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康熙之後清朝為什麼沒有太子?權謀與秘密立儲的交織

作者:月清寒

清朝是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由邊疆民族滿族所建立,雖然承襲了明朝的制度,但在很多方面卻也有着自己的特色,例如在皇位繼承人制度上,清朝并未采用嫡長子制度,而是經過多次嘗試,最終建立了秘密立儲制度。

傳統的嫡長子制度在曆史上雖然有其優點,例如可以避免兄弟之間的争奪,但也存在着弊端,例如如果嫡長子并不稱職,或是早逝,就會帶來嚴重的後果。

而清朝入關時期并未确立明确的繼承人制度,經過多次嘗試,包括八王共制、推選制度等,皆帶有一定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康熙之後清朝為什麼沒有太子?權謀與秘密立儲的交織

康熙帝在其晚年嘗試引入嫡長子制度,按照傳統制度立了次子胤礽為皇太子。但由于康熙長壽,胤礽又長期當太子,使得儲君形成了太子黨和其他阿哥組成的反太子黨的激烈鬥争,最終康熙徹底放棄了嫡長子制度。

康熙之後清朝為什麼沒有太子?權謀與秘密立儲的交織

後來的雍正帝繼位後,對康熙的嘗試進行了反思,并建立了秘密立儲制度,不再公開立皇太子,而是将立儲之人的名字記錄在一份秘密谕旨中,并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待皇帝駕崩後由禦前大臣共同拆啟。

康熙之後清朝為什麼沒有太子?權謀與秘密立儲的交織

中國幾千年來都是使用嫡長子制度,即使是篡位的李世民、朱棣這樣的帝皇,也沒有去想過改變,那為什麼清朝要獨樹一幟,實行秘密立儲制度呢?我們來仔細分析一下:

先來看看先前的這些嫡長子制度的王朝:

從春秋戰國時代的封建諸侯,發展到秦始皇一統天下,國家的邏輯由家天下和家國一體,轉變成了天子和雇傭官員共治的國家政體。雖然皇帝本人貴為天子且作為國家權力的代表,但皇權被包裹在皇家小家庭内部,皇家隻有皇帝和太子兩個人在國家結構中擁有确定的職位,皇權對國家的治理需要借助龐大的文官系統,從皇家内堂傳遞到帝國最遠端,哪怕是在京城,皇權都必須借助層層級級的行政官員實作。皇權是孤立和單薄的。

康熙之後清朝為什麼沒有太子?權謀與秘密立儲的交織

秦始皇連皇後都沒有,人脈的單薄就不是一個可持續的體制安排。秦二世而亡,引發了漢初對皇權的思考,皇權和皇家勢單力薄,缺乏地方勢力支援和策應,很容易陷入政治孤立。秦始皇死後,他的繼承權問題直接落入趙高和李斯手中,并沒有一個可靠的皇權維系體制。

康熙之後清朝為什麼沒有太子?權謀與秘密立儲的交織

西漢朝先是分封和外戚并行,解決了天下初定之後家天下到皇權過渡問題,後來的結果是兩者都直接對皇權發起挑戰。劉邦死後,他的繼承權問題落入呂後集團的操縱,而後的一系列傳承也都離不開外戚、權臣和太監,東漢則是外戚和宦官互相算計陷入死亡螺旋。

康熙之後清朝為什麼沒有太子?權謀與秘密立儲的交織

唐朝初期的興盛似乎是一種君臣共治的格局,但由于文官系統的流動性,使得這種共治注定無法維持長久,而科舉人才産生的随機性,也決定了科舉人才和皇權的結合隻是知識載體和皇權的結合,而不是一個穩定團體和皇權的結合。唐朝更是唐穆宗在内直至唐朝滅亡的9任皇帝中,有7任皇帝是宦官擁立的!

康熙之後清朝為什麼沒有太子?權謀與秘密立儲的交織

宋朝黃袍加身,得位不正,不得不與奸相和神權結合來維持政權穩定。因為不是合法的皇位繼承方式。這種情況下,皇帝需要尋找其他手段來維持政權穩定,防止被政敵或反對者推翻。

康熙之後清朝為什麼沒有太子?權謀與秘密立儲的交織

明朝最初形成了朱标和元勳集團共治的可能性,但朱标一死,朱元璋徹底否定了這個體制。最終轉進了太監填補皇權和行政權的境地,太監雖然對皇權沒有構成威脅,但文官系統和皇權的分立使得皇權被架空,國家政務被文官系統的道統邏輯所束縛,無法有效解決實際問題。曆史上的皇權需要一個特定的執政核心圈,

康熙之後清朝為什麼沒有太子?權謀與秘密立儲的交織

明朝除了雇傭官員以外,皇家還需要一個特定的被動員的群體來填補皇權與國家行政權之間、皇權與民家之間的空缺。這個群體對上迎合皇權作為皇權直接的附庸,對下作為皇家的代表,将皇權直接投射到帝國政治和地理版圖的特定區域,占據關鍵的權力節點,進而確定皇權的直達性和有效性,對抗龐大行政體系對皇權的消解和稀釋。這種群體雖然可能不是主動和自覺的,但王朝和曆史都需要它來填補皇權與國家之間的空缺。

