有清代“白銀鑲珠二龍點翡翠條子”,這件翡翠條子上隻有一條青色的蛟龍,中央為一團火焰狀的珊瑚,兩邊為一條被稻子穿過的火焰之龍,兩龍對峙,點翠的蛟龍栩栩如生,姿态惟妙惟肖,并以珠子為點綴,而蛟龍則以稻子為線,整體上看起來栩栩如出,宛如騰雲駕霧,尊貴無比。

初探清朝宮飾紋樣

而另外一件“金連絲鑲嵌五鳳钗”則是一件極具代表意義的鳳钗,钗身長三十公分,高十四公分,钗身是一張紙做的,呈梳子的模樣,钗面的紋理上布滿了點翠,钗頭上有十四隻金色的鳳凰。

鳳頭擡了起來,尾巴舒展了一下,下面是九個鑲着金銀的鳳凰,每個鳳凰都是用珍貴的鑽石打造而成,整體看起來威嚴、精緻而奢華,一看就知道佩戴之人身份不凡。

初探清朝宮飾紋樣

博古式

很多發钗都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明朝的時候,這種發钗很少見,但是清朝的時候,這種發钗就出現在了皇後的頭飾上。

博古紋飾所包含的飾品,包括盆景,書畫,瓷瓶,鼎,尊等,通常是将它們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整體,具有一種高雅高貴的含義。

比如“銀鍍金嵌珍珠花盆式钗”,這款面钗的外形要較其他的面钗要大得多,其圖案也要更加的繁複和華美。

初探清朝宮飾紋樣

中間的荷葉是一個小小的卷曲荷葉,兩邊是兩隻翩翩飛舞的蝴蝶,與上面的蓮花交相輝映,顯得清新脫俗、活靈活現,非常的栩栩如生。

在蝴蝶的身上,底部花盆、中間的荷葉,都使用了精細而繁複的累絲工藝,花盆和荷花的位置,都鑲嵌着華貴的石頭,而面钗還使用了許多的點翠工藝,讓它的色彩變得更加的鮮豔,豪華到了極緻。

清代銀飾的發展前景

(一)象征主義

它是一種文明的标志,是一種文明的精髓,也是一種文明的重要載體,當我們說起清朝皇宮的冠冕時,往往會想到“大拉翅”這個名字,而對清朝皇宮的冠冕卻很少提及,這說明我們對滿族的曆史認知并不全面,再加上商品化的誇張和歪曲,使得我們的解釋越來越偏離了我們的語言,這對我們的國家文化來說,并不是一個好的形象,而是一個壞的形象。

比如清朝電視劇中,滿族的衣着主要是旗頭和旗袍,卻忽略了滿族的衣着在各個時代的演變與發展,也忽略了各個時代下,各個階層的衣着體系的變遷,進而造成了資訊的傳遞上的偏差,并進一步的深化了這種誤導的象征效應。

初探清朝宮飾紋樣

而目前所要做的,就是彌補其中的缺陷,同時也是對滿族服裝的傳播,讓他們能夠更好地了解服裝文化,進而更好地促進清朝的發展,更好地了解其背後的文化含義以及美學含義。

(二)商品化

目前,倡導對文化産業進行深度挖掘,這給少數民族的傳播提供了更多的途徑,也讓他們的文化在當下滋生、成長、壯大,傳播和存在形态更加豐富。

以前的滿族服裝,都是比較繁複的,而現在,隻要是與滿族有關的旅遊勝地,都會出現一些簡單的滿族服裝,這些簡單的服裝,保持着滿族服裝的基礎,但卻很普通,最早的時候,這些簡單的服裝被用來化妝,或者是拍攝一些風景名勝,後來,很多滿族婦女都會在一些正式的活動中,戴着簡單的服裝,這樣的服裝,就增加了滿族的傳播範圍,也增加了滿族的傳播和發展的可能性。

初探清朝宮飾紋樣

商品化的廣告不應該僅僅是出于片面的利益考慮,而應該以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特别是要注意與曆史相吻合,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顧客,在紛繁複雜的商品中作出更好的決定。

(三)在當代的藝術中融合了古代的因素

在過去的發展過程中,蚌子圖像産生了精美的工藝技巧和精美的吉祥紋路。

目前,在婦女的頭飾設計中,假如完全複制了過去那種經典的钿子造型,會顯得很莊重和繁複,而且戴在自己的身體上也會給人一種很突然的感覺。

是以,我們可以将頭飾變得生活化、趣味化,利用各種現代化的材質,比如熱縮片、有機玻璃、纖維等,它們不僅可以取代钿子中那些價格高昂的首飾,還能産生不同的質感,給人一種不同的時尚的視覺感覺,讓它們變得更有美感。

其次,要考慮到大衆的需要,既要有合适的價位,又要有很好的實用性,這樣才能讓大衆在日常的工作中,體會到它的迷人之處。

(四)建立自主的國家商标

滿族女子的頭像造型,最重要的是要表現出滿族人的曆史、文化、傳統的美學思想,現在的頭像造型和宣傳都比較封閉,沒有自己的品牌和故事,是以,在顧客買這種頭像的時候,也沒有注意到它的存在,是以,要想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國家的形象,就必須把這個形象融入到自己的計劃之中。比如博物館,研究機構等等。

初探清朝宮飾紋樣

以多種不同視角的題材,制作系列節目,對頭戴人物進行推廣,提高其文化價值;也可以通過多媒體的方式,展示出頭巾的穿戴方式,讓顧客更好的了解滿族的文化。

結語

筆者認為:可以将滿族婦女的帽子與文創的設計融合在一起,将具有代表性的圖案和造型,運用在各種文創上。

比如日用品、文具、玩具等,真正的将中國的傳統文化與現代的設計融合起來,拓寬使用者的視野,從多個方面,都能讓更多的使用者,更多的知道中國的曆史和文化。

初探清朝宮飾紋樣

參考文獻:

1.《金為銀钗尋寶》

2.《清朝宮中婦女冠冕要素的創造性運用》

3.《清朝滿族婦女冠冕探微》

4.《淺談當代女性冠冕的古典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