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英特爾今天50歲,一文看盡晶片50年發展史

英特爾今天50歲,一文看盡晶片50年發展史

新智元報道

作者:Grace

【新智元導讀】7月18日,英特爾迎來了它50周歲的生日。這位CPU巨頭50年來曾帶來PC市場的輝煌,如同PC時代的催化劑,隻要有計算的地方就有他的身影;他也曾一度有着晶片領域壟斷的地位;而他也被公認錯過了移動市場,為此付出巨大代價……如今,在AI時代浪潮下,英特爾能否握緊第一張船票,航行在AI陣列的前端呢?

很難想象:如果這個世界上沒有了英特爾,那會變成什麼樣?

再直覺一點,想象一下沒有CPU的世界将是什麼樣?

如果沒有CPU,可以說幾乎一切都無法正常運轉了。是以,除非沒有人用半導體,除非我們不用電腦和手機了,否則Intel不會消失。

這家全球最大的CPU制造商,一路走來,給世界帶來很多驚喜,特别是PC時代。今天,它迎來了50歲生日。

50歲英特爾面臨的挑戰

就在英特爾成立50周年之際,其CEO科再奇卻在6月21日因職場绯聞閃電辭職,這讓英特爾陷入輿論漩渦,大家紛紛猜測科再奇的卸任背後是否另有隐情。

英特爾今天50歲,一文看盡晶片50年發展史

有分析師認為他的離職的其他原因,可能是因為10nm晶片難産問題,導緻英特爾在晶片制造技術上首次落後于競争對手AMD和台積電。

加之PC業務縮水,英特爾2018年第一季度财報中PC中心的CCG(用戶端計算事業部)收入增長率僅為3%。于是有人猜測科再奇是迫于壓力辭職。

英特爾今天50歲,一文看盡晶片50年發展史

英特爾2018 Q1财報,CCG增長率并不樂觀

目前英特爾CEO由鮑勃·斯旺臨時擔任,他于2016年加入英特爾并擔任首席财務官,他是财務人員而不是工程師。是以,如果想要在CEO的崗位上做好,那麼他必須建立起能把控技術的高管智囊團,并解決英特爾10納米晶片制造技術的問題。

誰将會是下一任CEO成為大家關心的話題,業界猜測候選人除了目前臨時擔任CEO的鮑勃·斯旺之外,還可能有以下幾個人選:

内部人選:

  • 納文·謝諾伊(Navin Shenoy):于1995年加入英特爾,目前負責英特爾最重要的資料中心集團。作為在英特爾内部成長起來的高管,他是英特爾CEO的傳統選擇。他曾擔任英特爾前CEO歐德甯(Paul Otellini)的技術助理。在内部,他被認為具備英特爾所需的産品願景。
  • 文卡塔·倫杜琴塔拉(Venkata Renduchintala):于2016年從高通轉投英特爾,目前負責英特爾的用戶端裝置産品和最熱門的物聯網産品。他擁有很強的技術背景,同時管理風格也曾引起關注。2016年有媒體報道稱,消息人士稱倫杜琴塔拉“不害怕說出自己的觀點”,而他的上司風格是“指揮和控制”。
  • 拉賈·克杜裡(Raja Koduri)于2017年從AMD離職加入英特爾。他在加入時組建了新團隊:英特爾核心和視覺計算集團,負責圖形和其他可視化技術。
  • 吉姆·凱勒(Jim Keller)是剛加入英特爾的高管。他于今年4月從特斯拉的自動駕駛團隊離職。在此之前,他的職業生涯主要供職于AMD和其他半導體公司。他的機會不大,但如果英特爾希望為CEO職位帶來新鮮血液,同時繼續保持從内部提拔的傳統,凱勒或許是合适人選。他目前負責英特爾的晶片工程。

外部人選:

  • 裡克·卡西迪(Rick Cassidy):台積電北美CEO。台積電的半導體制造技術正在給英特爾帶來沖擊。英特爾正嘗試将10納米工藝投入使用,同時設計7納米工藝。與此同時,台積電的10納米工藝早已開始使用,而今年早些時候也開始了7納米工藝的量産。目前,台積電正在研發5納米工藝。5納米工藝被認為是“摩爾定律的終點”。從台積電挖人能滿足英特爾的需求。
  • 桑傑·賈(Sanjay Jha):近期從英特爾晶片制造業務競争對手Global Foundries離職。他在該公司擔任CEO長達4年,于今年3月離職。他此前也是高通首席營運官。目前尚不清楚桑傑·賈為何從Global Foundries離職,例如是他的業績未達預期,還是主動辭職。有媒體報道稱,Global Foundries一直以來對CEO不太友好,在不到10年時間裡已經換了4位CEO。
  • AMD CEO蘇姿豐(Lisa Su):英特爾夢寐以求的CEO人選,不過看起來跳槽的可能性很小。
  • 雷妮·詹姆斯(Renee James):她曾被視為科再奇的唯一繼承人。不過,她不太可能回到英特爾。詹姆斯在英特爾工作了28年,于2015年離職。今年早些時候,她擔任自己的晶片公司Ampere的CEO。她也表示很高興能自己創業。

