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頌文助陣,新聞人怎麼看7.3分的《不止不休》?

文丨keva

2003年,中國發生了一起“B肝歧視”案件。記者韓福東關注到了這一現象,在多方采訪和調查下,發表了文章《中國1.2億人的反歧視主張》,一定程度推動了後續相關政策的改革。

以此真實事件為藍本,白客、張頌文主演的電影《不止不休》罕見地聚焦新聞題材,講述了沒錢、沒學曆、沒背景的“三無青年”韓東(白客 飾)在資深記者黃江(張頌文 飾)的幫助下,一步一步深挖“礦難事件”和“B肝事件”背後真相,揭示了新聞傳播複雜性的同時,展現了媒體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

韓東和黃江這對師徒将記者秉持着真實、公正、客觀的原則,不斷挖掘社會問題,直面困難和挑戰仍堅持探尋真相,傳遞正能量的職業精神和奉獻精神展現得淋漓盡緻,《不止不休》是以引發了大量新聞人的關注。

張頌文助陣,新聞人怎麼看7.3分的《不止不休》?

新聞人究竟會如何看待這部聚焦新聞題材的作品?

在我們與不同領域新聞人的對話中,同行們紛紛肯定了影片揭示的内容核心具有現實意義和社會價值,有年輕記者透過韓東看到了自己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影子,也有資深記者從黃江的經曆上回想起克服重重困難報道真相的過往。

與此同時,作為奔走在一線的新聞人,他們也向影片提出了自己的觀察與建議。

(以下内容根據受訪者自述整理)

某一線傳統媒體 資深調查記者 韓福濤

“像黃江一樣,暗訪時我也穿特别破的衣服”

入行成為記者超過十年,專做調查記者也有7年。因為名字與原型隻差一個字,且與他有幸待過同一個機關,加上身邊同行口口相傳,很早就對《不止不休》大概背景有一定了解。從調查記者的角度看,我會給它打八十分。

張頌文助陣,新聞人怎麼看7.3分的《不止不休》?

先說拍得好的部分。同為調查記者,我認為黃江這個人物塑造得挺真實的。在日常工作狀态中,調查記者很多時候确實風風火火,甚至有點邋裡邋遢。黃江為了暗訪礦難真相,故意把衣服弄髒。以前我也有一件衣服特别破,天天留着,需要就穿上。你想,如何在短時間與陌生人“打成一片”?肯定要從外形上入手。

較韓東相比,如果我是導演,會選擇黃江作為主角。無論從情感、職業經曆、還是責任範圍上說,資深記者比年輕記者面臨的困境要多,可以挖掘的情況更豐富。

張頌文助陣,新聞人怎麼看7.3分的《不止不休》?

電影在“礦難報道”和“B肝報道”中不約而同地提到了記者是否能有同情心,這确實也是我們現實中所面臨的問題。

我們做暗訪調查可能會發現普通人犯了錯,甚至觸碰了法律紅線,這意味報道一旦發出來,他們就會受到處罰。某種程度上,記者往往都不願意看到這種情況。好比電影中觀察報記者率先曝光了B肝代檢的産業,導緻整個幫派被端掉。其他人可能認為,這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情,但我覺得他心裡應該會有一種愧疚感。

過去我也做了很多調查報道,報道之後也會出現令當事人受到處罰的情況。可能在别人看來,報道成果這麼好,應該高興是吧?但每次我都高興不起來,自己也很同情他們。我剛入行的時候也問我的實習老師,如何判斷一個選題能不能做,他大概意思時候以法律依據,曝光違法犯罪。後來我跟同行交流,漸漸更傾向調查選題更加應該以公共利益為根本出發點。公共利益應該淩駕于個人情感之上。

張頌文助陣,新聞人怎麼看7.3分的《不止不休》?

整體上看,《不止不休》對于調查記者的刻畫還是相對單薄。調查記者必須要經過實地驗證,才能撰寫相關報道。

類比于“礦難事件”,假若有消息指向該事件導緻15人死亡,以前我們對此類事件核實死亡名單時,會落實到每個人的姓名、年齡,甚至找到了每一個人的家屬進行核實過後,才會最終确認一共有15人遇害。但電影對于調查記者工作的複雜性和困難度刻畫還是簡化了。

電影最後落腳點在于好的報道推動了制度完善,這一點我認同。說實話,做這麼多年記者,可能也做出了一些業界覺得還可以的報道。但唯一的遺憾,或者說現在還堅持在做調查記者的原因,是我覺得我的報道還沒有達到這種高度,沒有讓報道推動某種制度的改變......

張頌文助陣,新聞人怎麼看7.3分的《不止不休》?

某頭部新聞APP 資深社會新聞評論員 張同

“黃江和韓東關于撤稿的沖突難以經得起推敲”

電影值得七十分。

作為新聞從業者四年,寫過大量熱點評論和社會觀察,在我的認知裡,中國現實主義題材電影本來就很少,更别說是新聞題材了,從這一角度看,《不止不休》是相對罕有的。

現實主義題材電影能夠傳遞深刻價值觀者少之又少,這部影片某種程度也做到了——它鼓勵對不正确的認知作出反抗。

張頌文助陣,新聞人怎麼看7.3分的《不止不休》?

