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戲小生為何那樣

作者|顧    韓

編輯|李春晖

2022年,《夢華錄》的成功印證了85生花回流古偶的潛力,卻未能在多大程度上影響到當事人之一陳曉的選擇與星路。

當年9月,改編自嚴肅文學IP的《人生·路遙》剛殺青,陳曉又馬不停蹄地進了年代懸疑劇《塵封十三載》的組。真就如網友調侃的——“每演好一個古裝美男,就獎勵自己一部糙漢”。

說良心話,按照資源合理配置的邏輯,陳曉演正劇還不如演古偶更能造福觀衆。從英年早婚、錯過流量時代到後來一心轉型沖正劇,陳曉的事業選擇堪稱任性。

這份任性在貴圈倒并非孤例,往近裡說,陳星旭就是一個。

陳星旭《星落凝成糖》劇照

舉鐵過度的健壯身形與“水牛哞哞”的原聲台詞在《星落凝成糖》開播之初趕跑了不少仙俠古偶閱聽人,一人分飾多角的努力最終隻有粉絲與願意破而後立的劇粉欣賞到。其實若早期聽取群衆呼聲,這兩點完全都能規避。最後演變至此,怎不令人扼腕歎息。

二人年紀不同、經曆不同、性格不同,但又屬于同一個群體——中戲小生。誠然,用院校、特别是大學院校給人分類略顯武斷。不過,中戲人在硬體條件、事業選擇乃至言行做派上又确實存在着統一的畫風,使其成為三大科班裡最好辨認的一群。

Alpha軍團

中戲、北電、上戲作為人民心中的三大科班,難免常被橫向對比,比着比着自然有許多刻闆印象流傳下來。其中有兩種說法比較有名,一是早有的“中戲出演員,北電出明星”,二是時髦的“中戲Alpha,上戲Omega”。

前一個說法據說出自兩校兩個96級明星班的對比:章子怡劉烨秦昊VS趙薇陳坤黃曉明。後者則更像是孫紅雷、胡軍、靳東等知名校友貢獻的特定标簽。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将其作為對中戲人硬體特征的一種基本概括:實力派的臉,外加氣場強大、根紅苗正。

這首先是媒介帶來的差別。北電培養的是影視演員,需要經得起鏡頭、特别是大銀幕考驗的小頭小臉與美顔。而中戲理論上是面向戲劇舞台培養人才,讓觀衆看得清楚最重要,是以不介意臉盤大一點、最好身形長一點。早年就算是作為憂郁美少年出名的劉烨也身高186,腦袋不小。

其次,這可能也是地域造成的差別。中戲與上戲一北一南,一個厚重端正,一個風流輕盈。就像都是清高,中戲人的清高裡帶着使命感,上戲人的清高則更近似才子的放浪形骸。上戲過去貢獻了許多偶像小生,如嚴寬沈曉海、陸毅保劍鋒、胡歌袁弘,近年則貢獻了于和偉、郭京飛、雷佳音這些亦莊亦諧的寶藏老男孩。

反觀中戲人,其五官不一定精緻但多半大氣端正,與偶像劇相容度不高,但與正劇、年代劇特别契合,直到90後的白宇、95後的陳星旭都是如此。

2015年,B站有一支曾經登上全站排行第一的“中戲男團”混剪,許多素材都出自熱播諜戰劇。一個個穿着西裝或制服為國家出生入死的角色,自然也給演員戴上了男神濾鏡。

戲劇表演容錯率低,需要一氣呵成演下來,不僅不能配音,通常還需要聲音能夠穿透整個場館,對演員各項業務能力要求更高。是以除了顔值與氣場,聲線與台詞也是中戲人的優勢。王凱走紅時的一個标簽就是“低音炮”。女演員裡,痛斥渣男盡顯台詞功力的毛曉彤,還有《二十不惑2》名場面出圈的蔔冠今,也都出身中戲。

當然,這種優勢不是絕對的,也不是中戲專屬。陳曉當年在《神雕俠侶》裡啟用原聲也曾引發大量争議,更别說有“中戲之恥”之稱的唐嫣。當年《香蜜沉沉燼如霜》靠演員原聲打開局面、獲得贊許,三位主演一個出身北電,兩個出身上戲。

真論起來,上戲可以與北電拼星光、可以與中戲拼專業,但可能就是因為商業氣息與學術氛圍都沾邊,給人的印象才不夠鮮明。

轉型狂魔

中戲老師劉天池曾在采訪中透露,随着話劇的人才需求量減少,影視劇的人才需求量提升,中戲選人也開始更多考慮到影視劇标準。這就是市場對供給的反向影響與塑造。

與之類似的情況還包括,大緻進入10年代之後,偶像劇的産量與影響力都越來越大,超過正劇、年代劇。以至于年輕一些的中戲小生無法複制前輩的路徑,通常要靠偶像劇混出頭與讨生活。

換句話說,在更年輕一輩的演員中,三大科班的外型與戲路差別是在縮小的,更能展現院校特質的是事業選擇。可能是出于學院派演員的自我追求,很多中戲小生都會試圖再從偶像劇轉回正劇。對他們來說,轉型除了外在的輿論壓力,還有内在的自我驅動。

陳曉就是一個典型案例。上面提到的那支混剪視訊中他也有出鏡,可相對于那批老男神來說,陳曉顯然還是過于青春俊俏了。這樣的他也果不其然,最後是在于正劇中作為古偶美男走紅。