痛失移動市場,蘋果前高管評英特爾之毒性文化

蘋果前高管Jean-LouisGassée在medium發文《英特爾之毒性文化》。他在文中從心理學角度分析了英特爾因其文化導緻其一再錯過移動市場的失誤。

英特爾今天50歲,一文看盡晶片50年發展史

Jean-LouisGassée

他表示科再奇因绯聞離職的消息讓他感到震驚,并對科再奇任職期間英特爾的表現做了總結:過去12個月英特爾股價上漲超過50%(即使在CEO離職後),而納斯達克指數上漲25%。華爾街似乎對英特爾的未來比蘋果更為樂觀:Intel的P / E(價格/收益比率,市場預期的名額)是22,而蘋果的則是18。

盡管财務狀況良好,但是英特爾還是被認為錯過了移動革命,是以損失巨大。

他分析道,英特爾曾經拒絕為第一款iPhone提供處理器的機會,當時CEO Otellini說他沒“看到”這個機會的潛力。如果說拒絕iPhone是因為當時确實并不能确定它是否會大賣,但是之後又接連錯過iPad諾基亞、黑莓等就說不過去了吧。

英特爾今天50歲,一文看盡晶片50年發展史

是以,當iPhone在2007年爆發時,英特爾堅守自己的立場來捍衛自己的位置:公司将以衆所周知的制造優勢獲勝。x86體系結構固有的缺點——功耗、不必要的複雜性、沒有SoC內建,都将被克服,而英特爾将會在移動包領域占據領先地位。

此後,英特爾下意識推動他們的x86優勢:通過Windows壟斷獲利。作為x86制造商,英特爾允許因為高利潤而被颠覆。

Jean-LouisGassée從心理學上解釋英特爾的種種問題(當然隻是一部分,英特爾的問題還有更多),上文中的“以制造優勢獲勝”不過是換了種說法,X86制造者為了守住高利潤而任由自己被颠覆。這是真的。

但作者認為情感和文化上的東西也是至關重要的。在其他行業,我們也能見到錯誤的認知導緻行動僵化。在技術圈裡,微軟OS授權收費文化起初沒把安卓的“免費開放”看在眼裡,等到醒悟時為時已晚。讓我們假設一下,與其在2007年揶揄iPhone價格太貴,微軟要是搶在安卓之前,早一周釋出免費的Windows Mobile OS,情況将會如何?

直到2013年5月17日,Otellini宣布卸任時,表示“後悔”自己當年拒絕蘋果這筆交易的造成的過錯。

英特爾今天50歲,一文看盡晶片50年發展史

錯過移動市場多年,英特爾也已經放棄移動時代,而将目光聚焦在了資料中心業務和5G時代。萬物聯網的5G時代資料量劇增,需要強大的計算能力和處理能力,這無疑是英特爾所擅長的。

英特爾今天50歲,一文看盡晶片50年發展史

此外,英特爾也正在全面進軍人工智能領域,其人工智能事業部副總裁兼人工智能架構總經理Gadi Singer今年曾透露英特爾将聚焦硬體、軟體和生态系統,對AI展開全方位布局。

據他介紹,目前英特爾已經打造了一套完整的全棧式AI解決方案,包括至強處理器、Nervana神經網絡處理器等硬體,FPGA、網絡和存儲技術等技術,MKL和DAAL等用于深度學習和機器學習的數學函數庫,以及支援和優化Caffe、Neon等深度學習架構等。

可見,錯過移動市場,又遭遇PC增長困境的英特爾,這次要牢牢抓住人工智能的機遇了。

CPU巨頭轉型之際,再次回顧過去

在英特爾50歲生日之際,讓我們梳理一下這個CPU巨頭這50年走過的曆程:

英特爾今天50歲,一文看盡晶片50年發展史

Intel處理器進化史(圖檔來源:電科防務研究)

1968年,戈登·摩爾和羅伯特·諾伊斯在矽谷創辦了英特爾公司。

1969年,憑借首批106名員工,英特爾公司在加利福尼亞州山景城的米德菲爾德路365号開始營運。

1971年,英特爾開發出第一個商用處理器Intel 4004,片内內建了2250個半導體,半導體之間的距離是10微米,能夠處理4bit的資料,每秒運算6萬次,頻率為108KHZ,前端總線為0.74MHz (4bit)。微處理器所帶來的計算機和網際網路革命,改變了整個世界。

