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是一種有益的環節動物,可以利用各種有機廢棄物作為飼料,轉化為高品質的蚯蚓糞和蚯蚓液,同時也是魚類、家禽和寵物的優質飼料。蚯蚓養殖不僅可以節約資源,減少污染,還可以增加收入,提高生态效益。但是蚯蚓養殖的細節還是很多的,之前介紹過一篇大緻的蚯蚓養殖步驟,但覺得有些地方講的還是不夠細,特别是在飼養環節,是以這次再重點來介紹一下蚯蚓養殖中的一些細節部分,來給大家一個參考,不足之處還請留言指正,覺得有用的可以加個關注,小編會不定期整理一些相關資料給大家一起讨論。
一、選種
蚯蚓的種類很多,不同的品種有不同的生長特性和适應性。養殖時應選擇生長發育快、繁殖能力強、适應性廣、壽命較長以及容易馴化管理的品種作為養殖對象。目前比較優良的蚯蚓品種有大平二号、北星二号等,這幾個品種是由赤子愛勝蚓經人工馴化後所得到的,其他優良品種還有環毛蚓、愛勝蚓、杜拉蚓等。
二、選擇場地
根據所選品種的生長要求以及生活習性,選擇距離養豬場或養雞場較近、溫暖潮濕、地勢平坦、天然食物豐富、植物茂盛、水源擷取友善、僻靜且無污染的地方作為養殖地點。除此之外,還要求養殖場所接近自然環境、富含腐植物、*壤柔軟、能灌能排、日照充足 (但是不能受到陽光的直射)。
三、制作基料
基料是蚯蚓栖息的物質材料,也是蚯蚓的食物來源,基料的好壞對于能否成功養殖蚯蚓起着決定性作用。基料一般可以用豬糞、稻草或瓜果混合而成,要求密度和壓力較小、含水量較高、保水性較好、透氣性較強。制作基料時,首先準備40%的草料,60%的新鮮豬糞,再加入一定量的紅糖以及EM菌發酵液,然後澆水、拌勻,使基料的含水量處于55-70%之間。基料不能壓實,并且高度以1米左右為宜,需保持松散狀态,最後覆寫薄膜進行密封,再經過20天左右的厭氧發酵即可。
四、建立養殖床
蚯蚓的養殖床一般需要在地勢平坦、質松軟、沒有大塊壤,既能灌水又能排水的地方進行建立。建立養殖床之前應事先将地面整平,再将經過發酵的基料均勻的鋪于地面,厚度達到10厘米左右、寬度達到1米左右即可。基料鋪好後,将蚯蚓種均勻的灑在上面,一般情況下每平方米可以投放0.25-0.4公斤蚯蚓種,如果是夏季,則投放密度可以适當縮減,冬季則可以适當提高投放密度。鋪好蚯蚓後,往蚯蚓上面再鋪一層基料,基料上覆寫一層稻草,以此來保溫、保濕。鋪好後,對基料澆适量的水,經過1天後再檢查,若發生蚯蚓外逃、萎縮、腫脹、死亡等現象,則要及時查明原因 (通常是因為基料沒有發酵好所導緻,可重新進行發酵)。養殖床之間的間隙要求達到1米左右,這樣友善加料和管理。
五、飼養管理
- 1、溫濕度和PH值
(1) 蚯蚓的生長發育會受到溫濕度的影響,一般情況下蚯蚓的生長溫度為5-30℃,适宜溫度為20℃,當溫度低于5℃或高于30℃時,均不利于它們生長。溫度處于0℃以下時,蚯蚓會被凍死;溫度超過32℃時,蚯蚓停止生長,達到40℃以上時,蚯蚓會死亡。
(2) 适宜蚯蚓生長發育的水分含量為60-70%,孵化期的水分含量以56-66%為宜。水分過低會導緻蚯蚓幹燥、缺氧、死亡;水分過高會導緻基料發黴、變質、産生有毒氣體、引起疾病。
(3) 蚯蚓的生長繁殖還和PH值密切相關,正常情況下要求将生長環境和基料的PH值保持在6-8,比較适宜的PH值為7。PH值過低或過高都會影響蚯蚓的消化吸收和代謝功能 。
- 2、補料