康熙之後清朝為什麼沒有太子?權謀與秘密立儲的交織

現在讓我們回到清朝,為什麼最後他們改為了秘密立儲制度

清朝初始時的八旗就擁有十多萬人,經過長期的動員和整合,成為了可以派遣官員和軍隊到全國各地和各個權力機構的力量。這種體制形成了皇權和行政權對國家的雙重管理機制,對于皇權本身在八旗内部也預留了較大的博弈性。

康熙之後清朝為什麼沒有太子?權謀與秘密立儲的交織

清朝因為出身邊疆民族,是以進行漢化的過程是充滿嘗試的,包括皇位繼承人制度。

在清朝還沒有入關時,皇位繼承人制度就非常特殊。清太祖努爾哈赤過世後,清太宗皇太極通過八王共制的推選制度繼承了汗位。雖然順治帝福臨能夠繼位是由多爾衮和豪格的妥協,但基本上也是采用推選制度繼承皇位。康熙帝是因為得過天花,擁有免疫力,是以由孝莊太後決定并得到順治帝福臨的同意,才繼承了皇位。

康熙之後清朝為什麼沒有太子?權謀與秘密立儲的交織

清朝入關之後,中國的統治結構得到了一次重要的更新,即皇權和八旗共治的天下。相較于之前的封建諸侯和家天下體制,這種天子和雇傭官員共治的國家政體在中國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皇帝對朝堂和帝國的把控細緻入微,文官則是帝國利益架構的一顆螺絲釘,天下隻有一黨,不像明朝黨争激烈。皇位傳承在滿清内部議事制度的基礎上,皇權的正統性迅速得到八旗體制的确認,皇帝本人無需再為皇位本身的可靠性發愁。八旗體制對皇權形成了極好的支撐和保護!

康熙之後清朝為什麼沒有太子?權謀與秘密立儲的交織

盡管看似有制度的規定,但皇位繼承仍然充滿激烈的争奪和各種偶然性。稍有差錯,便可能導緻滿盤皆輸的結果。例如,由于缺乏明确的繼承人制度,加上皇太極猝死,多爾衮和豪格争奪皇位,如果不是他們妥協選擇順治帝福臨繼位,内亂就可能爆發。如果發生這種情況,清朝估計沒有能力進入明朝滅亡之後的中國。

康熙之後清朝為什麼沒有太子?權謀與秘密立儲的交織

當然,這也是因為當時的清朝剛剛建國,各方面包括皇位繼承人制度都沒有确定下來。

在各種嘗試中,清朝也曾經嘗試過嫡長子繼承制度。例如,像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帝康熙帝就是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皇帝,他比較認可嫡長子繼承制度。是以,他很早就按照嫡長子制度立了嫡次子胤礽(嫡長子早夭,胤礽實際上是嫡長子)為皇太子。

康熙立下嫡長子制度,得到了漢人大臣和部分受漢化的滿族大臣的支援。但清朝入關不過三十年,仍然保留了很多關外特色,是以不是所有大臣都支援這個制度。這可以看作是康熙試圖推行漢化政策的一次嘗試。 然而,康熙非常長壽,嫡次子胤礽成為太子并擔任近四十年,他與康熙之間的沖突嚴重,同時也引發了太子黨和其他阿哥反對派之間的激烈鬥争。胤礽兩次被立為太子後又被罷免,最終導緻康熙放棄了嫡長子制度。

康熙之後清朝為什麼沒有太子?權謀與秘密立儲的交織

康熙的嘗試失敗後,清朝開始再次探索立儲制度。 雍正即位後,從康熙的經驗中吸取教訓,采取了新的措施建立了秘密立儲制度。不再公開立皇太子,而是将立太子的秘密谕旨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待皇帝駕崩後由禦前大臣共同拆啟。這種秘密立儲制度的特點是擇優而立,并且使天下人都知道國家有儲君,進而穩定人心。與嫡長子制度相比,秘密立儲制度也更有利于避免兄弟之間為争奪嫡位而自相殘殺。

康熙之後清朝為什麼沒有太子?權謀與秘密立儲的交織

秘密立儲制度的确是清朝的一大特色,它在繼承人制度上做出了非常有意義的嘗試。相比嫡長子制度,秘密立儲制度更注重人才選拔,不再僅僅局限于家族血統,這也是适應社會發展變革的需要。此外,由于秘密立儲制度不公開立太子,可以避免兄弟之間因為嫡位而産生的争鬥,進而保證了皇室家族的穩定和國家的安甯。

當然,這種制度的實行也存在着一些問題,比如可能會造成皇位繼承人的競争和不确定性,同時對于皇子的教育和培養也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投入,否則可能會出現人才不足的情況。此外,秘密立儲制度的實行也需要具備一定的政治智慧和權力平衡能力,才能避免出現權力鬥争和政治動蕩的情況。

康熙之後清朝為什麼沒有太子?權謀與秘密立儲的交織

綜合來看,秘密立儲制度雖然不是完美的,但在當時的曆史背景下,是清朝摸索出來的一種相對較為适應的繼承人制度。這種制度的優點在于能夠避免争奪繼承人而帶來的内部混亂,同時也避免了儲君過早涉入政治,導緻太子黨和反太子黨的鬥争。

秘密立儲制度也在後來的曆史中多次維護了清朝政治穩定。它充分展現了清朝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創新和進取精神,對于後世的政治體制建設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