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商鞅變法的風評為什麼越來越差?

作者:信玄文化

曾經有一部講述商鞅變法的電視劇叫作《大秦帝國之裂變》,劇中商鞅的藝術形象足以超越諸葛亮、嶽飛、王猛等人。但是曆史上的商鞅并非如此,學曆史的時候,商鞅變法作為重中之重展開,商鞅作為法家代表人物、以法治國的先驅,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但事實上商鞅死後,秦國的老百姓一點兒都不覺得憐憫,甚至有些幸災樂禍,《史記》用“秦人不憐”來記載百姓對商鞅被車裂的反應,商鞅做了哪些事情,以至于如此不得人心呢?商鞅變法首先觸犯了老牌貴族的利益。變法的首要條件就是打破既有的規則,把貴族的一部分土地重新配置設定,這讓甘龍、杜摯為代表的貴族對商鞅咬牙切齒。

商鞅變法的風評為什麼越來越差?

為了推行變法,商鞅主張嚴刑峻法,發明了大量酷刑,秦國百姓深受其害,哪怕是吐口痰、丢塊垃圾這種無關痛癢的舉動,受到的刑罰也是掉塊肉。《秦簡》記載,在當時國都鹹陽的大街上,因酷刑斷手斷足之人不計其數,由于行動不便常常阻塞街道,更有無辜之人受連坐牽累,百姓在秦法之下如坐針氈。

更離譜的是商鞅推行馭民五術,即壹民、弱民、疲民、辱民、貧民,将百姓放在統治者的對立面。壹民是統一百姓的思想,變法主張百姓隻從事耕戰以獲得爵位;弱民是将百姓、貴族的大部分财富、産業收歸國有,達到國強民弱的效果;疲民是利用爵位制讓百姓長期從事耕戰,沒有空閑時間去想、去做别的事情;辱民是奴化百姓,讓百姓不敢反抗統治者;貧民是讓老百姓吃不飽又餓不死,每天為了最基本的溫飽而疲于奔命。

商鞅變法的風評為什麼越來越差?

但是另一方面,作為變法的推行者,商鞅其實是變法的最大受益者。秦孝公看到變法大成隐居幕後,商鞅甚至成為當時秦國實際的掌權人。曆代秦國當權宰輔,大多以親民形象示人,如百裡奚視察百姓通常穿着樸素,但商鞅為人刻薄、不能與民同樂。商鞅出行必定前呼後擁,侍者、衛兵浩浩蕩蕩,極盡奢華。

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商鞅始終把國家和百姓對立起來,把百姓看成是國家、君主的“敵人”,由此而延伸出的諸多政策、法令都是圍繞着着如何整治和駕馭、奴役老百姓的。雖然商鞅變法奠定了秦滅六國的基礎,但是在秦法治下的百姓卻深受其害。百姓吃得上飯卻吃不太飽,為了極難獲得的爵位長期從事耕戰,卻始終為了糊口而奔波,久而久之便成為了商鞅變法的奴隸,國家戰争機器上的螺絲釘,失去了精神與靈魂,隻剩下不停勞作的軀體。

商鞅變法的風評為什麼越來越差?

終于在秦孝公死後,商鞅成為衆矢之的,被老貴族誣陷謀反,商鞅不得不起邑兵對抗,死于自己親手建立的秦國新軍之手,屍身被運到鹹陽車裂。商鞅雖然被殺,變法卻未被廢除,并沿用後世兩千多年。漢武帝後來雖然号稱“獨尊儒術”,其實商鞅的治國政策卻一直在施行。古代讀書人以儒家經典作為必讀科目,但貴族、統治者卻以《商君書》、《韓非子》等法家經典長期作為治國政策,是以“外儒而内法”,對百姓則宣稱法家書籍為禁書。正是如此,是以商鞅變法的風評隻能越來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