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出個“7”就喊強,騎牆高通打臉本土手機晶片廠商 | 一周産業評論

作者:王樹一

當大螢幕上出現“7iang強”的時候,幾乎全場都笑了。但大家似乎忘了,這場活動釋出的是一款面向中端市場的手機晶片,出個“7”就喊強,那面向高端市場的8系列更新時,該怎麼歡呼?是不是隻能喊“啟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至強骁龍8”,才配得上手機晶片大帝的登極大典?

出個“7”就喊強,騎牆高通打臉本土手機晶片廠商 | 一周産業評論

圖源:來自網絡

當然,高通還是給出了可以面對“7”喊強的理由:第二代骁龍7+全面繼承了旗艦特性,與骁龍8+同宗同源,是晶片行業的變革之作 ,也是整個終端行業解題之作。

能否幫終端行業解題或者是不是可以變革晶片行業,均需要時間的檢驗,但這幾年高通的确是秦始皇摸電門——赢麻了。高通赢的基礎,恰好也來自于“qiang牆”。

為限制中國半導體産業發展,美國立起了一道越來越高、越來越厚的科技牆,多數美國半導體類科技公司,實際上也是這道牆的受害者,隻是他們有苦難言。高通不是這樣,作為美國限制中國半導體産業發展最大的受益者,高通對這道牆内心恐怕是且喜且憂。

喜的是借助這堵牆,憑空多出一個年出貨量上億部的大客戶。根據芯思想研究院(ChipInsights)的資料,自2020年至2022年,高通在中國大陸的營收從140億美元上升到281億美元,翻了一番,進而超越英特爾,成為所有美系半導體企業在中國大陸營收最多的公司。2022年英特爾在中國大陸收入171億美元,排名第二,同比下滑25%,高通則是增長25%。兩者的差距還在拉大。

憂的是現在營收比重過于依賴中國大陸,一旦政策繼續收緊,可能會影響到它的營收。2022年高通營收中來自中國大陸的比例達63.62%,在半導體公司中,比第二名德州儀器(TI)的49%高出近15個百分點,比第三名Marvell(42%)則高出21.62%。是以高通既不希望這堵牆倒掉,也不希望這堵牆建過頭,騎牆應該是高通的唯一選擇。

2020年台積電斷供華為,當時小米和O/V紛紛壓下重注,希望能多搶一些華為空出來的市場,但華為空出來的市場他們似乎也并沒有如願搶到,如今這幾家還在為始于2021年的瘋狂采購而煩惱,目前去庫存壓力太大了!

天風證券郭明錤在2023年2月表示,小米庫存裡的零部件,還可以組裝2000萬至3000萬部手機。但在這裡,高通還是赢家,無論小米和O/V有沒有搶到市場,高通的手機晶片至少先賣出去了,庫存壓力在客戶身上。何況高通還每年至少更新一代産品,現在推出了新一代極具成本效益的“7iang系列”,沒準兒就能拉動一波需求,幫助小米這樣的客戶去庫存呢。

是以這次釋出會上,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到場為高通站台,他表示,第二代骁龍7+由Redmi與高通聯合定義,從最初的規格建議、精準定位、産品定義,到最終功能全面落地,期間雙方團隊進行了多輪深度讨論,他本人也都全程參與。

針對小米方面提出的中端平台旗艦化的建議,高通非常重視,經過雙方的共同努力,最終實作了從器件工藝、晶片架構、功能規格等等各個方面對于骁龍7系的“重鑄”,再加上後期雙方做了大量的聯合調教,成就了第二代骁龍7+的這樣一款高性能處理器。

出個“7”就喊強,騎牆高通打臉本土手機晶片廠商 | 一周産業評論

圖源:來自網絡

看起來真是有情有義的好客戶。不過同樣在這一周,與高通的志得意滿相比,高通曾經的兄弟公司瓴盛則步履維艱。據公衆号“白話IC”3月16日釋出的文章《手機晶片大廠出大事了》,瓴盛員工這個月隻領到了半薪,後面幾個月工資能否發得出來,還是個疑問。

實際上,在此之前,坊間就有傳言,說瓴盛被小米坑了一把,原來說好要購買2000萬套的4G手機晶片,結果最終隻拉走了約500萬套。不管是因為小米庫存高企,還是因為小米原來預期的下遊需求有變化,總之因為小米的變卦,瓴盛有1000多萬套晶片變成了自己的庫存。

如果瓴盛資金雄厚,可能這也不是很大的問題,但據說瓴盛财務狀況并不好,這2000萬套制造及封測費用是通過銀行貸款才得以付出的,本來瓴盛的設想是賣完晶片之後還貸款,但約四分之三的産品沒有賣出去,那麼資金問題就進一步放大了。結合這一周的降薪傳聞,這些傳說似乎可以對得上。

當然,即便傳聞為真,小米似乎也沒有義務為本土晶片廠商當白老鼠,在一個競争激烈的市場中,能夠得到一線晶片廠商的支援對于一代手機市場表現至關重要,在連華為都要求高通買晶片的時候,我們又怎麼能苛求小米不給本土廠商以足夠的支援呢?

