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果穿越回元朝,能吃到什麼?學者:許多聽着陌生、吃着熟悉的菜

作者:記聞曆史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麻煩手動點選右上方的“關注”。感謝您的支援和鼓勵,希望能帶給您舒适的閱讀體驗。

“食色,性也”。

作為一個人生存的根本,飲食一直被中國人認為是生活中的頭等大事。

但飲食要想進步,就必須得進行交流,不交流,就沒有長進。

宋元時期,由于蒙古人四面出擊,東征西讨,大陸的人口流動非常頻繁。

當時,不少漢人都被蒙古人裹挾去了中南半島、阿拉伯半島甚至歐洲。

他們回來後,自然也就學會了當地飲食的制作方法。

甚至還帶回了當地一些特産植物的種子。

如果穿越回元朝,能吃到什麼?學者:許多聽着陌生、吃着熟悉的菜

此外,宋、元對海外貿易、陸上貿易的态度相對開明。

茶葉、酒、調味料大量出口國外的同時,也進口了許多國外的香料、幹果。

在此推動下,中國來到了一個飲食融合的小高峰。

這極大地提高了大陸飲食的豐富程度、制作水準,堪稱狂飙突進。

可食用植物、動物的傳播

随着蒙古人的征伐,大量中亞人、西亞人甚至歐洲人選擇前往中國定居。

他們來的時候,往往将他們家鄉的植物一并帶來。

這極大地豐富了大陸的飲食。

如果穿越回元朝,能吃到什麼?學者:許多聽着陌生、吃着熟悉的菜

元代比較出名的外來食物無疑是“回回豆”與“回回蔥”。

從“回回”這個名字中不難看出,這兩種作物來自伊斯蘭地區。

“回回豆”其實就是鷹嘴豆。

這種豌豆廣泛分布于印度、歐洲、巴基斯坦,是這些地區最重要的飲食作物之一。

“回回豆”味甘,無毒,主消渴。

是以,這種豆子被引入元朝不久,就迅速爆紅,成為元代宮廷飲食的必備品。

根據元朝著名太醫忽思慧《飲膳正要》的記載,當時“回回豆”主要用于制作各種湯、羹。

比如馬思答吉湯、雞頭粉血粉、雞頭粉馄饨等。

如果穿越回元朝,能吃到什麼?學者:許多聽着陌生、吃着熟悉的菜

這樣看來,它們似乎很少像西方那樣,作為主食食用。

這可能與蒙古人主食吃肉的飲食習慣有關。

鷹嘴豆大家可能不是很熟悉,因為現在國人依然不經常吃。

但“回回蔥”大家肯定非常熟悉。

就算不經常吃,起碼也是經常見到。

因為“回回蔥”其實就是現在的洋蔥。

洋蔥的原産地為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但将洋蔥發揚光大的,卻是埃及人。

如果穿越回元朝,能吃到什麼?學者:許多聽着陌生、吃着熟悉的菜

由于洋蔥能夠除臭、防腐,且腐爛後基本不留痕迹。

是以向往死後複活的埃及人,非常喜歡這種作物。

他們認為洋蔥是實作木乃伊複活的關鍵。

是以,當時埃及人在各種祭祀儀式上,基本都會使用洋蔥。

法老死後,洋蔥還會作為重要的陪葬品被放進墓葬中。

就這樣,随着埃及人的推廣,洋蔥逐漸流行到全世界。

不過直到元朝時,大陸才開始大規模引進洋蔥。

如果穿越回元朝,能吃到什麼?學者:許多聽着陌生、吃着熟悉的菜

當時元朝人隻知道這種蔥來自中亞,而不知道洋蔥的原産地其實是美索不達米亞。

是以,他們便将這種蔥稱為“回回蔥”。

當然,除了這些從西北傳入的外來物種外,還有一些從西亞、南亞傳入的作物。

比如,我們現在經常吃的菠菜、胡蘿蔔。

菠菜又名菠棱菜。

