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合規+場景+技術”三位一體 開啟互金下半場

這裡是天堂之門。網際網路金融以及随後的Fintech藍海,吸引了傳統金融巨頭、網際網路大佬、創業新貴集體湧入。

這裡是地獄之海。湧入者洶洶,幸存者寥寥。以2016年人民銀行牽頭開展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為起點,過去兩年間,互金行業上演了“冰與火之歌”——截至2018年5月底,累計停業及問題平台達到4270家,在全行業占比高達7成。

合規成為了互金平台的生死命門。6月30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财經戰略研究院、北京京華金融研究院、達飛雲貸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達飛雲貸)聯合主辦的“2018網際網路金融論壇:規範·創新·發展”(以下簡稱論壇)大會在北京召開,合規亦是論壇的主要議題之一。

作為主辦方代表的深圳達飛科技控股有限公司總裁魯欣說,“合規、規範是達飛的價值觀,也是達飛骨子裡的基因所在。”

七成關停:冰與火之歌

過去兩年間,互金行業進入了嚴監管周期。

“網際網路金融,既有低成本、高效率,大容量、普惠性的優點,但是其虛拟性、匿名性、不可控等特點也帶來了安全風險”,在論壇上,國家相關監管部門的負責人,總結了互金的兩面性。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在野蠻發展的上半場,網際網路金融的蓬勃發展,助力了實體經濟發展和消費更新,但另一方面,其潛在的風險也逐漸釋放、外化。

中央财經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史建平就認為:“進入科技時代的網際網路金融行業為中國金融業帶來了巨大變革,與此同時也産生了一些亂象,這就需要監管部門采用網際網路思維與科技手段,降低金融風險”。

是以,過去兩年間,一場自上而下的監管風暴,開始習卷整個行業。網貸行業“1+3”制度架構搭建完成,2016年4月,又由人民銀行牽頭,聯合多個部委,開展了網際網路金融的風險專項整治工作,積極穩妥化解網際網路金融領域風險,成效顯著。

當監管的大浪撲面襲來,那些裸泳的問題平台,幾乎應聲倒下,兩年間,互金行業經曆了優勝劣汰的洗禮。

根據網貸之家釋出的《P2P網貸行業2018年5月月報》顯示,截至2018年5月底,P2P網貸行業正常營運平台數量下降至1872家。截至2018年5月底,累計停業及問題平台達到4270家,P2P網貸行業累計平台數量達到6142家(含停業及問題平台),以此計算,整個行業中,已有七成平台停牌。

剩者為王,在問題平台大量關停的同時,留存下來的三成優質平台,反而在嚴監管周期,收割了“合規紅利”,——大量問題平台的倒閉,釋放出來的借貸、投資需求,如同堰塞湖一般,轉移到優質平台,行業集中度提高,餘下平台因而收益,例如過去兩年間穩健發展的達飛雲貸等。

如今正在穩健發展的達飛雲貸,一直把合規當作發展的底線,主動擁抱監管。“長期以來,合規是達飛的價值觀,也是達飛的文化基因,是達飛發展事業不可或缺的基石”,魯欣說。

也正是基于這一思路,達飛才出資支援産學研界共聚論壇,就如何促進互金行業的規範、穩健、創新發展,進行深入探讨。

其實,自成立以來,達飛雲貸就把合規視為企業發展的底線。

去年8月,達飛雲貸加入了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作為網際網路金融行業首個由中國人民銀行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等金融主管部門組建的國家級網際網路金融行業自律組織,其入會門檻較高,會員中除了國有四大銀行等傳統金融大鳄,還有支付寶、宜信、陸金所等互金巨頭。達飛積極加入互金協會,也側面證明了達飛雲貸的平台資質、營運模式和合規建設上得到了認可,展示了達飛擁抱監管的積極态度。

問題平台怕監管,但優質平台卻主動“求監管”。隻有主動擁抱監管的優質平台,才能通過監管的嚴苛考驗,獲得長遠發展。

到基層去:回歸普惠金融

在監管風暴的重壓之下,網際網路金融的未來和邊界到底在哪裡?在論壇上,來自産學研界的資深人士,提到了同一個關鍵詞“普惠”。

普惠金融,既是監管層面對網際網路金融的期許,也是互金平台獲得長遠發展的藍海。

傳統金融巨頭,過去隻服務于兩成的大中型企業,而更多的中小微企業,則貸款無門,陷入嗷嗷待哺的金融饑渴之中,但這些小微企業,恰恰是國民經濟的支柱。

根據國家工商總局此前釋出的《全國小型微型企業發展情況報告》顯示,我國中小企業創造的最終産品和服務價值相當于國内生産總值的60%,納稅占國家稅收總額的50%,完成了65%的發明專利和80%以上的新産品開發,是國民經濟穩健發展的動力。

