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火星七國》(22)與AI和解

作者:空明山人
《火星七國》(22)與AI和解

  AI之前,農業社會出現時,也是一次文明的大躍進。出現了定居,有了城市。有了積累,出現了一個多數人養活少數貴族的社會。

《火星七國》(22)與AI和解

  法老們手握權柄,而奴隸為他們創造出埃及金字塔那樣不可思議的墓葬建築。讓後人認為堪比外星人的傑作。

《火星七國》(22)與AI和解

  瓦特改良的蒸汽機引爆了工業革命,一直到AI通過圖靈測試前,發達國家已經發展出了一個多數人養活多數人的社會,也就是占比最大的中産階級既是勞動者又是主要的消費者。

而下一個社會,因為生産力大幅提升,必然出現一個少數勞動者養活多數消費者的社會。

而出現轉折點的事件就是ChatGPT,AI在GPT4.0(或5.0)通過了圖靈測試。生産效率大幅提升相伴随的是大批失業,社會轉型為北歐那樣的福利社會。獲得勞動資格變得越來越難。

《火星七國》(22)與AI和解

  看看AI(GPT)與PhotoShop的嫁接,你可以通過詞語瞬間把圖中的烈日盛夏變成白雪覆寫的嚴冬。如果你是設計師,用語音對一副精緻瑞士金表說:“換個表帶”或“換個表蒙”,甚至更具體的描述,分分鐘,對眨眼之間AI賦能的設計就出來了。

《火星七國》(22)與AI和解

  如此這般,設計師日後還怎麼幹?飯碗極其可危。不止如此,使用CAD、CAE、CAPP…各類工業軟體的工程師們都傻眼了。軟體被AI賦能後,瞬間封神。

一些隻看得懂GDP的上司們瞬間傻眼,那些他們不以為然的工業軟體居然被GPT秒變大神,太不可思議了。雖然追悔莫及,但可以自慰的是,沒有跟上AI,正好免受沖擊。可以繼續享受法老般的待遇,面對AI這部“數字瓦特機”帶來的沖擊。畢竟在多數人養活少數人的社會裡,如果工作崗位沒了,那災難可就大了。萬幸!萬幸!

《火星七國》(22)與AI和解

  AI原來是穿着馬甲的“瓦特機”啊,瓦特機剛剛出來時,也并非那麼光耀照人。燒一百噸煤,熱效率隻有3%。也就是三噸煤得到了充分利用。

科學家們開始研究熱效率,從最簡化的卡諾循環(兩條絕熱線兩條等溫線)入手,搞出完整的熱力學系統。

《火星七國》(22)與AI和解

  直到内燃機被開發出來了,熱效率從3%提升到了30%。燃煤改成了燃油,巨大的飛躍也得到了熱機的小型化。于是,進入了各個工業和消費領域。汽車、飛機… ,特斯拉的交流電又添一把火,電氣時代讓工業又多了一副翅膀。

《火星七國》(22)與AI和解

  GPT有上萬億個參數,比人的腦神經還多,是以才會那麼厲害。這需要太多的GPU、TPU、FPGA、ASIC的矢量運算部件(SIMD單指令流多資料流)。我們電腦上的CPU是單指令流單資料流(SISD),在AI領域已經被邊緣化了。這麼大的資源投入,隻能從雲端賦能那些工業軟體,能小型化嗎?看看圖上的第一台計算機有多大,就自然有答案了。今天一台手機的算力都比它大得多得多。

《火星七國》(22)與AI和解

  那麼,馬斯克(地球上的和火星上的20版)又是怎麼想的呢?面對AI挑戰,馬斯克反思了之前的兩次技術颠覆,希望從中找到答案。

他遇到問題總是回歸到“第一性原理”的思考,就是找到問題的本質。進而看看有沒有增加額外次元的可能性,因為限于問題域裡解決問題通常更加困難。

《火星七國》(22)與AI和解

  第一個例子是照相機的出現,你可以想象一下那個時代的畫家看到相機會有多尴尬。達芬奇那一代人,好不容易用透視法,使“畫得象”這件事有了理論依據。可照相機自己就是一個“攝影幾何”的高手,分毫不差地再現了透視法背後的數學原理。

畫家們學徒多年,也不可能有照相機畫得更像,就算有“超寫實畫派”。其實,像素足夠多時,你是甭想超越的。電鏡甚至可以看到晶格的結構,能不讓人絕望嗎。

《火星七國》(22)與AI和解

  那麼那次危機又是如何過去的呢?還得感謝牛頓早就給人們留下一份遺産,光譜分析。

印象派崛起正是從光效開始的,高更、梵高的畫看過吧?後來在法國形成了氣候,有莫奈、馬奈、畢沙羅、雷諾阿、西斯萊等等。

當然,最賺錢的肖像畫還是有貴族畫的,畢竟畫家能美顔啊。

《火星七國》(22)與AI和解

  對色彩分析、色彩誇張、甚至畢加索那種立體派對形的四維解讀。總之,相機的降維打擊,本應讓畫家非常絕望的,可人們改變了對藝術的态度和遊戲規則,真是神來之筆!

可今天的AI,無論是色彩誇張、四維幻想,還是什麼美顔…,都能讓你絕望。它能利用人的任何主觀經驗和離經叛道的任何實踐。

《火星七國》(22)與AI和解

  另一件是阿爾法狗血洗圍棋江湖,第一次以四比一把李世石擊敗時,人類還算走運,總歸還留下了褲衩。之後,狗狗學會了左右互搏,不再需要學習人類的棋譜。再次與各大頂尖高手過招,擊敗他們就如“砍瓜切菜”,人類再沒能赢它一局。獨孤求敗的狗狗索性去搞蛋白質結構的研究去了。

此後,圍棋界裡,AI就成了坐在副駕位置的教頭,幾天離開它的指導,再回賽場就兇多吉少了。人類居然放下了身段,對AI頂禮膜拜。

《火星七國》(22)與AI和解

  馬斯克早早就認為,對AI的博弈,隻能有一條路,就是融合政策。首先用AI來加強腦機接口的研究。隻有先具備與AI和解的資格,才能在後續的博弈中,劃分領地,分庭抗禮。

在與空明人的腦機接口的合作中,馬斯克收獲頗豐。也就是他已經可以通過腦機接口把人類自己也變成AI。

重建标準和主動與AU和解的融合都來自對前面兩個案例的反思。一個采用異化政策,一個采用和解融合。馬斯克還要加上“轉盾為矛”。

此外,将教育方式也需要颠覆。從知識傳遞,轉向演化啟迪。獲得前人知識的途徑有兩種,一種是傳授整理過的知識。另一種是将形成初始概念的曆史途徑,以有趣的故事形式原汁原味地還原演化的曲折,甚至帶着錯誤。

是的,以好奇心去審那些“科學大案要案”。将原發直覺和發現的藝術當做首要目标,在故事裡學習,在遊戲通關中做題。

如此,在具備秒用AI能力的同時,讓人類在藝術與直覺(量子效應)的高度上,與AI分庭抗禮。

這隻是馬斯克20對參與火星建設的人類(有些在火星,有些在地球)所給予的建議,而火星上目前最多的是AI機器人,那麼馬斯克又會如何指定與它們(或他們)相關的政策呢?而江濤與金康組合又會給火星機器人帶來怎樣的“數字毒品”呢?且聽下集分解。

注:文中圖檔來自網絡,僅為文字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