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魏蜀吳三國統治者社會階級的差異。

作者:遇見文史

三國鼎立

東漢末年分三國,魏蜀吳三國鼎立,其時雖兼并戰争仍舊不斷,但是各國的統治者為了鞏固和發展自己的勢力,在内政上都比較重視社會的發展以及社會的安定和秩序,比之東漢末年那種無數軍閥割據紛亂的局面來說,相對還是要好的多。

實際上三國鼎立是中國遭受幾十年大破壞以後逐漸恢複統一的一個過渡階段,三國的統治者皆在本國内采取的一系列的政治、經濟措施。但三國的統治者的社會階級卻是略有差異的,進而影響了各國在國内政策制度的不同。如曹操的屯田和三令以及後來九品中正制的推行;蜀漢諸葛亮的“西和諸戎,南撫夷趙,外結孫權,内修政治”的政策;孫吳發展世家大族的統治政策等。

吳國政權及統治者階級

魏蜀吳三國統治者社會階級的差異。

吳太祖大皇帝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人。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

先說吳國,吳國的政權主要是由江東地區的強大宗族豪門擁戴武裝起來的。江東士族都以文化見稱,而孫家則是其中文化稍遜武勇尚可的士族之一。

《三國志·吳書》一《孫堅傳》:

堅世仕吳,家于富春。母懷妊堅,夢腸出繞吳昌門,寐而懼之,以告鄰母。鄰母曰:“安知非吉征也。”

孫堅十七歲時,與父乘船至錢塘遇海盜,孫堅認為海盜可擊,即“操刀上岸,以手東西指麾,若分部人兵以羅遮賊狀。”海盜棄财物散走。由此可見孫氏有武勇。其政權主要由張,朱,陸,顧,江東四大豪門士族組成。

《世說新語》四《賞譽篇》:

吳四姓舊目雲:“張文,朱武,陸忠,顧厚。”(劉注引《吳錄·士林》曰:“吳郡有顧、陸、朱、張,為四姓。三國之間,四姓盛焉。”)

這四家是當世有名的豪門士族,恪守封建綱常名教,崇尚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屬于儒家信徒。是以吳國統治階級屬于儒家豪門士族。孫吳政權最初得益于豪門士族的擁戴,晚世之失也是從初年發展而來,基礎之導因也是江東世家大族的統治。

蜀國政權及統治者階級

魏蜀吳三國統治者社會階級的差異。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人,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谥号昭烈皇帝。

再說蜀國。劉備自稱是中山靖王之後,中山靖王名叫劉勝,是漢武帝劉徹同父異母的兄弟,漢景帝的第九個兒子。但曆史上記載中山靖王一共有一百多個兒子,數目之龐大,實在讓人驚訝,至劉備已隔數十代,再親密的血緣也生疏了。

《三國志·蜀書》二《先主傳》:

先主少孤,與母販履織席為業,事故九江太守同郡盧植。先主不甚樂讀書,好結交豪俠,年少争附之。

劉備與母織席販履為生,不怎麼喜好讀書,喜歡結交豪俠。雖自稱漢朝宗室之後,可是淵源既遠,又不能記其世代之數,即使真是漢朝宗室,也跌落成了寒族,是以蜀國的統治階級屬于非儒家士族的寒族。劉氏并非儒家而劉備本人更是不樂讀書喜好結交豪俠,是以不受名教束縛。

《三國志·蜀書》裴注引《諸葛亮集》載先主遺诏敕後主略雲:

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韬一通已畢。

蜀或者說是諸葛亮在政治上用法家之道,這點跟曹操“攬申、商之法術”有相同之處。

魏國政權及統治者階級

魏蜀吳三國統治者社會階級的差異。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沛國谯縣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再是魏國,曹操的祖父曹騰,閹宦,但官至中常侍。中常侍原是西漢時期的常侍郎,陪伴皇帝左右,職掌顧問應對。到東漢安帝時,和熹鄧皇後臨朝,中常侍都任用宦官,并授以重任。以傳達诏令和掌理文書,權力極大。從此以後,居此位的宦官竟可權傾人主。曹操的父親曹嵩是曹騰的養子。門蔭入仕,依靠曹騰的關系,加上得體的待人處世,曹嵩官拜司隸校尉。到了靈帝即位,擢拜曹嵩為大鴻胪、大司農,先後掌管國家的财政禮儀,位列九卿 ,位高權重。中平四年,太尉崔烈被罷免,大司農曹嵩賄賂中官以及給西園捐錢一億萬 ,故為太尉,位列三公。 太尉僅次于大将軍,曹嵩由此達到了自己政治生涯的最高峰。

是以曹操是出身門第不高(閹宦)的非儒家的豪族。曹操行政厲行節儉,但尚節儉除了其自身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用以來對抗或推倒當時崇尚奢侈的豪門士族。在思想上與之形成對立以此來推翻豪門士族多年來建設的精神堡壘,鞏固自己的政權。

另外說一說的九品中正制。兩漢時期的察舉制,到了東漢末年,已為門閥士族所操縱和利用,他們左右了當時的鄉闾輿論,使察舉滋生了種種腐敗的現象。九品中正制就是在這種背景形勢下産生的。起初是以德名俱佳為基礎的一種客觀的選拔标準,但發展到後來卻變成了便利于掌權的中央豪門士族擴充其勢力,他們控制地方乃至中央的選官制度,成為新興的盤踞朝廷的世家官僚──門閥士族。

曹操頒布的求才令因其出身的政治因素,及其個人的性格原因,與曹丕後來推行的九品中正制也不相同,九品中正制是舉德名俱佳者為官吏。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

昔伊摯、傅說出于賤人;管仲,桓公賊也,皆用之以興。蕭何、曹參,縣吏也;韓信、陳平負污辱之名,有見笑之恥,卒能成就王業,聲著于載。吳起貪将,殺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歸,然在魏,秦人不敢東向,在楚則三晉不敢南謀。

而曹操頒布的求才令,大旨以為有德者未必有才,而有才者,或負不仁不孝之名。唯才是舉,曹操的标準是才能,不是道德。這是當時社會道德思想上的一個變革,更是明白宣示與儒家豪族所遵奉的金科玉律并賴以安身立命的儒教條對立。其閹宦家庭出生的身份則讓其在政治上勢必摧毀廓清之,否則他的出身将無以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