但另一方面,小微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卻是多年未解的沉疴。在傳統金融行業,普惠金融服務的覆寫面和滲透率偏低,符合小微企業發展特征的金融産品相對短缺。

最近兩年,無論是中央上司,還是主管部委,都把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作為了重中之重, 6月25日,央行、銀保監會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深化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意見》,推動普惠金融落地。

正如北京市金融工作局黨組書記、局長霍學文所說,“網際網路金融是普惠金融的最佳實作形式。”網際網路金融,成為了落地普惠金融,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主要管道之一。

達飛雲貸就是典型例證,它既是普惠金融的推動者和落地者,也是普惠金融的受益者。依托O2O模式,達飛雲貸借助大資料、區塊鍊、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不斷拓展、豐富業務邊界,其業務内容包含消費循環貸、達分期、飛魚GO、達飛合夥人、生活服務等,為使用者提供個性化、多樣化、一站式、全周期的普惠金融服務。

官方資料顯示,達飛雲貸的服務已經覆寫了全國29個省份、249個城市,便捷高效的普惠金融服務。滿足了廣大使用者消費更新和小額資金周轉的需求。

與傳統金融巨頭把服務對象聚焦于大中型企業不同,達飛的客戶主要集中于三四線城市,客戶主要有個體小微企業主、年輕夫婦、藍領勞工特定群體等構成,這些基層使用者,過去都是金融服務的檻外人,達飛等提供的普惠金融服務,讓他們成為普惠金融的受益者,進而推動了個人使用者的消費更新以及當地的實體經濟發展。

駛入普惠金融超級藍海的達飛,恰如一隻快艇,剛剛進入港口,還有廣闊浩渺的市場空白,等待探索和開采,因為痛點和短缺,恰恰孕育着巨大的機會。據銀保監會釋出的資料顯示,截至2018年一季度末,全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31.76萬億元,較2017年末增加1.02萬億元,小微企業貸款戶數1545萬戶,嗷嗷待哺的小微金融市場,未來潛力巨大。

技術+資料+場景:守住風控生死線

在論壇中,與會的産學研界人士,對風控達成了共識——網際網路金融的本質還是金融,風控是網際網路金融的第一生命線,而“場景+大資料+技術”,成為了網際網路金融風控的有效手段。

在論壇上,中國社會科學院财經戰略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何德旭表示:”我們需要借助科技手段,在發展中防控網際網路金融風險”。

網際網路金融服務高效、便捷、低門檻的普惠服務背後,其實離不開人工智能、大資料等先進技術的支撐。

作為身在一線的風控部門高管,中國工商銀行風險管理部總經理劉瑞霞談到了資料的重要性。比如,她舉例說,搬家次數少、不換手機号的使用者,可信程度更高,而沉迷于網絡遊戲不能自拔的中年使用者,因為自控力差,信用分數可能就會降低。

而達飛則利用大資料開放了高效、靈活的授信量化模型,可以為廣大沒有納入傳統金融服務體系的年輕人,提供優質、高效、個性的精準金融服務。

嵌入場景的金融服務,也是降低壞賬率、提高安全性的重要手段,當借貸平台可以對使用者的借款用途進行洞察和追蹤,欺詐風險就會進一步降低。

各大互金平台推出分期電商,借此提供的分期消費金融服務,安全性系數就比較高,比如達飛雲貸旗下的達分期等等。

典型案例如下:達飛使用者趙先生是個普通上班族,新房買一年多了一直沒有湊夠裝修款。後來,他經過朋友介紹,了解了達飛的分期服務,在達飛的一個合作商家分期支付,選中了“繳納5000元定金,抵10000元裝修款”的産品,利用分期和定金優惠的雙重讓利,順利裝修了新家。

有了資料和場景作為原料和土壤,基于人工智能的風控體系,得以落地到貸前、貸中、貸後的全周期的金融服務鍊條中。

仍以達飛為例,在進件與提現階段,達飛利用現有的活體與OCR技術,對使用者身份和資料進行識别;而在稽核階段,達飛則基于多重的機器學習算法,對用語行為特征進行模組化,提高整體識别的準确性,在保證極低壞賬率的前提下,實作較高比例的自動審批。

“場景金融+大資料+人工智能”三位一體,才能護航互金快艇的安全遠航。正如主管部委官員在論壇上的總結,“插上人工智能和大資料的翅膀,網際網路金融将會飛得越來越高,更新為智慧金融,智能金融,前景值得期待”。

總之,野蠻的互金上半場結束了,合規的下半場開始了,在普惠金融這個超級藍海裡,隻有合規、創新、注重風控的互金平台,才能跑得快、跑得遠,才能潛入深海,收割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