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到前灣去看古民居

到前灣去看古民居

到前灣去看古民居

 徐青

 很早就聽說前灣古民居,最早的房子是建于明朝初年的,距今已有600年的曆史。兩次計劃去前灣看看,都沒成行。今早,和多位朋友相約,我們三輛車分别從襄陽城和棗陽城出發。上午九點多的時候,就來到了仰慕已久的前灣村。

前灣村,在湖北省棗陽市城東北50公裡的地方,到了新市鎮還要往東往山裡面繼續走。若是開車去,按導航行走也十分友善。由于這個村的住戶以邱姓為主,當地人直到現在,還習慣于稱這個村為邱家前灣或邱家大灣。

這個村,200年以上的古民居不少,我們一行,隻重點參觀尋訪了幾戶有代表性的古老宅院。站在村東的山頭上,俯瞰邱家大灣,可看出村子不是太大但也不小,聽說最多的時候住有100多戶,現在還住着九十餘戶人家。這裡是湖北河南兩省四縣的交彙處,從這裡往東是湖北随州的三合店鎮。向東北是河南的桐柏縣,向西北是河南的唐河縣。這個村,在湖北省棗陽市東北角,是棗陽最邊上的一個村。

村子裡至今保留完好的古民居,看得出也是當初建築上檔次的古居,集中在最後兩排。都是三進三出的院落,中間形成一個天井,不論是前院、中院和後院,采光都很好。前門前院是傭人住的,後院正屋是主人住的。由于是三進三出的門洞,從門口往裡看,門洞顯得很深,這使我想起了“侯門深似海”。

這些房子的整個院落,主房和東西耳房,包括小姐住的繡樓都還儲存完好。帶有繡樓的房屋,都在後院的二樓,從西廂房設木樓梯而上,東西兩間,正廳靠前牆邊有一木橋連接配接東西兩房。正廳為保持通光和敞亮,都不設二樓,使得廳堂又高又亮。從亮瓦裡照射進來的太陽光,可直接照到正廳的地面。

二院的露天小院,面積大概有12個平方米,應該是主人夏天休閑吃飯,冬天曬太陽的地方。前廳的房屋不大,隻可容四五人坐下說話,像現在的小客廳一樣,設在一進屋的門口。看得出,小客廳是專門用于接待“外賓”的,便于客人出入。至親至交,貴人貴客來了,是不在小客廳接待的,要在正屋的正廳接待。前廳有正門,正門一般是不開的,家裡有大事、喜事和貴客來臨時,才開正門。前廳東西,還有兩個廂房。平時,東西兩個廂房的門是常開的,主人出入走東門,傭人出入走西門。

在選擇看的幾戶有代表性的古居中,我們重點看了其中的三個院子,這三個院子都在由北往南的第二排。三個院是東西相鄰的,都是三進三出的大院子,面積大小,設計樣式,規格等級等完全一樣。據現住戶主人介紹,西邊的兩個院距今已有600年,東邊的院距今已有600多年,要早西邊兩個院20多年,是明朝初年修建的。最早的宅院是父親修建自己住的,向西并排完全一樣的兩個宅院,是20多年後父親給兩個兒子修建的。

在這個古村落,邱氏家族已繁衍生息了二三十代。邱家大灣周邊,邱姓人家還有不少。 離邱家大灣不遠的鹿頭、劉升兩鄉鎮,邱姓也多是從這裡遷徙出去的,祖籍都是邱家前灣的。"在棗陽東邱家人不喝外姓人的水。"這一很早就開始流傳的話,直到現在還在棗陽東,包括新市、鹿頭和劉升三鄉鎮的廣大地區流傳。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棗陽東邱姓不僅人多,而且還富裕,走到哪裡都有本姓人招待茶飯。

包括邱家前灣在内,新市東山裡邊一帶,邱家和鄭家在這裡是兩個大姓,鄭家的居住地以鄭家灣為主。并且這兩個大姓,多年一直和睦相處,多有通婚,親戚盤根錯節。也正是由于兩大姓的和睦相處,尊老愛幼,尊師重教,重農勤耕,發展棉桑。使這裡民風淳樸,經濟繁榮,社會安定,生機勃勃。

