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原陽博浪沙:秦始皇差點在這兒被幹掉

河南省新鄉市原陽縣東郊,柏油馬路從兩旁的商鋪和加工廠之間穿過,延伸到阡陌縱橫的農田。

順着農田之間的道路,拐過幾個彎,來到一處荒地。荒地上長着不少雜樹,地面布滿落葉,周圍是雜亂叢生的荊棘和野草。

原陽博浪沙:秦始皇差點在這兒被幹掉

樹木掩映之中,一處磚砌台階上面伫立着一座陳舊古樸的亭子,一通石碑橫卧在混凝土底座上,石碑上陰刻着六個大字:古博浪沙遺址。

不遠處是一排碑林,起頭的石碑上刻着:張良椎秦處。

原陽博浪沙:秦始皇差點在這兒被幹掉

博浪椎秦。 二千年前的某一天,就在這裡,秦始皇差點兒被幹掉。

秦滅六國,六國王室貴族後代心中充滿國仇家恨,無時無刻不在想着要複仇雪恨。

南韓貴族公子張良便是其中之一。為刺殺秦始皇他做了很長時間的準備,無奈身單力薄,一直難以付諸行動。

後來他遊曆山東,遇到一名壯漢,彪悍異常,力大無窮。

原陽博浪沙:秦始皇差點在這兒被幹掉

張良和他交往一段時間後,就對他說出了自己的刺秦計劃,想請他幫忙,并曉之以大義,許之以重金。

壯漢對暴秦同樣憎惡已久,又見張良如此器重自己,心潮澎湃,連連拒絕張良的重金相許,欣然答應有機會與他共赴大義。

秦始皇時常外出巡遊。一次,張良打聽到秦始皇準備東巡,覺得機會來了,就和壯漢商量如何行事。

秦始皇過去屢遭刺殺,行動格外小心。每次出行,必然羽林成群,護衛嚴密,平常人根本無法接近他。

二人思來想去,最後決定打造一隻大鐵椎,躲在路邊襲擊秦始皇乘坐的車輛。

地點就標明在博浪沙。

原陽博浪沙:秦始皇差點在這兒被幹掉

秦時,黃河改道前從博浪沙北邊流過,而博浪沙南面還有一條大河叫官渡河。

這個地方在兩條河之間,河水泛濫留下大量泥沙,水沖風運,天長日久形成大小不一的沙丘,如同波浪起伏,是以取名博浪沙。

沙丘地裡長滿又高又稠密的荊棘草叢,野獸出沒,人迹罕至。

秦始皇為了出遊友善,從鹹陽往全國各地修築了很多馳道。往東的馳道途經博浪沙,秦始皇必定會從那裡經過。

二人計劃躲在馳道旁邊的荊棘叢裡,等秦始皇的車駕從身邊經過時,瞅準時機,棰殺秦始皇,然後在荊棘草叢的掩護下渡河逃跑。

秦始皇出行的日期臨近了,大鐵棰也打造好了。

張良提起鐵棰上的鍊子拉了拉,絲毫不動。

壯漢将鍊子繞在手上,掄起大鐵棰,左右旋轉上下翻飛,如同玩具。最後“砰”地一下砸在地上,砸出來一個大坑。

張良驚呼喊好。

原陽博浪沙:秦始皇差點在這兒被幹掉

大鐵棰重達120斤,這是秦制,相當于現在五、六十斤。普通人不能移動分毫,

壯漢使起來得心應手。棰到之處,磕着碰着,筋斷骨折,非死即傷。

張良心中非常高興。

他算準日期,和壯漢提前埋伏在博浪沙馳道旁的荊棘叢裡。

秦始皇的巡遊隊伍非常龐大,前面是騎兵開道,跟着是馬拉的戰車,中間是數十輛帶蓬子的乘輿,後面是大隊的随從和護衛,前後綿延數裡。

張良和勇士趴伏在荊棘叢裡,尋找辨認秦始皇乘坐的車輛。

古時候“天子六駕”,秦始皇應該乘坐六匹馬拉的乘輿。

原陽博浪沙:秦始皇差點在這兒被幹掉

張良拔開荊棘叢,瞪大眼睛,仔細尋找。

隻見所有的乘輿都由四匹馬拉着,一時分不清哪一輛是秦始皇乘坐。

其中一輛裝飾豪華,他便指揮壯漢攻擊。

壯漢掄起大椎,大椎騰空數仗,如泰山壓頂一般飛向那輛豪華乘輿。

鐵椎砸在乘輿上,馬匹受驚揚蹄嘶鳴,乘輿當即散架卧地,車毀人亡。

巡行隊伍大亂,立即停止不前。有人高喊“有刺客!”

護衛和随從們立即圍攏上來,嚴密保護所有乘輿。一群士兵手持長戟短劍,在被襲擊的乘輿兩邊荊棘叢裡搜查。

張良和壯漢見襲擊成功,不敢停留,早已轉身逃走。

過了幾天,張良暗中打探,得知秦始皇并沒有被擊殺。

原來秦始皇早有算計,為躲避沿途剌殺,故意裝飾了一輛顯眼的車輛,自己則乘坐在靠後的其他普通車輛裡面。

張良深為自己謀慮不周而懊悔,決心再找刺殺機會。後來,他在下邳遇見圯上老人,受到教誨,意識到刺殺秦始皇并不能解決天下問題。圯上老人傳授給他《太公兵法》,他随後投奔劉邦,幫助劉邦攻破鹹陽最終滅了暴秦,又擊敗項羽,建立了大漢王朝,成為“漢初三傑”之一。

原陽博浪沙:秦始皇差點在這兒被幹掉

那個壯漢為躲避秦兵搜查,在民間隐藏起來,後來不知所終,曆史上也沒有留下名字。

在抗秦過程中,張良多次對人講述自己早年博浪沙刺秦的故事,表明與秦不共戴天鬥争到底的決心和勇氣,來鼓舞士氣。後來,“博浪飛椎”演變為一個成語,比喻采取手段,報仇雪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