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瘦西湖之魅 作者:趙富山

作者:鐵道兵文化
瘦西湖之魅 作者:趙富山

瘦西湖之魅

作者:趙富山

摘要:大陸以“西湖”命名的景區有三四十處之多,而“瘦西湖”僅揚州一個。瘦西湖地處揚州城西郊,原名“炮山河”,亦稱“保障河”,是隋唐時期由蜀同諸山之水,彙合安徽大别山東來的洞水流人運河的一段水道。一條曲水如錦帶,時展時收,猶如嫦娥起舞時抛向人間的五色飄帶,形态自然動人。 清乾隆年間詩人汪沆将揚州保障河與杭州西湖作了一番比較,寫了一首詠贊保障河的詩:“垂楊不斷接殘蕪, 雁齒虹橋俨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

瘦西湖之魅 作者:趙富山

  上世紀80-90年代曾到過兩次揚州,覺得這裡是個很美的城市,又是個不通火車的城市。揚州的西湖與杭州的西湖可相媲美,隻是揚州西湖的面積較小。古人為她添一個“瘦”字,苗條清秀之狀揮灑亦盡,如趙飛燕之容姿也。

  你如遊瘦西湖,會發現這個狹長而彎曲的一泓清水正好點綴在極目無邊的緑野平原之上,豈不是恰如其分的“瘦”?如果把杭州西湖比作豐滿妩媚的少婦,那麼揚州瘦西湖可比作清秀婀娜的少女,因為杭州西湖給人一種雍容華貴的韻味,而揚州瘦西湖卻給人幾分纖柔羞怯的情意。

  多少年來,她那獨具的魅力,不僅使揚州人喜往樂遊,也使不少古今文人名士為之傾倒,單單一個“瘦”字,就引出許許多多詩人的佳句。早些年,鄧拓遊湖時,就對其湖山風光贊賞不已,欣然成詩:

  “闆橋歌吹古揚州,

  我作揚州三日遊;

  瘦了西湖情更好,

  人天美景不勝收。”

瘦西湖之魅 作者:趙富山

  揚州市提出“詩畫瘦西湖,人文古揚州,給你甯靜,還你活力”的城市旅遊口号,筆者認為它亟符合揚州旅遊名城建設的目标形象定位,展現了揚州“人文、生态、宜居”城市的特質,能夠讓遊客感受到揚州文化力量的震撼、精緻生活的體驗、回歸自然的享受,來這個古城旅遊,在得到心靈甯靜的同時,會饋贈我們多少生機和活力。

  揚州城市形象以揚州瘦西湖标志性建築五亭橋為主體,輔以楊柳、古城牆、仙鶴、月亮、桃花等構成,展現出揚州優美的人居環境與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桃紅柳綠的煙花三月去浏覽瘦西湖美景,體驗古人“騎鶴下揚州”的浪漫,把玩“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的深遠意境,無疑是人生一大享受。

  大陸以“西湖”命名的景區有三四十處之多,而“瘦西湖”僅揚州一個。瘦西湖地處揚州城西郊,原名“炮山河”,亦稱“保障河”,是隋唐時期由蜀同諸山之水,彙合安徽大别山東來的洞水流入運河的一段水道。一條曲水如錦帶,時展時收,猶如嫦娥起舞時抛向人間的五色飄帶,形态自然動人。

  清乾隆年間詩人汪沆将揚州保障河與杭州西湖作了一番比較,寫了一首詠贊保障河的詩:

  “垂楊不斷接殘蕪,

  雁齒虹橋俨畫圖;

  也是銷金一鍋子,

  故應喚作瘦西湖。”

  從此“瘦西湖”名聞中外。瘦西湖大虹橋是揚州二十四景之一,建于明崇祯年間,橫跨保障湖水。原橋為木質紅欄,故名紅橋,清代乾隆元年改建為石橋,并在橋上建橋亭,改“紅”為“虹”,意思是橋如彩虹,曆史上曾經名噪一時。

  乾隆皇帝遊揚州時也作詩贊賞虹橋的景色。據傳乾隆的遊船到虹橋,見一乞丐手執長竿,長竿端頭置一布袋,口中念念有詞,便問左右,此人在此作甚?紀曉岚忙上前答道:是一乞丐,專在河邊吟詩乞讨為生。乾隆聞聽下旨命乞丐當面吟詩,乞丐不慌不忙地吟道:

