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之後,張譯再演刑警。
正在熱播的刑偵懸疑劇《他是誰》依托“白銀連環殺人案”“南大碎屍案”等重大案件展開故事,不斷抛出緊張刺激的懸疑“鈎子”,讓觀衆追劇欲罷不能。

PART.
01
《他是誰》從1988年講起,在雨夜追捕連環割喉殺人兇手過程中,張譯飾演的年輕刑警衛國平目睹戰友被兇手一刀封喉。
8年後,甯江市發生了駭人聽聞的碎屍案,此時衛國平已成長為成熟的刑警隊長,他偵查嗅覺敏銳,總能在錯綜複雜的線索中理出頭緒,也總能在對話中一眼看穿對方的内心。
衛國平最大的性格特點是執着,執着于警察的緝兇使命。劇集開篇,張譯對衛國平偵破命案“不破不休”的韌勁刻畫非常令人動容,無論是衛國平整個人沉入污濁下水道尋找屍塊,還是帶隊在垃圾山中晝夜翻找案件線索,畫面都真實到不适合觀衆吃飯時追劇。
劇中的服化道和年代氛圍也拍出了質感,真實再現了沒有高科技手段的年代,刑警破案完全靠實打實的個人能力和意志。
在與警界專家吳教授的辦案思路交鋒中,實戰經驗豐富的衛國平屢屢勝出,讓案件偵破一次次重制曙光。
PART.
02
《他是誰》演到這裡,衛國平這個主角似乎又是那種無所不能的神探高手。
然而,衛國平無比執着的另一面,是他的自我迷失。
對戰友之死的自責以及割喉兇手一直逍遙法外,成為衛國平一道解不開的心結,他長期失眠神經衰弱,每每提起割喉案,都會胸口作痛。
當割喉情節出現在“碎屍案”中,陷入執念的衛國平不顧同僚質疑,認定抓捕到的嫌疑人就是當年“割喉案”的元兇,但指紋鑒定結果讓衛國平低下了頭,案件偵破前功盡棄。
這是刑偵劇中不多見的主角“翻車”,《他是誰》給衛國平埋了一條心理暗線,通過8集的鋪墊後拉爆,打破了衛國平“強人設”的高光。
劇中,在刑偵業務課上,吳教授闡釋的“惡意”一語點醒夢中人:有罪推定就是辦案人員心中的惡意,警察的勇敢不光在于奮不顧身,還在于他敢不敢直面自己的内心,敢不敢打破自己的思維定式,敢不敢推翻自己、否定自己。
《他是誰》中這一幕對應了1996年《刑事訴訟法》首次大修,生動诠釋了确立無罪推定原則的深刻法理。
在緝兇中一路走向偏執的衛國平終于看到了自己的心魔,看到了自己的私心,看到了自己的“惡意”,也了解了身為警察應該追求怎樣的公平正義。
幡然醒悟、愧疚悔恨、無地自容……張譯在表演中把衛國平的所有情緒彙聚成一滴無聲滑落的淚水。
《他是誰》中的這一場戲,堪比《狂飙》中那場經典的高啟強天台黑化,主角人物完成新生,緝兇故事走向轉折。
PART.
03
相比以破案為主線的刑偵情節劇,《他是誰》偏重人物刻畫,劇情不惜犧牲主角光環、減慢故事節奏,也要讓人物完成“見自己”的内心成長,這在國産懸疑類型作品中難得一見。
《狂飙》大熱之後,正面角色塑造如何才能出彩成為輿論争論不休的話題,《他是誰》《狂飙》同為張譯飾演刑警,放在一起比較會有所啟發。
如果說《他是誰》中的衛國平是一個有缺點、有軟肋的人,那麼《狂飙》中的安欣就是完美戰士。
安欣的完美是自始至終的,人物性格是定型的,角色沒有成長空間,從出場到落幕都在一條等高線上。作品執着于塑造一個沒有私心的安欣,進而放棄了對人物内心的挖掘,觀衆在劇中看不到安欣在選擇中的内心沖突和掙紮,這也是安欣相比高啟強在人物塑造上最大的不同。
角色的魅力來自于真實立體,過度追求正面人物完美無缺,會讓人物扁平化,變成一種符号化的存在。
人性幽微,善惡并存,即使一個追求無私的人,也會有私心。
一如《他是誰》中的衛國平一樣,甚至還會生出不自知的“惡意”,直面人心的呈現會讓角色魅力大增,衛國平的“不完美”反而讓人物獨具光彩。
與其塑造一個沒有私心的完美戰士,不如塑造一個戰勝私心的人,才會讓觀衆覺得更真實可信有共鳴。
本期記者:邱偉
本期編輯:金力維
本期監制:賈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