何況,本土手機晶片廠商這些年不争氣也是真的。實力弱一些的本來也不具備在中高端市場競争的能力,如果在客戶那邊又得不到正向回報,那也隻能越來越弱;

實力強一些的又忙于内鬥,或者迷戀于工程師隊伍年輕化,希望用新的方法學,可以讓三五年的“新學徒”替代10+年的“老師傅”,但這種動作未免早了兩年,畢竟GPT-4還沒有出來,靠工具取代老師傅的程序沒有那麼順利。

在海思徹底失去流片管道的兩三年中,其餘本土手機晶片公司似乎沒有什麼長進,本土晶片不再是本土手機廠商的賣點——有時候還要變成拖累隻能減少宣傳。是以就不能怪高通嚣張,人家确實有資本,單純從性能角度,現在的本土手機晶片廠商,沒有哪一家敢對高通的“7iang強”提出質疑,畢竟你的旗艦晶片還比不過人家的中端産品。

當然,高通晶片是很強,但畢竟也不是封建社會了,真給骁龍8搞個登極大典恐怕也不符合現在一般人的認知習慣——即便骁龍8具備了俾睨天下的實力。

我給高通的建議是不妨更接地氣一些,既然7系列“7iang”的創意很好,8系列可以來個“8iang”,“8iang”字寓意豐富,色香俱佳,如果再把釋出會的位址放在西安,那就更有古意了。

出個“7”就喊強,騎牆高通打臉本土手機晶片廠商 | 一周産業評論

正是: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麒麟無蹤影,骁龍7iang 8iang歡。

一周好消息

  • 中汽協:2月新能源汽車銷量達52.5萬輛,同比增長55.9%;
  • 中國充電聯盟:今年2月增加3.1萬台公共充電樁,私人充電樁增量同比上升125.3%;
  • 研究機構:2023年2月中國電視市場品牌整機出貨量達241萬台,同比增長26.8%;
  • CINNO:手機面闆價格或将在2023年第二季度末止跌回穩;
  • 分析師:晶片交期已連續9個月縮短。

短評:

我是從樂觀角度來解讀晶片交期縮短的,交期縮短意味着循環加快,縮短到一定程度将翻轉,而交期由短變長時,去庫存就達到了階段性成果,供需将重新實作平衡。

一周壞消息

  • 3月15日,Meta宣布再裁員10000人,并關閉5000個在招職位。
  • 南華早報稱2023年前兩個月中國半導體産量下降17%。
  • 南韓2月ICT出口額同比減32%連降8月,其中半導體出口同比減少41.5%。
  • TrendForce:2022年Q4前十大晶圓代工産值環比減少4.7%,今年Q1持續下滑。
  • IDC:2022年Q4全球可穿戴裝置出貨量約1.4億台,同比下降18.9%。

短評:

科技行業的裁員潮仍在繼續,不知何時是個頭。其它的數字最近也仍然不夠好。

重大産業動态

  • 3月14日,OpenAI宣布推出新一代多模态大模型的更新版本,即GPT-4;兩天之後,美國時間3月16日,微軟宣布将GPT-4技術植入到Office全系列産品中;
  • 美國财政部、美聯儲、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就矽谷銀行倒閉發表聯合聲明,将對陷入破産狀态的矽谷銀行進行兜底,確定其儲戶可以取回自己的資産;
  • 任正非講話透露華為已經替換了13000多顆國外器件,更換了超過4000塊闆卡的設計;
  • 張仲謀公開支援美國限制中國半導體産業發展;
  • 日本解除對韓出口半導體材料限制措施,韓撤回向WTO申訴。

短評:

生成式人工智能取代元宇宙,成為2023年迄今為止最熱的科技話題。與元宇宙相比,生成式人工智能成為生産力工具的途徑似乎已經非常明朗,微軟把GPT-4接入Office系列是一個極為積極的嘗試。

中國企業這邊,百度公司也在這一周釋出了大語言模型“文心一言”,雖然外界對“文心一言”的評價褒貶不一,但我認為這種嘗試值得鼓勵,隻有持續挑戰GPT的權威,才能真正促進這個行業的發展,而不隻是把Open AI的東西拿來用。

一周走訪總結

如果算上德州儀器,那這一周我走訪的企業有五家,見了11撥人。有位師兄告訴我,走訪就要尬聊,很多機會就是在尬聊中出現的,因為大家都在找新話題的時候,思維就容易發生碰撞,機會就出來了。是以每次走訪我都盡可能留足時間,但由于尬聊技能還不夠熟練,是以到現在也沒有找到什麼機會。

季豐電子和華為上研所是這一周印象較深的兩個走訪。去季豐電子之前隻是對其失效分析和測試(Loadboard)闆及針卡(Probe card)設計業務有所了解,去之後才了解這幾年季豐電子發展很快,已經将業務拓展至基礎硬體開發、可靠性認證、失效分析、材料/化學分析、測試開發及量産方案整包、儀器裝置和極速封裝等幾大業務,簡單的一句話總結就是,晶片設計公司隻要開發好産品,在制造和封裝之外的研發輔助業務,都可以外包給季豐電子來提高研發效率和成本控制,行業裡面能提供如此全面解決方案的企業似乎僅見。

到華為上研所的時候,已經是下班時間,從地鐵出來,繞道去南門的時候,迎面不時走來一些工程師氣質濃郁的年輕人。到了小南門,朋友讓我等一下,我也就趁機多觀察了一會兒,這裡進進出出的年輕人,大多目光純淨、朝氣蓬勃,外界盛傳的“996”似乎并沒有抹殺他們的銳氣,而在目前這個時間點,特别是原來海思的人員,願意留下來兩點一線地去參與未知的挑戰,去走很多人都認為不可能走通的一條路,單是這個勇氣,就值得我欽佩。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