《不止不休》前半部分漸漸刻畫出韓東和黃江專業細緻的記者形象,後半部分則大篇幅突出B肝病人攜帶者遭受歧視的問題。

沒有人生來就應該被歧視。不論立足于個人發展、輿論環境,文化環境、還是科普環境,都不應該歧視B肝病毒攜帶者。電影借助“新手記者”韓東追逐新聞理想的過程,折射出大衆對于社會公平、制度完善的追求,如此價值觀在現實主義題材電影确實少見。

但值得一提的是,不僅僅B肝病毒攜帶者不應該被歧視,即使是真正的B肝患者,同樣不應該被歧視,這一點電影沒有進行深入探讨。

張頌文助陣,新聞人怎麼看7.3分的《不止不休》?

具體情節表現上,黃江和韓東就B肝報道是否撤稿的沖突沖突很難經得起推敲。後者因為報道方向偏差最終在釋出前夕臨時要求撤稿,似乎訴說出他們沒有經曆過正常新聞采編中反複斟酌的過程。放在傳統新聞采編制度以及媒體人共識裡看,如此設計非常難圓回來。

電影将撤稿沖突核心歸結新記者和老記者認知差異上,有點簡單化了。黃江指責韓東臨時撤稿時,隻看到了他對受訪人的同情心,而沒有透視到B肝代檢産業鍊背後的深度問題。作為資深調查記者的他絕對擁有體會事件背後複雜性的能力,倒是最後一味指責新記者的不足,與其深思遠慮的個性不符。

張頌文助陣,新聞人怎麼看7.3分的《不止不休》?

千禧年前後是傳統媒體的高光時刻,彼時或許沒有名校學曆,憑借一腔孤勇和出色能力也能在大量機會中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影片突出“三無青年”韓東北漂追求新聞理想的精神無可厚非。但在同一批實習生中,來自名校的新聞學子或許不必被塑造成為拉胯的形象。

“The best is yet to come”,電影英文名直譯,最好的還沒有來。《不止不休》,正在傳遞追求新聞理想永不停歇的價值觀念。新聞人,一定要找到心中的真相。

張頌文助陣,新聞人怎麼看7.3分的《不止不休》?

某文化廣播影視集團 文娛記者 席超

“韓東喚起了我追求新聞理想的記憶”

大學畢業于材料學專業,經曆過跨考新聞傳播研究所學生未果。當初最想做的就是調查記者,後來陰差陽錯成了影視宣傳,近兩年又轉型成了文娛記者,韓東讓我想起了自己曾經的理想。

張頌文助陣,新聞人怎麼看7.3分的《不止不休》?

我跟韓東有相像的地方。高中畢業的他來到北京找新聞相關工作時,遞的不是學曆證書,而是以前寫的東西。我當時找工作也是這樣。材料學跟新聞學風馬牛不相及。但我上大學時寫了很多文章和小說,當報社看到這些敲門磚,他們也就不太在意我原本的專業,而更多地判斷我的文字能力,是否足以支撐起新聞報道。

可惜韓東有一點是我身上沒有的。懷揣新聞理想的他碰壁了那麼多次,居然還能堅持做追逐成為調查記者的夢,令我十分感動。我當時之是以沒有成為調查記者,而是轉到了影視行業,是因為确實面試了很多次,但最終都沒有合适的機會。

張頌文助陣,新聞人怎麼看7.3分的《不止不休》?

文娛記者和調查記者差别還是挺大的。在我們采訪藝人的過程中,藝人宣傳會就所謂敏感問題進行嚴格監控。但像調查記者,即使遇到阻力,他們也會用盡各種手段克服,說不定就可以拿到想要的東西。

比如韓東和黃江面對礦難報道時,會喬裝打扮暗訪搜集各種證據,偷偷拿着錄音筆去與工廠附近的人對話,裝作遇難者家屬潛入飯店摸查撫恤金賠償情況等;包括後來的B肝報道中,韓東直接潛入團夥頭名家去零工,這倒是十分還原了調查記者的工作過程。

有點遺憾的是,電影對于調查記者這個群體的刻畫有點程式化。從頭到尾僅僅展現了他們擷取新聞線索的過程,但在過程中,沒有突出他們可能遭遇的威脅與危險。要知道,無論精神威脅、暴力威脅,還是物質誘惑,調查記者采訪報道過程具有極高的不确定性。很多記者為了真相,可以命都不要,有種無名英雄的感覺。

張頌文助陣,新聞人怎麼看7.3分的《不止不休》?

結語

豆瓣7.3分,作為青年導演王晶長片處女作的《不止不休》完成度不錯。

它或許不會在中國電影史上留下燦爛光輝,但從新聞題材電影上看,相信會對中國媒體業未來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媒體是社會重要組成部分,報道的資訊直接影響着公衆的觀念和思想,不僅要扮演好監督者和傳播者的角色,更要承擔起社會責任和曆史使命。記者通過真實、公正、客觀的報道,才能更好地服務于公衆,更好地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每一篇真相報道的背後,都應該向廣大新聞工作者緻敬!

(部分圖檔由受訪者提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