  “三月煙花風流在,

  一代天君過紅橋。

  錦帆徐牽碧鏡裡,

  落霞貧賤照天燒。”

  乾隆不得不感歎:“揚州乞丐尚能作詩,果然不愧為文昌之地。”而他自己也被撩動詩興,出詩應和:

  “綠濃春水飲長虹,

  錦纜徐牽碧鏡中;

  真在橫披畫裡過,

  平山迎面送春風。”

  今日大虹橋已成為進入瘦西湖的咽喉,登橋遠望,可見湖水如帶,桃紅柳綠,畫舫弦歌,遠處小金山上的山亭,隐隐約約,似在招引人們步入佳境。

  步入瘦西湖的南大門,像越過一道屏障,使瘦西湖諸景半藏半露,恰似美人“猶抱琵琶半遮面,千呼萬喚始出來”。門廳檐口的“瘦西湖”三字匾,是揚州已故書法家孫龍父的手筆。門廳廊柱上镌有一副檻聯:

  “天地本無私,春花秋月盡我留連,得閑便是主人,且莫間平泉草木;

  湖山倍多麗,傑閣幽亭憑誰點綴,到處别開生面,真不減清閟畫圖。”

  是晚清揚州詩人李逸休撰題,并由其女兒著名書法家李聖和書寫。有了這副祖聯,瘦西湖風光也憑添了幾分姿色。

  步入瘦西湖大門,腳下一道長堤,逶迤北去。從虹橋直至徐園門前,是一卧波長堤。東側是碧波蕩漾的湖水,西側為花圃,路的兩邊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沿途有五景,皆為清初鹽商黃為蒲所築。此景即稱“長堤春柳”。每當和煦春風吹過,那細細的柳絲就被染成嫩黃色,繼而吐出粒粒綠珠。

  春意盎然時,柳葉舒展了,桃花盛開了,湖上微風吹來,那柳絲婀娜起舞,樹影婆婆,似青煙綠秀,漫步其間,怎不令人癡迷!詩人陳其工有雲:“長堤春柳最依依,才過虹橋便人迷。”

  三十年前,電視連續劇《紅樓夢》中“元妃省親”的那場重頭戲就是在這裡拍攝的,元妃登上挂揖蘭舟,透過珠簾繡幕,去縱情領略瘦西湖的風光。

  春日踏訪柳堤,漫步在“問株楊柳間株桃”的長堤上,讓人有心曠神怡的感受。堤畔有座攢尖翹角式的四柱方亭,亭内面西的“長堤春柳”匾是清代進士揚州書法家陳重慶的手筆。聯題:“佳氣溢芳甸(趙孟頫句),宿雲檐野川(元好問句)。”由揚州書畫家王闆哉所書。

  據說,當年隋炀帝開挖運河時,翰林學士虞世基建議在河堤兩岸大量插柳,既可護堤,又可遮蔭。隋炀帝大喜,并親手先栽一株,又賜垂柳姓楊,外地的柳樹到了揚州就稱楊柳,“多情最是揚州柳”,楊柳如今成了揚州的市樹。

  “長堤春柳”似東風二月,以桃紅柳綠間植取勝,而桃花塢則以成片桃林,雲霞散彩的氣派見長,“花落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電視連續劇《紅樓夢》拍攝時。黛玉的扮演者陳曉旭在此處以錦囊收桃花豔骨,埋于一抷淨土之中,當她邊舞邊歌“侬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依知是誰”時,連桃花枝頭的花瓣也籁籁飄落,似乎同情黛玉的不幸。

  史載,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曾在平山堂赴宴,席間以古人“飛紅”為題,行令賦詩。到了某鹽商時,因才思枯竭,無以為對,竟然說出“柳絮飛來片片紅”之句。金農為之解圍,說是古人确有該詩,并為之補全,詩說:

  “廿四橋邊廿四風,

  憑鬧猶憶舊江東。

  夕陽返照桃花塢,

  柳絮飛來片片紅。”