據傳,選在邱家大灣開始起屋建房的邱氏先祖,并非官宦也非原本就是富戶人家,而是通過經商發迹起家的。由窮變富後,不忘初心, 高瞻遠矚,持之以恒,繼續努力,并帶動鄉鄰共同緻富,不僅使這裡經濟發展,也使這裡人丁興旺。邱氏一脈,在這裡一直是名門旺族。新中國成立後,棗陽本土出了兩位女性在本地擔任副市長,其中一位邱姓副市長,就是邱家前灣這支邱姓的後裔。

到前灣去看古民居
到前灣去看古民居
到前灣去看古民居
到前灣去看古民居
到前灣去看古民居
到前灣去看古民居
到前灣去看古民居
到前灣去看古民居
到前灣去看古民居
到前灣去看古民居

 邱家大灣,建在一個不太高的相對平緩的山坡上,座北朝南。後邊的兩排房子,基本上高矮一緻,進深一緻,外觀一緻,成排成行。前後排距離大約五米,村子前面大都是矮小一些的房子,後面兩排房雖然有二樓,但這種二樓都是暗樓,并且不高,從外面看不出來,是以,互相不遮當光線。

我們一行,在村子裡由西往東轉了一圈,我看到正廳是兩層小閣樓組成的不少,仔細觀看,房頂的瓦上和迎面牆的磚上,有的刻有清晰的小字,這些字是“福”、“壽”一類的吉祥字,也有的是年代記号。這些字和圖案,應該是在燒制的時候就刻上去的。牆體多是磚木結構的,也有少量的花崗岩牆體。後兩排的房子,基本都是那種房倒屋不塌式的。門樓一般都擡高有四個台階,一部分人家的門面腳踏是漢白玉石頭的,其他多是大青磚壘的。

不緊不慢地行走在村裡,踏着層層石階,靜靜欣賞,尋幽訪古,舉目四望,看哪裡都是古色古香。陣陣風兒吹來,迎着雨後的清新,頗感心曠神怡。我邊走邊在思考,這個村莊在古時候,一定十分漂亮氣派。那些磚木結構的高檔房屋,建築品質堅固,布局設計合理,房間大小适宜,冬暖夏涼。從外到内,都精緻雅觀,是标準的明代徽派建築,就是現在住上這樣的房子,也會讓人感到舒服惬意。湖北省有關部門,對這個村古老民居的曆史已經認定,2008年3月,已将這個村莊命名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這個古村落,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特别重視村裡的排水。村裡的地面水,由地面排水溝從上往下排出。排水溝都低于地面大約40公分,溝寬大約15公分,不論是直溝還是橫溝,都是用石頭壘的,保持流水暢通無阻。看得出,這個村從古至今,在排水方面舍得投入,從一開始就有一個統一布局,并且這個布局規劃一直實施延續到現在。村裡除了地面排水溝排水,還有多條暗溝排水。暗溝排出的水,和地面溝排出的水,都直接排到村子前面的大堰裡。

我們去的這天,大堰的水已經放幹,正用機械設施在進行清淤。村前正中的這口大堰,是長方形的,有三人多深,堰底是平的,像現在的水庫一樣還修有溢洪道,水到一定的高度可自動洩出。堰底還有底漏,底漏打開可以在短時間内,把堰塘的水放幹。看得出,這口大堰也是人為修築的。古代沒有機械設施,完全靠人工完成,可想這個村的先人,當時開挖這口堰塘的決心。

