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石門棧道景區,一個失敗的人文景觀的典範

作者:任爾煙雨

作為一個對曆史人文景觀略有興趣的中年人來到漢中,第一個要參拜的是武侯墓,第二個就是石門棧道了。但就是這個石門棧道景區,讓我和我的先生感到了大大的失望。

石門棧道景區,一個失敗的人文景觀的典範

石門棧道醒目的标牌

石門棧道是第一批(1961年)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褒斜道、石門及其摩崖石刻的所在地,褒斜道南起漢中褒谷口,北至關中眉縣斜峪關,被譽為“世界第九大奇迹”,被橋梁專家茅以升先生稱為“與長城、大運河比肩的中國古代第三大建築奇迹”。就是這樣的一大奇迹,如今卻已不複存在,不是自然湮滅,而是因為興修水利工程。

石門棧道景區,一個失敗的人文景觀的典範

石門棧道第一處簡介

我們冒着細雨先奔景區,發現目前基本上是一個大工地,正在各種修建。但既來之則安之,還是下定決心開始爬那一段段上上下下的台階,但怎麼看都不象真迹,覺得真正的棧道應該是平緩的,便于行走尤其是行軍的,不應該有如此大的起伏坡度。另外,一路找尋摩崖石刻,隻見到後人仿刻的一首劉禹錫詩,一首錄于右任詩,另外一首詩用頂針手法寫成,頗具特色,作者看不清楚了。一直到所謂的石門前,看了說明,才知道真正的石門棧道已于1969年修建水庫時被淹沒在水下了!很是吃驚,雖沒有考證過這座石門水庫相較于戰國秦漢以來如此悠久而深厚的曆史文物,其價值幾何,但從直覺看,恐怕是得不償失。

石門棧道景區,一個失敗的人文景觀的典範

今天的“石門”

路上與其他遊人攀談交流,得知真正的摩崖石刻一部分拆遷到了漢中博物館,即所稱“石門十三品”。于是我們又轉回到漢中博物館,在那裡補上了最重要的一課,參觀了被切挖出來後鑲嵌在牆上的十三塊石刻。而這些,遠非全部,更多的,還靜靜地沉沒在水庫下70米的深處!它們是依然安好,還是已被侵蝕了呢?

石門棧道景區,一個失敗的人文景觀的典範

劉禹錫詩仿刻

參觀至此,感到了一絲心痛,為那些被生生切割剝離的文物,也為作出這一決策的那個年代。曾經,漢高祖劉邦在這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最終建立了大漢王朝。曾經,曹操駐兵漢中褒谷口,見褒河流水洶湧而下,撞石飛花,揮筆題寫“衮雪”二字,據說是目前唯一見到的曹操手書真迹。曾經,蜀相諸葛亮統率大軍從這條棧道翻過秦嶺,抵達漢中,後又由此北進中原。就是這樣一條承載着厚重的中華文化、60年多前還存在着的古棧道,卻突然消逝在了遠去的曆史煙塵裡。

石門棧道景區,一個失敗的人文景觀的典範

石門棧道第二處簡介

因為遺憾,我腦補了另外一幅可能的畫面:古棧道的位置沒有改變,而是修舊如舊在原址,摩崖石刻沒有被切挖遷走,而是被更好地保護在原址。遊人至此,當如置身兩千年前的曆史風煙,遊迥于隋唐以來的曆史長廊,作為後人的後人,我們,當能更深切地感受到大漢民族的智慧和源遠流長。

石門棧道景區,一個失敗的人文景觀的典範

漢中博物館石門十三品之一,曹操題字

然而事實是,如今這個景區作為一個曆史文化景點,以古法建成,浸透着古人勤勞智慧的古棧道淹沒不見了,流淌着曆代文人墨客萬丈才情的摩崖石刻不見了,其靈魂已去,生氣已去,曆史的風煙和人文的脈搏已去,不客氣地說,基本上是空洞無物的了,實在是令人遺憾!

石門棧道景區,一個失敗的人文景觀的典範

在建的主景區

個人淺見,可讨論,勿噴。

(2023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