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守護“硬核”榮耀

作者:光明網
守護“硬核”榮耀

國際著名核動力專家、中國核動力科學與工程技術設計的創始者和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趙仁恺,中核集團福建福清核電有限公司操縱員、模拟機教員曹宇華,中國核電安全品質部進階工程師周光林,核燃料及材料研究所副研究員趙勇 受訪者供圖

電視劇《許你萬家燈火》中,當李蘭迪飾演的孟曉薇宣布“華龍一号”全球首堆首次并網成功時,電腦螢幕旁,這一角色的原型——中核集團福建福清核電有限公司操縱員、模拟機教員曹宇華流下了淚水。

“華龍一号”,一個閃耀世界的名字。它是一個裡程碑——打破國外核電技術壟斷與知識産權限制,由此,大陸擁有了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三代核電技術。今年2月2日,中國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号”兩台百萬千瓦機組正式傳遞巴基斯坦。“華龍一号”首個海外工程的傳遞,标志着以核電為代表的中國核動力技術已跻身世界前列。

神秘基地“909”

中國核動力從無到有的信心和底氣,從何而來?

為了這個問題,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走進“909基地”,試圖找尋答案。一處綠樹掩映下的小院古樸靜谧,這是二機部第一研究設計院院部舊址。鵝卵石壘砌而成的灰色牆面透出歲月的痕迹,主樓正中懸挂的匾額,無聲訴說着一段不尋常的曆史:“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時光回轉,那是半個多世紀前的四川大山深處。

當時的人們并不知道,這裡的群山萬壑間隐藏着中國第一代核潛艇的秘密研發地,代号“909”。

1965年,大陸第一代核潛艇正式開始研制。8000軍民從祖國四面八方彙聚到這片深山密林。面對當地百姓的詢問,他們隻說自己屬于“西南水電研究所”。20世紀70年代,這裡研發出了大陸最早的核動力反應堆,由此發出了第一度核電,它成為大陸第一代核潛艇的動力之源。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彭士祿,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核潛艇副總設計師之一趙仁恺,他們都曾深藏在這裡,做隐姓埋名人,用科研力量守護祖國的和平安甯。

仍是在這片密林中,年輕的科研力量接過前輩的接力棒,在自主創新的道路上勇攀高峰。核燃料及材料研究所副研究員趙勇說:“曾經,我們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孩子。如今,我們是挑起大國脊梁的人。”一種叫作信念的力量,在一代代核工業人心中生根發芽。

大國重器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

1965年年初,趙仁恺被任命為核潛艇陸上模式堆的研究設計和調試運作的主要技術負責人之一。在四川大山中奮戰的日子,交通不便,毒蛇蚊蟲肆虐。“幹打壘”的屋子由黃土建成,地面全是泥巴,窗戶很小,到了夏天,房間就變成了蒸籠,每個人身上都有很多“蚊子包”。趙仁恺本就需要靠安眠藥入睡,可這兒的老鼠格外嚣張,他本來短暫的睡眠還被攪擾。他卻很樂觀,“習慣了就好了”。

為了圖紙的準确,趙仁恺和同僚連續加班18個晝夜,驗算校對數萬份圖紙和資料,查出百餘個影響工程品質和進度的問題;為了確定壓力容器與支撐裙焊接時結合部能承受百噸淨重和瞬間沖擊力,趙仁恺始終堅守在“坡口”溫度高達250攝氏度的焊接現場,不斷有勞工因高溫暈倒被送走,趙仁恺卻從未退卻。

後來有從業人員回憶:“第一次臨界,第一次提升功率,第一次核能發電,這些關鍵節點都是趙總值班,他永遠都在工作現場,一天假都不給自己放。”

1974年8月1日,大陸第一艘核潛艇“長征一号”傳遞海軍服役。在現場的核潛艇艦橋上,隻有一個人沒穿軍裝,安靜地注視着這一切,他就是趙仁恺。

1988年,趙仁恺作為核動力總師,率隊到南海參加第一代核潛艇的深海試驗。下潛之前,他給家人留下了遺書和禮物,時刻準備“以身殉國”。趙仁恺之子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動情地回憶:“我母親直到去世,也不知道父親做的是什麼試驗。父親從不講他所經曆的危險,他怕我們擔驚受怕。幾十年前,在909基地裡,前輩所作的貢獻,今天才逐漸被世人所了解,但這些人都已不在了。希望我們把老一輩人的經曆都記錄下來,讓後人了解、傳承。”

