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少年模式流于形式?平台落實是關鍵

作者:南方plus用戶端
青少年模式流于形式?平台落實是關鍵

文 | 維辰

針對不少家長反映的青少年模式流于形式,日前,上海市消保委測試了20款市場主流視訊、短視訊、直播APP。

總的來看,青少年模式實作了“從無到有”,有待于向“從有到優”邁進。

青少年模式流于形式?平台落實是關鍵

本文圖檔均為“上海市消保委”微信公号 圖

2019年以來,網絡平台陸續推出青少年模式,不同程度地對使用時長、充值打賞等功能進行限制,在幫助未成年人減少網絡依賴和網絡不良資訊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青少年模式流于形式?平台落實是關鍵

然而,此次測試仍發現了一些漏洞和不足:其一,部分APP深夜時段還是可以正常使用;其二,這些APP都宣稱在青少年模式中将“精選一批适合未成年人觀看的優質内容”“推薦教育、知識等适合青少年觀看的内容”,實際上該模式下視訊數量銳減,甚至完全沒有;其三,内容池分齡比對度不高,如向4歲兒童、14歲學生推薦的竟是同一部卡通片。市場主流APP,本不該如此“帶頭”。

青少年模式流于形式?平台落實是關鍵

不可否認,打磨青少年模式是個精細活。尤其是一些相對複雜的功能,不可能一蹴而就。如針對不同年齡未成年網民提供不同内容,更像是向青少年“精選”适宜内容的更新版,分齡設計的刻度更細、難度更大。

但深夜禁用等基礎功能形同虛設,就不禁讓人心生疑慮:究竟是平台技術問題,還是态度問題?

青少年模式流于形式?平台落實是關鍵

讓青少年模式名副其實,關鍵要靠平台落實。青少年模式下,技術把關更嚴格,内容門檻也更高,部分平台擔心未成年使用者群體流向限制較為“寬松”的APP,于是抱着敷衍了事的态度,明面上執行了青少年模式,又暗地裡留下諸多口子。

上海市消保委呼籲“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當擔負相應的社會責任,平衡好社會效益與企業利益”,其實已經說得很明白。

防止未成年人網絡沉迷,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将青少年模式納入企業社會責任評價體系,類似的“硬限制”也不可或缺。

如果一旦開啟青少年模式,視訊數量就銳減,内容單調枯燥,甚至啥都看不了,該模式對未成年人的吸引力可想而知。去年底釋出的《2021年全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85.9%的未成年網民知道青少年模式,沒設定過該模式的比例為37.7%。44.1%的未成年網民、40.1%的家長、46.2%的教師認為青少年模式效果一般或不太有效,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青少年模式的使用者規模和實施效果。

在不斷推動青少年模式改良更新的大勢之下,被動應付、敷衍了事不是長久之計,主動在内容池建設等方面狠下功夫,讓青少年模式管用,讓未成年網民愛用,讓有意義的事情有意思,才能真正留住使用者。

【作者】 楊悅

南方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