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縱觀權臣鳌拜的一生,應該還他一個公正的評價

作者:吐魚刺的貓

了解清朝曆史的人一定知道鳌拜這個人,作為康熙早期權傾朝野的重臣,真的如影視小說裡說的一樣是個兇神惡煞、殘暴不仁、不忠不義的莽夫嗎?事實曆史上真實的鳌拜可能沒有大家想的那麼壞。

縱觀權臣鳌拜的一生,應該還他一個公正的評價

鳌拜(約1610年—1669年),瓜爾佳氏,滿洲鑲黃旗人。鳌拜是清朝三代元勳,出身将門,精通騎射,早年跟随皇太極征戰四方,戰功赫赫。他的主要戰功為以下三次戰役。

一是皮島之戰。皮島位于北韓南部一個小島嶼,明朝扶持毛文龍在當地建立了基地,目的是牽制後金,攻打皮島時鳌拜立下了軍令狀:“我等若不得此島,必不來見王。誓必克島而回。”之後曆經血戰拿下該島,此戰鳌拜居首功,被皇太極賜封“巴圖魯”(滿清勇土稱号)。

二是松錦大戰。鳌拜率領鑲黃旗配合濟爾哈朗圍攻錦州,明朝将領洪承疇率13萬大軍來援,濟爾哈朗大軍險被夾擊,此時鳌拜率軍奮勇殺出重圍并打敗了對手,之後又配合皇太極采取的圍點打援戰術,逐個消滅來援的明軍,消耗錦州,此戰中鳌拜沖鋒陷陣,殺得五進五出,最後取得勝利。因功晉一等梅勒章京。

三是西充之戰。清朝入主北京後,鳌拜受命追擊退守西安的李自成農民軍,曆經十三戰,大敗農民軍,李自成死後大順政權徹底瓦解。之後鳌拜繼續攻打張獻忠的大西軍,深入四川,肅清殘部,滅掉了張獻忠集團。此戰鳌拜居功至偉。

縱觀權臣鳌拜的一生,應該還他一個公正的評價

鳌拜跟随皇太極南征北戰,可謂是對皇太極忠心耿耿。在皇太極死後,鳌拜極力支援皇太極的長子豪格繼承皇位,堅持“非先帝之子不立”的信條,與當時實力最強的多爾衮對立,在雙方相持不下,最後雙方讓步,确立皇太極小兒子福臨(順治)繼位,并任命多爾衮為輔政大臣。

縱觀權臣鳌拜的一生,應該還他一個公正的評價

在多爾衮執政期間,不斷地打壓與自己對立的鳌拜等人,與鳌拜同屬的黃旗将臣們也相應被打壓,不少原黃旗的人轉而投靠了多爾衮,而鳌拜自始自終堅持原則,保持與多爾衮的對立,甚至多次險被多爾衮借口處死,即使最終被多爾衮撤職返鄉後,也不改志氣。

縱觀權臣鳌拜的一生,應該還他一個公正的評價

直到多爾衮死後,親政後的順治皇帝開始清算多爾衮,抄家、掘墳、鞭屍,同時起用一直對抗多爾衮的鳌拜等一衆大臣,鳌拜、索尼等人曾經盟誓“一心為主,生死與共”,鳌拜更是成為了順治皇帝的心腹大臣。

然而順治卻是個短命的皇帝,24歲就死了,臨死前為自己幼小的兒子玄烨(康熙)標明輔政大臣,為了吸取多爾衮把持朝政、一手遮天的教訓,他沒有選用皇室親王,而是選擇了四名外姓大臣輔政,他們是索尼、蘇克薩哈、鳌拜、遏必隆。四位輔政大臣曾經在順治靈前盟誓,表示同心同德輔佐小皇帝玄烨。

縱觀權臣鳌拜的一生,應該還他一個公正的評價

論資質,鳌拜在四大輔政大臣中的排名并不先前,隻排第三,但為什麼後來鳌拜卻可以權傾天下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其一,四大輔臣之首的索尼智勇雙全,但年事已高,且身體不好,時常把手中政務下放給其它輔政大臣處理,他不喜歡蘇克薩哈,是以基本上都讓鳌拜處理。時間一長,鳌拜的勢力就越來越大。

其二,四大輔臣排第二的是蘇克薩哈,但是很多大臣都不喜歡他,原因是蘇克薩哈原屬正白旗,而正白旗原是多爾衮的管轄,也就是說蘇克薩哈其實是多爾衮的手下,大家讨厭蘇克薩哈倒也不是這個原因,關鍵是多爾衮死後,順治打算清算他時,蘇克薩哈是第一個跳出來舉報多爾衮的人,這種行為被視為賣主求榮、毫無節操,是以大家都不喜歡他,尤其是索尼。是以,蘇克薩哈雖有輔政大臣之名,其實沒有實權。