(1) 一般情況下,隻需20天左右的時間蚯蚓就能将豬糞轉化為蚯蚓糞,是以需要适時補料。補料時,可在原料的基礎上覆寫新料,新料的添加量要根據蚯蚓的食量來決定。同時新料要鋪設均勻,并覆寫稻草,之後要經常澆水保濕。
(2) 補料的種類和品質也很重要,應選擇富含有機質、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等營養成分的飼料,如豬糞、稻草、瓜果、菜葉、廚餘垃圾等,要求飼料新鮮、無異味、無污染,避免使用含鹽、辣、酸等刺激性物質的飼料,以免傷害蚯蚓的皮膚和消化道。
- 3、澆水
(1) 澆水是保持基料濕度和溫度的重要措施,也是促進蚯蚓生長和繁殖的必要條件。澆水的次數和量要根據季節、氣候和基料的幹濕程度來決定,一般每天或隔天澆一次水,水質不能受到污染,水流量不宜太大,一般以澆透為宜,使上層和下層的料能夠接上即可。
(2) 澆水的适宜時間通常為溫度較低的早上或晚上。夏季要注意防止高溫導緻蚯蚓外逃或死亡,可适當增加澆水次數和量,降低基料溫度。冬季要注意防止低溫導緻蚯蚓凍傷或凍死,可适當減少澆水次數和量,提高基料溫度。
- 4、養殖床的管理
(1) 養殖床中不能混入其他雜物,同時要定期進行疏松,以保證空氣的流通性和幼蚓的成活率。疏松時要輕柔,避免傷害蚯蚓和卵囊,可用鐵耙或竹耙等工具進行。
(2) 養殖床之間的過道要保持幹淨,并定期清理蚯蚓的糞便,以保證養殖環境的清潔度。蚯蚓糞是一種優質的有機肥料,可以用于種植果樹、蔬菜等作物,也可以加工成顆粒狀或液體狀的肥料産品。
(3) 養殖床要定期檢查,觀察蚯蚓的生長情況和餌料消耗情況,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如發現蚯蚓外逃、死亡、疾病等異常現象,要及時查明原因,并采取相應措施。如調整餌料種類和數量、改善養殖環境、增加通風換氣、使用藥物防治等。
六、收獲
- 1、收獲時間
(1) 蚯蚓的世代間隔大約為60天左右,養殖期間要及時收獲,防止蚯蚓外逃或過度擁擠。一般情況下,當每平方米的蚯蚓數量達到1.5-2萬條、大部分蚯蚓的體重達到400-500毫克時,便可開始收獲。如果是夏季,通常可每個月收獲1次,如果是春季、秋季、冬季,則每3個月可收獲2次,收獲後要及時補料、澆水,每個月可加料1次。
(2) 收獲時要注意避免高溫、低溫、強光等不利因素,以免影響蚯蚓的活力和品質。收獲前最好在晚上或陰天進行,收獲後要及時将蚯蚓放入陰涼、潮濕的容器中,避免暴曬或當機。
- 2、收獲方法
(1) 最常用的收獲方法是自然光照采集法。利用蚯蚓怕光的特點,将養殖床上的餌料逐層扒開,将餌料扒淨,最後使蚯蚓集中在底層,達到收集目的。這種方法簡單易行,但需要較多的人力和時間。
(2) 另一種收獲方法是機械篩選法。利用專門的篩選機械,将養殖床上的餌料和蚯蚓一起倒入篩網中,通過振動或旋轉等方式,将餌料和蚯蚓分離。這種方法效率較高,但需要較多的裝置和資金。
(3) 還有一種收獲方法是誘導遷移法。利用蚯蚓對新鮮餌料的偏好,将新鮮餌料放在養殖床的一側或上方,使蚯蚓自動遷移到新鮮餌料處,然後從另一側或下方收集留下的老餌料和蚯蚓。這種方法成本較低,但需要較長的時間。
大家覺得這次講的夠細嗎,之後再講講的銷售管道,畢竟養殖的目的也是為了掙錢,是以銷售管道也是比較重要的,大家知道哪些銷售管道嗎,可以留言,好讓小編彙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