英特爾今天50歲,一文看盡晶片50年發展史

Intel第一個CPU,已有40多年曆史

1978年,英特爾生産出了著名的16位8086處理器,是所有IBM PC處理器的祖宗。

英特爾今天50歲,一文看盡晶片50年發展史

Intel 8086處理器

1981年,IBM生産的第一台電腦使用英特爾的8086晶片,是以,英特爾一舉成名。

英特爾今天50歲,一文看盡晶片50年發展史

IBM第一台個人電腦5150,使用英特爾8086晶片

1982年,英特爾推出和8086完全相容的第二代PC處理器80286,用在IBM PC/AT上。

1985年,康柏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IBM PC相容機,相容機廠商們像雨後春筍一樣湧現出來,但是為了和IBM PC相容,處理器都是使用英特爾公司的。

1985年,英特爾繼摩托羅拉之後,第二個研制出32位的微處理器80386。英特爾靠80386完成了對IBM PC相容機市場的一統江湖的地位。同年,英特爾進入中國。

英特爾今天50歲,一文看盡晶片50年發展史

80386是80x86系列中的第一種32位微處理器

1987年,安迪格魯夫正式擔任CEO,英特爾開始了快速發展的10年,并且成為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公司。

1989年,英特爾推出了從80386到奔騰處理器的過渡産品80486,其實就是80386加一個浮點處理器80387緩存。依靠80486,英特爾一舉超過所有日本半導體公司,坐上了半導體行業的頭把交椅。

英特爾今天50歲,一文看盡晶片50年發展史

20世紀80年代,英特爾果斷停掉傳統的記憶體業務,從此專心做處理器。

1993年,英特爾推出奔騰處理器Pentium,從此英特爾不再以數字命名處理器了。但是工業界和學術界,仍然習慣稱呼英特爾處理器為X86系列(比如Pentium就被稱為586)。

英特爾今天50歲,一文看盡晶片50年發展史

英特爾奔騰處理器采用了0.60微米工藝技術制造,核心由320萬個半導體組成。支援計算機更輕松的內建“現實世界”資料,如語音、聲音、手寫體和圖檔等。

Pentium是x86系列一大革新。其中半導體數大幅提高、增強了浮點運算功能、并把十年未變的工作電壓降至3.3V。

奔騰處理器的誕生,讓英特爾公司甩掉了隻會做低性能處理器的帽子,其運作速度達到工作站處理器的水準。随後十年裡,英特爾推出了很多代的奔騰處理器。

1999年的時候英特爾公司市值最高突破了5000億美元,最高峰為5090億美元,

2000年,英特爾的手機處理器XScale問世。

2001年,英特爾的64位伺服器處理器Itanium問世,英特爾在伺服器市場徹底超越RISC處理器的代表太陽公司。

2005年,蘋果開始使用英特爾處理器,摩托羅拉徹底退出個人電腦處理器市場。

2006年,英特爾和AMD主要産品都采用65納米的半導體技術,但是英特爾在最新45納米技術上明顯領先于AMD,并且已經開始研發內建度更高的32納米的晶片。從那時起直到今天,英特爾對AMD一直保持絕對優勢。

2006年,雙核處理器問世。

2008年11月17日,英特爾釋出四核core i7處理器。

2009年,四核處理器問世。英特爾繼續在伺服器處理器市場占優勢。

2012年,英特爾宣布重返移動終端市場,但是效果不佳。

2014年2月19日,英特爾推出處理器至強E7 v2系列采用了多達15個處理器核心,成為英特爾核心數最多的處理器。

2014年3月5日,Intel收購智能手表Basis Health Tracker Watch的制造商Basis Science,這一收購交易顯然是英特爾進軍可穿戴裝置市場努力的一部分。英特爾把Basis品牌整合進其NDG(新裝置集團),目标是大踏步進軍新興的可穿戴裝置市場,同時打壓高通。

2015年1月8日,英特爾釋出世界上最小Windows電腦Compute Stick,大小僅如一枚U盤,可連接配接任何電視機或顯示器以組成一台完整PC。

2015年6月,英特爾收購了頭顯裝置廠商Recon。

2015年12月斥資167億美元收購了Altera公司,這是英特爾有史以來金額最大的一次收購,意味着英特爾要考慮CPU之外的新技術應用,在PC市場不斷萎縮且移動市場遲遲難以打開的背景下,英特爾希望實作CPU和FPGA硬體規格深層次結合,布局物聯網市場。

2016年11月30日,據國外媒體報道,英特爾正在組建一個專門的事業部來從事自動駕駛解決方案的研發,它的名字就叫做Automated Driving Group(自動駕駛事業部,簡稱ADG)。

2017年3月,英特爾收購Mobileye, “算法+晶片"整合成AI制勝關鍵。

2017年6月7日,2017年《财富》美國500強排行榜釋出,英特爾公司排名第47位。

2018年4月,英特爾宣布2019年大規模傳遞10nm晶片。

2018年7月13日,英特爾宣布收購晶片制造商eASIC,加速FPGA,降低對CPU的依賴。

參考資料:前蘋果高管Jean-LouisGassée原文連結:https://mondaynote.com/intels-toxic-culture-1b79905adf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