  衆人明知是金農即席杜撰,但不得不佩服金農的才思靈活。

  揚州素以橋鄉聞名,以拱橋見長。著名景點為“四橋煙雨”,為揚州北郊二十四景之一。此景建于康熙年間,曾是大鹽商的私家園林。登上四橋煙雨樓,南面虹橋,北面長春橋,近處的春濃橋和西邊的五亭橋,都曆曆在目。每當風雨蕭蕭時,四橋就忽隐忽視,故稱“四橋煙雨”。

  可貴的是諸橋近在咫尺,橋橋不同,但這四座橋卻把湖水分割的景物互相銜接起來,又以各橋不同的落點和構架将全湖景點劃分為各具特色的若幹區間,使每一風景區都呈現出各自獨特的韻味。難怪乾隆每次下江南都要登臨四橋煙雨樓,憑窗眺望,禦筆題下“趣園”二字。

  園中有園是瘦西湖的特色,前面一道高牆将大片湖水擋住,僅以一圓形的洞門引人入内。清初這裡是徐寶山洞堂,故名徐園。徐寶山曾任辛亥革命時國民革命軍第二軍軍長,統管兩淮及八百裡長江的緝私。他曾追随孫中山,與清軍對陣作戰,其後又提出撤銷揚州軍政府,進而統一江蘇的主張。由于他輕視袁世凱,并趕走袁派來監視他的參謀長,袁世凱下毒手派人将他炸死。

  曾與徐寶山共事的著名書法家吉亮工題寫了“徐園”兩字。剛揮毫時,他心情比較沉重,故“徐”字為行楷,後越寫越激動,以至寫“園”時,已按捺不住内心的激憤寫成了行草。字徑雖逾尺,但兩字配合和諧,筆力遒勁。

  這一小小園林中有一館,一榭,一亭,外有曲水,内有池塘,花木竹石,恰到好處,給人以“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使人頓感江南園林之精巧。未到過瘦西湖的人,就以為這就是瘦西湖的風貌,其實這正是構園者的苦心,

  穿過徐園的後門,越過小虹橋,來到了小金山。清朝時,為了使乾隆皇帝能直接乘船去平山堂,便新開一段蓮花埂新河,小金山就是用開挖出來的河泥人工堆積而成的。春天滿嶺遍植梅花,香氣四溢,故稱“梅嶺春深”。

  據說當初在堆土成山時,屢堆屢塌,三年不成,督工也急得頭暈眼花。一次在睡夢中,看見關羽帶領士兵正在打梅花樁,将木樁幾個一組打在河心,然後堆土成山。他猛然驚醒,立即仿效此法,十天後,果然堆成一座“小金山”。其後乾隆遊覽至此,聞聽此事大悅,左右乘機獻媚說:“皇上南巡,感動天地神靈,連關帝也主動為皇上效力。”乾隆高興即命重賞。

  杭州有個西湖,這裡就叫瘦西湖;鎮江有個金山,這裡就叫小金山。可見近人巧取瘦西湖之“瘦”,小金山之“小”,點明揚州園林之妙在于“借”,而借又借得巧,真是“借來西湖一角,堪誇其瘦;移來金山半點,何借乎小”。

  沿着碗蜒山路,拾級而上,嶺上便是風亭,匾額為清代著名詩人、學者阮元所題。山不在高,貴在層次,水不在深,貴在曲折。此時俯瞰小金山,上有風亭,中有觀音閣,下有各種形式的廳堂,很有層次,四周碧水時寬時窄,時直時曲,使人感到變化無窮而又富有自然之勢。

  古城揚州是曆史文化名城,瘦西湖一直有“翰墨園林”之稱,到處都彰顯示出文學藝術的風範。那臨水而建的琴室,門前古柏兩株,樹齡都在200年以上,樹高過檐數丈,蔥籠疊翠。走進琴室的庭院,東面花瓶門的石額上刻着“靜觀”兩字,是清代大書法家鄧石如的手筆。琴室後是木揮書屋。木揮是桂花的别稱,一處清幽讀書所在,園内種有老桂樹,開花時節濃香醉人,故又名“桂園”,詩情畫意,頓時呈現。

編輯: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