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人設計的這座大殿無柱無檩無一根鐵釘,獨特稀奇,舉世無雙。

作者:塬上人家XliT

禅修寺的傳說

文/郭雲會

禅修寺(攝影/杜安民)

榆藍高速像一條黑色巨龍,飛騰在南北雄偉險峻的黃土高塬之間。南跨渭河後,沿赤水河谷向藍田玉山奔去,兩邊谷深溝密,谷溝重疊,高架橋下,溪流潺潺,溝随塬轉,路循谷行,蜿蜒盤桓,小橋流水,風光宜人。車行渭南市華州區高塘鎮寺前村時,一座雄觀寺廟屹立在路旁,在晚霞和火燒雲的映托下,光芒四射,金碧輝煌。這就是聞名遐耳的禅修寺。

禅修寺,南依秦嶺,北望渭水,東鍊黃土丘陵,西臨長壽高塬。寺院地形是一個标準的蓮花穴位。長壽塬坡八條溝織成一朵蓮花,東邊是一條長約五華裡的馬尾溝,溝窄又深,兩邊懸崖峭壁,整體為L字形,溝口正好與蓮花蕊心相對。禅修寺正好座落在蓮花心蕊中,馬尾溝就是蓮花莖根。遠處眺望,蓮花飄蕩天空,寺廟光芒萬丈,光彩奪目,景象萬千。

相傳唐代年間,天宮王母娘娘駕雲巡遊,發現長壽塬坡有一朵豔麗雪蓮,好象她的蓮花座壇,甚是高興,就托夢于唐太宗李世民,言說在此風水寶地修座寺院,可國強民富,永盛不衰。而長壽塬是西北黃土高塬之精華,天再久旱無雨,長壽塬卻每晨露水滿地,土壤溫潤,旱澇保收。自唐以來,曆史悠久,人傑地靈,人才輩出,賢強接踵。皇上立即派人踏勘,下旨建築廟宇,招攬天下能工巧匠,朝廷派專人監管。

禅修寺大殿設計獨特稀奇,舉世無雙。整個大殿無柱無檩,僅用一根大梁直通東西兩沿,運用通梁與拐角結合的方法,組成為一步整架,各部構件緊貼通步大梁。主殿形成三間頂一梁,一梁固整房的獨特風格,堪稱中國古代建築奇迹。

大殿結構靈巧,意義博深,栩栩如生,天衣無縫。屋檐的正面都是鬥拱襯托,背部與大梁之間陰陽鉚榫相接,可裝可卸,無一鐵釘。

整座大殿,用圓雕、透雕、浮雕、線雕等技藝美術精細刻成,殿頂都是琉璃蓋頂,建構獨特,彩繪裝飾,光彩奪目,綠瓦紅牆,飛檐高聳,鬥拱密布,雄偉壯觀,古樸清雅,玲珑自然,坐南向北,依塬傍水,全都是取意深刻的民間藝術。

建造工匠自始至終都為大梁犯難,大梁需一根長18米、直徑1.5米的順溜圓木,工匠跑遍周邊數裡都難找到這根木料。就是有,整體千斤,當時也沒運輸工具,道路崎岖不暢,無法運送到施工場地。正當作難之際,一天夜晚,突然惡雲翻滾,狂風大作,電閃雷鳴,天空中轟轟巨響,霎時大雨傾盆。熟睡的村民緊關門窗,鑽進被窩,不敢探頭。等到黎明時,風雨驟停,天空晴朗,人們發現大殿前庭院中東西順放着一根圓木,正好長18米,直徑1.5米,通身端直,光滑順溜。據說是天兵天将從商洛深山中深夜運來的,是一根蒿木大梁。所謂蒿木是由一種名叫蒿草,經過萬年生長成精變成的,山中蒿草遍地皆是,人們常用草徑做臘燭杆,小娃點燈籠可用。從此這根蒿木大梁馳名天下,世上無雙。