這種蔬菜産生的時間較晚,可能是在2000年前才被正式培育出來。

大陸有關菠菜最早的記載應該是《唐會要》裡的“尼波羅國獻波棱菜”。

這裡提到的尼波羅國也就是現在的尼泊爾。

如果穿越回元朝,能吃到什麼?學者:許多聽着陌生、吃着熟悉的菜

唐宋時期,菠菜更多是被尼泊爾人、波斯人當成一種貢品,上貢給中國。

是以,它的量很少,是以并沒有在中國推廣開。

其反而是在波斯“大放異彩”,遍地都是。

蒙古人征服波斯後,覺得這種蔬菜既好吃,又能“熱解酒毒”,便将這種蔬菜又重新引進回了中國,并稱之為波斯菜。

菠菜的适應性很強,是以一經推廣便迅速普及,成為元朝人生活中最重要的蔬菜之一。

胡蘿蔔的經曆其實也差不多。

如果穿越回元朝,能吃到什麼?學者:許多聽着陌生、吃着熟悉的菜

早在唐宋時期,胡蘿蔔就已經被引入中原,但沒能推廣開來。

直到元代才快速普及,以至于明朝人早已忘記了胡蘿蔔的真正引入時間。

比如晚明的李時珍就說,胡蘿蔔“元代始自胡地來”。

元朝時,大規模的對外交流,不僅給大陸帶回了許多新奇的蔬菜、作物,也讓元朝人學會了許多新的烹饪方式。

這些烹饪技巧與大陸傳統食物的制作方法相結合,産生出了不少味道絕好的美食。

對外交流下的新奇美食

由于蒙古人一直緻力于向西進攻,是以元代的異域美食大多來自中亞、西亞的伊斯蘭地區。

如果穿越回元朝,能吃到什麼?學者:許多聽着陌生、吃着熟悉的菜

這些地區的傳統美食不含豬肉,基本都隻使用羊肉進行制作。

“卷煎餅”與“糕糜”這兩種東西,就是用羊肉制作的典型中亞美食

所謂卷煎餅,其實就是将胡桃、松子、榛子、杏子等的仁碾碎,混合在一起。

然後和切碎的羊肉混合起來,調制成餡料。

再用煎餅卷起來,炸至焦黃。

如果穿越回元朝,能吃到什麼?學者:許多聽着陌生、吃着熟悉的菜

而“糕糜”的制作方法則更加簡單。

廚師直接将羊頭煮爛,然後将前面提到的“回回豆”倒入剛煮出的羊頭湯裡。

泡軟後加糯米粉,等到羊頭湯、回回豆、糯米粉三者充分融合,呈半粥半固體狀的時候,糕糜就算制作完成了。

除了“卷煎餅”、“糕糜”這些相對比較素的菜外,還傳入了不少中亞“硬菜”和“硬小吃”。

比如,“腦瓦刺”、“海螺厮”、“河西肺”等。

“腦瓦刺”其實也是卷餅,隻不過裡面卷的不是果仁、碎羊肉。

而是兩個“羊胸子”、二十個“雞子”。

如果穿越回元朝,能吃到什麼?學者:許多聽着陌生、吃着熟悉的菜

大體而言,從伊斯蘭傳過來的小吃與美食,隻要和肉沾邊,大多是用羊肉。

很少有用牛肉、馬肉、雞肉的。

甚至從印度傳過來的“畏兀兒茶飯”也是用羊肉制作。

是以就多元程度而言,還是傳入的飲料要更有趣一些。

元朝時傳入中國的異域飲料

要論傳入中國的飲料中最好喝的,很難有個定論。

但要論最“獵奇”的,那必然是“樹奶仔”無疑。

這種飲料由斡羅思人(現在的俄羅斯人)傳入,主要原料為白桦樹。

如果穿越回元朝,能吃到什麼?學者:許多聽着陌生、吃着熟悉的菜

根據記載,每年的正月、二月間,斡羅思人會尋找比人稍高的桦樹。

然後,他們會将細銅管插入到桦樹樹皮下,收集桦樹的汁液,并儲存在瓦桶裡。

據說,這種飲料“辛稠可愛”,可以成為酒的替代品。

但這種飲料的流傳度其實并不高。

一方面是因為味道很怪,大多數人都不能接受。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采集汁液後,桦樹一般都會枯萎,無法長大,成本太高。

