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民俗文化之釋迦牟尼佛

作者:懂點百科知識

釋迦,梵語 Sakyamuni 的音譯,佛教創始人。釋迦是古印度部落的名稱,意思是“能“;“牟尼“可譯作“文“,是一種尊稱,含有“仁,儒,寂默,忍“等義,意譯也可合成“能仁“,“能忍“,“能儒“,“能寂“等,意為釋迦族的聖人。紀念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祖誕生、成道、涅槃的“衛塞節”是聯合國的法定假日。

民俗文化之釋迦牟尼佛

俗名喬達摩·悉達多,生于公元前623年,原是釋迦國的太子,二十九歲出家修道,從當時著名的沙門阿羅邏迦羅摩和烏陀迦羅摩子修習禅定。不久就達到他們所教導的一切,但這并不能滿足他的希求,經過六年的苦修,在一次夜晚的修禅中,他順次經曆禅那的四種境界,然後繼續集中精神,做最大的努力,就在那晚證悟了生命的真相,成就正覺。從此以後,他被稱為佛陀。并到處說法,組織僧團,直至公元前543年圓寂。簡稱為"釋迦"。

民俗文化之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生于印度一個貴族家庭,姓喬答摩,名悉達多,父親叫淨飯王,是當時迦毗羅衛國的世襲國王。釋迦牟尼誕生時就會走路,在走到七步的地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唯我獨尊的”我“,并非指佛祖自己,而是教所有的人都要頭頂上天,腳踏實地,尊重自己靈性的開示,掌握自己命運的鎖鑰。

民俗文化之釋迦牟尼佛

正當佛祖講話時,突然天雨花香、九龍吐水,是以在這天有些寺廟的僧侶會用甘草茶做成浴佛水,也稱香湯,仿效這種情景為釋迦像沐浴,是以稱作洗佛節(國語稱浴佛節)。浴佛的儀式一般是在佛殿或露天淨地舉行。浴佛的方式是在廟寺前置一小浴亭,亭内供釋迦小像,旁貯浴佛水,佛水是藥草煮煉而成,有甘草、百香草等,信徒每勻水淋佛,即飲之。

民俗文化之釋迦牟尼佛

有一天他出遊東南西北四大城門的時候,分别見到老人、病人、死人和苦行僧;也在鄉間的樹下看到蟲被鳥食,鳥被鷹啄的弱肉強食相,内心感到相當的震驚與沖擊,由此體會了人間生、老、病死等苦痛,于是出家悟道(出家日期為二月初八,是以,此日稱為佛出家日)。經過多年的修行與苦思,終于領悟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一切皆空〞的哲理,最後修成正果,開始長達四十五年的傳教活動,啟發世人心智。

民俗文化之釋迦牟尼佛

釋迦傳教的對象,包括當時社會各個階層,很多王族和富豪都給予他很大的政治和經濟上的支援,後來信徒日益衆多,就取代了印度原有的宗教,建立了龐大的佛教僧團,度化了無數的出家與在家弟子,使他們找到人生永恒的依歸。他所傳達的佛教思想文化,經世代相傳,早已蔚成東方文化的一大主流,且為世界曆史留下豐富的文化寶藏。

民俗文化之釋迦牟尼佛

釋迦在傳教初期雲遊四方,居無定所,後來為了适應雨季和集會,于是建立了寺院,以後又制定了僧衆共同遵守的戒律,這就是現今寺院的起源。

釋迦在八十高齡時示寂,最後涅槃于拘屍那迦城(今印度聯合邦迦夏城)外河邊一片茂密的娑羅林中。釋迦入滅後,遺體火化,佛舍利(遺骨)分給了各國的使者,被視為聖物,并建塔供奉。

民俗文化之釋迦牟尼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