大梁有了,怎樣上到屋架,也是件艱難事,整體幾千斤,當時無現代吊梁器械,也難以人工所為。工匠們圍着大梁轉來想去,全無良策。焦急之時,一位鶴發童顔的老頭站在院中,紅臉白須,拄着拐杖,身穿道袍,不停走動。有人問:“老人家,有啥辦法把梁架到房上?”老頭手拈胡須嘿嘿一笑,不緊不慢地說:“我老漢土快埋到脖子上了,能有啥法?”說畢忽然無影無蹤。工匠們想老漢說的話,土埋脖子,是叫我們用堆土造坡上梁。于是,就在房中間堆成土堆,造成慢坡,把大梁滾動着,沿慢坡推上屋架。據說白胡老漢也是天神下凡,特意前來指點迷津。

禅修寺始建于唐代,原名“興國寺”。宋代、元代都進行過整修,明萬曆年(1573年)整修後改名為“禅修寺”,建築面積342.9平方米。曆史上的禅修寺規摸更大,占地600多平方米,佛門朝南,并建有山門,東西兩邊修有鐘樓、鼓樓,三座大殿,廂房十二間。佛事主持不斷,晨鐘暮鼓,誦經聲聲,香火燎繞,熱鬧非凡。現僅存大雄寶殿一座。

1983年禅修寺被列為縣文物保護機關,1992年4月20日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機關。

解放後,禅修寺曾做過學校。第一任教師是蔺家村的蔺茂紅,第二任教師是朱張村的東明太。後來在寺院南蓋了兩座教室,學生才搬到新教室上課。十年動亂年代,造反派紅衛兵打着破除迷信,砸爛封、資、修的旗号,毀壞房屋脊獸雕刻,拆除佛像,使寺廟破爛不堪。文革後,寺院來了兩位年事已高的女主持,2000年從北京來的女大學生釋小彩,三人共同住進寺院,打掃堂庭,幾十年來,苦心經營,每日忙碌佛事,接待香客遊者。後來兩位老主持先後逝世,小彩在寺院内修建了陵墳,漢白玉墓碑,以作紀念。現今釋小彩仍然健在,繼續主持佛亊,競競業業,還著寫佛經,講述經文。

上世紀八十年代,上級文物部門準備拆遷大殿,移遷到縣城内,和同是唐代建築的文廟遷移一處,集中保護。寺前和周邊村子群衆堅決不同意,村民選出張東京、張天恩為代表,帶領代表團上省市相關部門交涉。後來發現文廟寺内已動工修建大殿地基基礎,怕來人強行拆除,就挖斷進村公路,村口豎有橫幅智語,上寫:“誓與禅修寺共存亡!”男女老少圍坐大殿台階上,迫使文物部門不得不放棄遷移計劃,遂決定原貌複修。

1991年,省文化局撥專款重修大殿,重塑佛像金身,群衆也捐資捐款,捐物捐料,給佛教主持劃分耕地,提供日常生活保證。

2016年,文物部門又撥專款重新整修,增設廣場,壘修圍牆,安裝路燈旗杆,修了仿古式标準廁所,修建了土地廟、龍王小廟。大殿門頂高懸着全國佛教主席趙樸初題寫的“大雄寶殿”金字大匾,寺院面貌煥然一新。

榆藍高速從寺旁穿行而過,高速管理部門也瞅準了這塊風水寶地,于是在路旁修建了華州服務區,和禅修寺隔路相對。現代化建築和古典廟觀相對比美,和穿梭奔馳的車輛融為一體,真乃風景如畫,風光無限。

榆藍高速華州服務區(攝影/杜安民)

今春正月二十三日,筆者有幸遊觀了禅修寺廟會。但見遠近香客,成千上萬,渭南塬各條羊腸小道,穿紅挂綠的遊人都湧向寺院,大小車輛隊排數裡長,村中巷道小吃攤位一家連着一家,空手行人都很難通行,院内幾副大鼓,圍的水洩不通,鑼鼓喧天,扭秧歌、跳廣場舞、跑馬高橋耍的正歡。大殿前香火燎繞,擁擁擠擠,穿梭往來,誦經聲聲,暮鼓咚咚,整個寺院,地動山搖,吼聲震天。

我望着眼前宏偉狀觀的場面,不由得放聲贊美:

美哉禅修寺!

壯哉禅修寺!

【作者簡介】

郭雲會,男,1946年12月出生,渭南市華州區人,退休幹部。六十年代入職教育系統,七十年代高塘中學體育老師,八十年代轉鄉鎮黨政機關工作,2006年12月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