是以除了元朝統治階級與斡羅思人外,一般沒人願意喝這種東西。

如果穿越回元朝,能吃到什麼?學者:許多聽着陌生、吃着熟悉的菜

而元朝時最流行的“國民飲料”則是“舍裡别”。

“舍裡别”是波斯語的音譯,翻譯過來其實應該叫“解渴水”。

在某種意義上,“舍裡别”可以認為是水果汁。

正所謂,“凡果木之汁,皆可為之”。

但它是水果汁的深加工産品。

古人并不知道水果汁煮沸後會流失大部分營養。

是以在制作“舍裡别”時,他們一般會在濃稠的水果汁裡加入糖、水,像煎藥一樣煎成湯。

然後過濾掉殘渣。

如果穿越回元朝,能吃到什麼?學者:許多聽着陌生、吃着熟悉的菜

就像“解渴水”這個名字一樣,“舍裡别”最開始是阿拉伯人穿越沙漠時用于解渴的飲料。

在很長的時間裡,其飲用範圍僅局限于阿拉伯半島。

蒙古西征阿拉伯時,由于不适應炎熱的沙漠環境,非常容易口渴。

而阿拉伯地區的基督徒飽受阿拉伯人壓迫,不希望蒙古人因口渴而戰敗。

于是,他們開始主動為蒙古人制作“舍裡别”,幫助他們攻伐阿拉伯人。

蒙古人非常喜歡喝這種飲料。

是以在攻克巴格達、殺死末代哈裡發,将要回到中國時,他們也把“舍裡别”的制作方法帶回到了中國。

如果穿越回元朝,能吃到什麼?學者:許多聽着陌生、吃着熟悉的菜

由于“舍裡别”的制作方式非常簡單,原料選取又比較随意,很快就産生了許多中國變種。

比如。用木瓜汁做成的木瓜煎、桔子汁做成的金桔煎、石榴做成的石榴煎。

甚至演化出了使用丁香、官桂等藥材的中藥煎。

這些各式各樣的“舍裡别”在元朝盛行一時。

不過由于中醫認為大部分“舍裡别”都不利于身體健康,是以元朝滅亡後沒多久,“舍裡别”幾乎就絕迹了。

如果穿越回元朝,能吃到什麼?學者:許多聽着陌生、吃着熟悉的菜

以如今的視角看,考慮到水果汁煮沸後的确剩不下多少營養,中醫的這種看法并非沒有道理。

湧入中國的異域香料

香料是富貴人家飲食中不可或缺的調味品。

是以中國很早就開始進口外國香料。

不過,由于宋元以前的王朝大多推行重農政策,忽視海上貿易。

是以進口香料的種類與數量都非常有限。

元朝統治者以遊牧民族的身份征服天下,對農業的情感不深,對發展商業也不抵觸。

如果穿越回元朝,能吃到什麼?學者:許多聽着陌生、吃着熟悉的菜

是以,中國的海外貿易在元代迎來了一個小高峰。

大量香料從海外運抵中國。

當時海外香料受歡迎到什麼程度?

《大德南海志》中列出的70多種流行進口商品中,有超過一半都是香料。

甚至連見過大世面的馬可波羅,也在《馬可波羅行紀》中驚訝杭州每天消費胡椒的數量之多。

進口的“胡椒”、“茴香”漸漸普及後,元朝人在前朝基礎上,發展出很多使用進口香料的新飲食。

如果穿越回元朝,能吃到什麼?學者:許多聽着陌生、吃着熟悉的菜

比如,使用胡椒的胡椒湯、胡椒酒,使用阿魏的黃雞粥方、狐肉湯等營養價值很高的食物、湯飲。

總結

在古代,文明進步的邏輯很簡單。

誰能更多地與外界進行交流、碰撞,誰就能更快地發展。

而元代中國飲食的“狂飙突進”,隻不過是這種交流、碰撞與發展的具體展現罷了。

随着中西文化碰撞加深,我們也應該用平和的心态,去應對挑戰。

起碼在飲食上,海納百川,汲取别人的長處,融合進我們自己的飲食文化中。

參考文獻

《宋史》

《元史》

《本草綱目》

《飲膳正要》

《唐會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