按說紅都紅了,他卻在此後展現出強烈的撤離決心。先是英年早婚,完全錯過流量IP時代;然後一步步轉換戲路,從塑膠古偶轉向丁黑執導、搭檔孫俪的《那年花開月正圓》;離開于正後更是放手嘗試,合作康洪雷、毛衛甯、傅東育等正劇名導,拍攝現代的軍旅劇、警匪劇,在反腐劇《突圍》中也有參演。

早在2014年的《智取威虎山》裡,陳曉就嘗試過塗黑粉扮糙

然而由于古偶标簽過重、說實話演技在正劇裡也不算突出,他的轉型之路走得并不順暢。以至于盡管陳曉婚後其實沒少播劇,《夢華錄》播出時,很多年輕人卻覺得他和劉亦菲一樣已經久别熒幕。

相比之下,白宇與秦俊傑的轉型要更順利一些。白宇屬于古典主義的中戲長相,要說争議那還是演偶像劇的時候争議大一些,放進迷霧劇場與正午劇裡則沒什麼違和感,黑一點糙一點都如魚得水。隻是苦了粉絲,被他在耽改劇裡意氣風發的樣子“騙”進坑,之後卻要看他在現實題材裡各種受虐。

秦俊傑在歡瑞期間被喂了六七部古偶劇,也在古早言情IP《泡沫之夏》的新版裡挑戰過霸總,不過始終沒能在流量江湖裡占據一席之地。但這倒也友善了他暗中轉換戲路,近幾年他的作品大多為諜戰、懸疑、武俠這樣的直男戲。

内娛活人

如今情況又有不同。首先,影視寒冬加上資源固化,一部分演員有戲拍就不錯了,取得對自己事業的掌控權難上加難。

與此同時,正劇、年代劇又在大大升值,已經成為年輕演員表紅心、賺口碑的好餅。比方說,周也拍《我們的西南聯大》與《啊搖籃》顯然不能叫流量花轉型,應該叫精心設計演藝道路、搶占熱點賽道。

如此一來,最能凸顯中戲小生特質的也不再是事業選擇。曾經被視為95生績優股的中戲小生張新成、陳星旭,照樣都加入了耽改101大軍。

張新成《光淵》劇照

那如今中戲小生最突出的特征是什麼呢?從個人生活到營業風格,他們都流露出強烈的與飯圈風氣的對抗。這也就注定了,他們很難擁有多麼長情的粉絲,很難成為多麼頂級的流量。網際網路的産品經理大概會說,他們缺乏使用者思維,沒有産品意識,還屬于上一個媒介時代。

原本在影視誕生之後,戲劇就偏向高雅藝術。而中戲又是一所曆史悠久、學術氛圍濃厚的院校。中戲人在這裡學習到的顯然不止有表演技巧,還有理論與理念。我們經常能夠從中戲人的采訪中聽到“學藝先做人”、“演員為角色服務”等金句,可謂言之有物。

生活中,他們也将演員的神秘感吸煙刻肺,拒絕加入這個明星随時随地都在真人秀的時代。不管是混電影圈的劉昊然,在劇圈轉型成功的白宇,還是仍是歡瑞打勞工的劉學義,以及事業起步不久、剛有一部非童星代表作的陳星旭與胡先煦,都是無一例外的不拍戲就處于神隐狀态,社交媒體更新以周計或者月計,還不一定會露臉。

他們對演員工作還保持着比較傳統的認知,比較傾向于成為、或者證明自己是靠本事而不靠粉絲吃飯的人。陳曉大方公布婚訊、不怕掉粉,成毅是内娛暴力拆CP第一人,陳星旭解散了自己的粉絲後援會,在舉鐵方面也相當于逆風而行。

這些特質對于一部分人來說,很能帶來粉演員的優越感。尤其是在《狂飙》令叔圈崛起、“絕望的文盲”也互相攻讦嘲笑了一輪之後,大衆越來越重視科班與專業的價值,對科班生的好奇心與包容度都在提升,甚至容易對藝人戴上科班濾鏡。

但放在整個内娛輿論場,上述許多做派也容易被了解為“沒有事業心”的趕粉操作。郭德綱說藝人賺的錢,有一半是挨罵的錢。我們群衆倒也不是非要罵誰,可為什麼今天的藝人比起前網際網路時代收入暴增?就是因為他們如今不光是演員,更是社交媒體裡流量、話題的聚合器。如果隻是戲中人,誰值這麼多。

說到底,近些年短視訊的興起、愛豆與網紅的跨界不僅帶來了不同的演員審美,也帶來了不同的粉絲文化,更是将營業内卷推向一個新高度。對于新式演員粉來說,“堅持一個月遠離喧嚣不發微網誌”與“每次營業都發十幾張live圖”,可能還是後者的努力更值得欣賞。

同時,由于市場的混亂、合作夥伴拉胯或者自身能力不足,其實并非每個中戲小生都有足夠的成績撐起正統演員式的言行做派。很多時候更像是長了反骨,而不是一身風骨。

眼下,《人生·路遙》已更名為《人生之路》播出一周。好消息是,槽點有,但不在陳曉身上;壞消息是,它暫時也沒什麼正面的出圈點,在同期新劇中存在感稀薄。執着轉型的陳曉總算拿出了與正劇相比對的表現,卻沒有多少人見證。那這轉型究竟算成功,還是不成功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