大山深處的青年回響

四川山間的星星燈火,點亮了大國重器,那股矢志報國的浩然之氣,在後來人的身上傳承。打造大國重器,從來不易。但總有人願意扛起重任,勇敢前行。

随時緊繃的神經,值班期間監視機組運作狀态;一雙火眼金睛,及時發現機組的任何異常并進行控制……電視劇《許你萬家燈火》生動刻畫了操縱員的工作狀态。在曹宇華眼中,操縱員是核電站安全運作的守護者。

曹宇華與“華龍一号”有着不解之緣。2014年,福清核電1号機組還在熱試階段,一天,身為調試工程師的曹宇華組織完成了汽輪機非核蒸汽沖轉和失電綜合試驗相關工作。處室負責人說:“收到一批華龍一号的設計檔案需要審查,由你負責組織。”本就已重任加身,又臨時增加了新的任務,她卻并沒有退卻。從此以後,曹宇華成了一名“華龍一号”設計檔案審查人。無數個深夜,她埋頭組織調試人員審查“華龍一号”系統手冊和裝置技術規格書等,直到東方既白。

2018年,曹宇華被選拔擔任“華龍一号”首批操縱人員理論教育訓練教員和兼職模拟機教育訓練教員,同時作為首批學習操縱員,要參加操縱員、進階操縱員考試。由于操縱員教育訓練周期長,這期間她和其他運作人員一樣,白天參加教育訓練,晚上加班編制技術檔案、處理日常事務。2019年,她通過了“華龍一号”首批操縱員考試,成為全球首台“華龍一号”核電機組第一位女操縱員。

如今,為培養更多的核電人才,曹宇華有了一個新身份:專職模拟機教育訓練教員。截至目前,福清核電累計培養出100餘名“華龍一号”操縱人員,遍布于運作、生産計劃、安全監督、教育訓練等各個領域。她還組織開發對外“華龍一号模拟機教育訓練介紹”課程,拍攝全英文視訊7小時,助力“華龍一号”“走出去”。成為大國重器上的一顆“小螺絲”,她說,她是幸福的。

中國核電安全品質部進階工程師周光林,曾經是海南核電1.2号機組核電操縱員。他奮戰在鋪滿了上千個儀表盤、電子屏和按鈕的主要室内,監測核電站運作,防微杜漸,未雨綢缪。如今在安全品質部門任職的他,每天會分析抽取國内各個核電站所填寫上報的資料,分析歸納經驗與教訓,整理優秀案例供工程師們學習提高,總結各類安全“缺陷”或偏差,供工程師們規避、完善。逐漸完善體系的過程也是不斷追求卓越、超越自我的過程。他說:“核安全無小事,核電人嚴格遵從規章體系,用嚴謹的态度完成操作流程,完善自己的能力。作為大國重器的締造者、守護者,我們把工匠精神注入每一天的工作中、每一個操作步驟中,不斷精益求精。”

曾經,一代人将青春熱血,留在了大山深處。如今,蜀地山水草木蔥茏處,回響依舊。

趙勇每周有将近一半的時間在大山深處工作。還有很多科研人員紮根在那裡,其中不乏剛剛畢業的碩士、博士。

他還記得,2018年,博士畢業的他剛剛來到這裡時,每周隻有一趟班車,載着科研人員們往返山裡與成都華陽研發基地。

深山裡的生活雖然單調,卻也讓他們更專注于科研,許多大陸核燃料的自主研發,都在這裡取得了新的突破。“走在行業的最前沿,為社會貢獻一些力量,我想這是每一個科研工作者的追求。”趙勇說。

如今,山裡與華陽研發基地間有了每日往返的班車。在市區裡安家的科研人員們,不再承受與家人分居的相思之苦。大山深處也修建了基礎設施齊全的科研人員較高價的電梯大廈,消除了科研人員生活上的顧慮。今年,趙勇的團隊裡,又來了不少90後。在這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環境裡,他們快速成長着。“硬核”底色下也有“煙火溫情”,作為團隊裡的80後“老大哥”,趙勇說:“希望我們都能做到老一輩科研人員的專注、沉穩。站在前輩們的肩膀上,把科研當成自己的興趣,從科研中找到獲得感。”

來源: 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