其三,遏必隆從來都是以鳌拜馬首是瞻,完全就是鳌拜的小馬仔,是以就不闡述他了。

基于以上三點原因,大家明白為什麼鳌拜能夠做到勢力最大了吧?完全是順勢而為,而非刻意為之。

縱觀權臣鳌拜的一生,應該還他一個公正的評價

可以這麼說吧,康熙八歲繼位,黃毛小兒,乳臭未幹,朝中大小事務,全是鳌拜一肩挑。但是,鳌拜執政期間可不是我們想象中的A錢腐敗、殘殺忠良,相反,據很多曆史文獻的記載,鳌拜還做不少好事,比如如下一些:

一、大力懲治各地貪官,釋出各項政令,對于受賄銀量達到一定數量的官員一律懲治;

二、大力恢複和推廣各地商品貿易流通,讓已經枯竭的大清财庫慢慢充盈起來;

三、為了恢複生産,提高百姓積極性,又推出了各項政策,隻要你開荒種植,那麼該土地就歸屬你,是以大量土地被開墾利用起來。

像類似有利于國家發展、百姓休養生息的舉措還有不少,這些都是鳌拜執政期間由他親自簽署或主持的政績。

縱觀權臣鳌拜的一生,應該還他一個公正的評價

既然鳌拜既有戰功又有政績,那麼為什麼後來康熙又把他懲辦了呢?細考各種史料,其實是找不到鳌拜的異圖異迹的,康熙除掉鳌拜其實就是政治問題了,事情還要從“圈地事件”開始說起。

順治初年的時候,八旗軍在北京城外四處圈地,當時執政的多爾衮利用權力,将原屬黃旗的肥沃土地劃到自己手下蘇克薩哈管轄的正白旗手中,而把原屬兩白旗的貧瘠的土地換給了鳌拜管轄的鑲黃旗,由此埋下了兩旗仇視的種子。多爾衮死後,鳌拜掌權,出于報複,鳌拜推出“換地遷民”政策,将黃白兩旗的土地資源對換,導緻大量旗民和百姓棄地不耕,嚴重影響了農業生産,最後事情越鬧越大。由于鳌拜和遏必隆都屬黃旗,自然站到一起,而索尼本就讨厭蘇克薩哈,最後就成了三位輔政大臣聯手打擊正白旗的蘇克薩哈,黃旗很多大臣紛紛翻出舊帳,彈劾、舉報蘇克薩哈,最後導緻蘇克薩哈獲罪入獄,鳌拜為了鏟除蘇克薩哈,更是未經剛剛親政的康熙同意,就擅自處死了蘇克薩哈。這件事讓康熙下定決心必須除掉鳌拜。

縱觀權臣鳌拜的一生,應該還他一個公正的評價

索尼死後,蘇克薩哈已除,遏必隆對鳌拜言聽計從,此時的鳌拜真的達到了權力的頂峰,康熙感覺到巨大的威脅,其實鳌拜對大清一直是忠心耿耿的,隻是康熙先入為主地把鳌拜當成了王莽、曹操一類觊觎帝位的權臣,此時就一門心思要除掉鳌拜。

後來康熙大費周章,使計活捉了鳌拜,原本康熙當場宣布鳌拜罪行後,就招呼左右将鳌拜推出去斬首,但是鳌拜掙脫侍衛,扒開衣服,露出一身的傷痕,對康熙說老臣戎馬一生,為大清赴湯蹈火,對皇帝忠心不二,為何落得如此下場?康熙見此也覺不忍和慚愧,最後改斬首為囚禁,鳌拜最終被囚死于獄中。

縱觀權臣鳌拜的一生,應該還他一個公正的評價

此後,康熙為了表明自己的英明,抹黑了鳌拜,淡化了他的功績,以至于後世的很多影視文學作品都為了擡高康熙而貶低鳌拜,給公衆造成了誤導。我們根據曆史的記錄來總結鳌拜的一生,不能說他完全沒有私心,晚年時确有因權力鬥争而排除異己的事件,但是縱觀他的一生,鳌拜自始至終對大清沒有二心,他戎馬一生、戰功赫赫,受封“滿清第一勇土”稱号,在清朝入主中原後,他被打壓時堅定不移,從容緻仕,被先帝托孤重用後又一肩擔起重任,全力恢複民生,幫助貧弱的新政權慢慢站起來,前後輔佐三朝皇帝建立功業,這些事實不能被抹掉,真相也不可能能被掩蓋。

後來康熙晚年,也就是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帝念其舊勞,追賜一等阿思哈尼哈番。雍正時期,賜予祭葬,複一等公,加封号“超武”,世襲罔替。乾隆四十五年,乾隆親自為鳌拜平反,追覆鳌拜功罪,命停襲公爵,仍襲一等男。功過是非自有評說,後世最終還給這位三朝元老一個公正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