這個古山村,并不像有的網上說的那樣,是一個有200多戶人家的村落,最多的時侯也就是150多戶。這個村落引人注目的價值,并不是居住戶數量多,而是這個村落已有600多年的悠久曆史。很早,沒去這個村之前,我就在考慮。這個村的古民居,最早的已有600多年時間。曆經600多年的春夏秋冬,雨雪風霜,這個村莊是怎麼堅強挺過來的?實地考察後我個人認為,如果不人為拆除,不發生戰火和強烈地震那樣的自然災害,村裡的土壘房土坯房不敢說,那些磚木結構的青磚包上頂的房,再繼續挺立個二三百年甚至更長時間,也不是不可能。中國的松木和杉木,都有千年不朽的說法。還有一點值得一提,這種房居的建築設計,民間俗稱“房倒屋不塌”。四面的牆和房頂,都是可以随時更換的,用于支撐房頂的木杆,也是可以随時更換的。

這個村寨能穿越時空600多年,在一個偏僻角落裡完好地儲存下來,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主要因素,與這個村從一開始就重視排水防火有很大關系。俗話說“水火無情”,水火是人類生存的天敵,往往給人類居住地帶來滅頂之災的就是水火。而這個村的排水方式,采取了明溝和暗溝“雙保險”措施。村裡的排水工程,曆經600多年還在有效使用,說明工程品質達到了應有的标準。真正落實了,“百年大計,品質第一”。

這個村在過去,還應該有堅固的寨牆。寨牆,也是這個村能夠完好保持下來的原因之一。如今,村裡的寨牆已經看不到了,我曾在村前村後認真尋覓,連寨牆的牆根痕迹也未找到,但村東南還有一個高大的寨門巍峨屹立。從這個高大的寨門看,我們有理由說這個村當年修築的寨牆,也一定不矮并且堅固牢實。

村東南有一條路,一條直線向南一路下坡,一直通到距村子有二三百米遠的沙河裡。站在河岸上看,這條河是由東往西走向,河對岸是山,河面全是沙,寬的地方有100多米。目光能看到的這一截,河面寬都在百米左右,岸邊有不少的石子和小石頭。河裡的水不多,呈獻給人們的是涓涓細流,但地下水十分豐富。河岸上有兩口水井,相距有三米多遠,靠北邊的一口井是古井。從這個村子有人居住開始,就有這口古井,這口井從始至終,從沒枯竭過。

邱家大灣村前的這條河,平時水量不多,幾近斷流無聲無息。但夏季一旦山洪爆發,大水浩浩蕩蕩,波濤奔湧向前,還從河裡發出呼呼隆隆的轟鳴聲,像雷聲一樣傳遞很遠。漩渦一個接一個,卷起的浪頭有一人多高。這條河,就是貫穿棗陽全境百餘公裡,古時稱為浕水河現在稱為大沙河的源頭。

去邱家前灣的路上,由于車多和堵車,視線不暢,沒有看出來。傳回時就看的十厘清楚了,一個大下坡接着一個大下坡,一個彎道接着一個彎道,開車跑了20多分鐘,才進入平地。說明前灣村,地處桐柏山區,位置在桐柏山的西南餘脈。

新市鎮鎮長付濤同志,在百忙中抽時間陪同了我們,向我們介紹了邱家大灣的過去和現在,他對邱氏家族繁衍生息發展壯大的曆程十分熟悉。對邱家大灣今後發展,特别是開發生态旅遊,付鎮長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看得出,邱家大灣今後生态旅遊發展的宏偉藍圖,新市鎮委鎮政府早已規劃制定。

這次來前灣遊覽,行前沒有寫作任務和計劃,是朋友臨時邀約我的。到邢川水庫上遊觀景時,我的思緒還停留在前灣村。也就在這時,一首遊前灣的詩,瞬間從我頭腦裡蹦出。晚上回家,幾經修改,在這裡呈獻,為朋友們助興,也為今後到前灣采風寫詩的朋友們抛磚引玉。

一片古居藏深山

徐青

日出東山紅勝火,

遊人如織遊前灣。

地處鄂豫兩省邊,

一片古居藏深山。

曆經明清六百年,

明珠一顆鑲中原。

遙望古居故事多,

暮歸回城霞滿天。

2020年5月28日

到前灣去看古民居

(照片除一張外,均由作者用國産華為手機拍攝)

2020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