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未來,實體店能不能反超“電商與直播”?

作者:吳銳榮
未來,實體店能不能反超“電商與直播”?

自阿裡巴巴平台建立後,電商經濟便勢如破竹般發展起來。直到今天,電商的發展仍然處于上升階段,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值得思考的問題是,電商這種烈火烹油,一派繁榮的現象還能持續多久呢?

事實上,國家一直以來都非常支援實體經濟的發展。因而網上有“電商時代将要過去,實體店将要開始反超”的讨論,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下半場,未來十年,實體企業能不能反超網際網路企業?實體店能不能反超電商與直播?電商與實體店之争,到底誰會勝出?

未來,實體店能不能反超“電商與直播”?

經濟脫虛向實的時代來臨

虛拟經濟的概念是由馬克思提出的虛拟資本衍生而來。虛拟經濟是相對實體經濟而言的,是經濟虛拟化的必然産物,具有較強的不穩定性,這是由虛拟經濟自身的特性所決定的。虛拟經濟自身具有虛拟性,使得各種虛拟資本在市場買賣過程中,價格的決定并非象實體經濟價格決定過程一樣遵循價值規律。而是更多地取決于虛拟資本持有者和參與交易者對未來虛拟資本所代表的權益的主觀預期,而這種主觀預期又取決于宏觀經濟環境、行業前景、政治及周邊環境等諸多非經濟因素,增加了虛拟經濟的不穩定性。

未來,實體店能不能反超“電商與直播”?

虛拟經濟有較強的不穩定性

實體經濟的閱聽人對象是社會大衆,提供的所有産品、服務等内容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虛拟經濟則是以金融為主體,提供服務的對象是實體經濟,是以實體經濟未來可能産生的收益,作為虛拟經濟的收入來源和目标。是以,如果實體經濟不好,虛拟經濟一定會産生問題。

阿裡、京東、騰訊等網際網路大廠能夠在近20年快速崛起,成為千億市值的公司,靠的是什麼?有人可能會說是靠創始團隊的努力,是因為他們抓住了風口,背後有資本支援等等。其實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是過去的二十年,也就是中國經濟的上半場,我們都在學習美國的模式,而美國模式就是以虛拟經濟為主,比如金融、網際網路等等。

虛拟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随着出現了很多弊端。例如,電商、直播雖然是一種創新模式,但對實體店沖擊巨大,導緻了大量的實體店倒閉。另外,由于虛拟經濟投資回報率更高,幹實體生意的企業家,不再開廠做實體生意,而是更願意把錢投放到金融、網際網路等虛拟産業裡,因而對實體經濟的發展也形成了不小的負面影響。

雖然從短期來看虛拟經濟投資回報率高,但虛拟經濟再怎麼發達,如果沒有實體企業、實體經濟的支撐,一切都是空中樓閣。

是以,最近兩年政府高層就釋放了一個信号:脫虛向實。

未來,實體店能不能反超“電商與直播”?

從這個角度來看在中國經濟的下半場,也就是在未來10年,中國經濟更會偏向于發展實體經濟,會更注重實業興邦。

未來,實體店能不能反超“電商與直播”?

電商的流量紅利期已近尾聲

在中國經濟的下半場以實業興邦并非一句口号,細心的朋友會發現、最近兩年政府開始嚴管網際網路大廠的不正當收入,其中阿裡被罰182.28億的,滴滴被罰80.26億。

随着脫虛向實的推動,不僅網際網路大廠會被嚴監管,網紅、主播也接連被罰。帝師被罰千萬,頭部主播薇娅被罰13.41億,主播辛巴被告,判賠7971萬元。

而相反,實體企業則正在蒸蒸日上。例如,高瓴資本的張磊,以前投資的都是騰訊、京東等網際網路企業,最近幾年則更關注實體企業。2017年斥資413億并購鞋王百麗;2019年出資416.62億成為格力最大的股東;2020年高瓴資本投資的藍月亮,小鵬、藍月亮等相繼上市。對于實體企業來說,這無疑是個利好信号。

其次,在脫虛向實的推動下,未來實體店也将反超電商,成為下一個10年的趨勢。何以見得呢?

在以前電商賣家可以靠流量優勢搶占下線實體店的生意,直播帶貨也能靠新的營銷模式碾壓實體店。可現在平台電商的流量已經見底了,而直播帶貨也開始越來越正規,這就給實體店創造了突圍和發展的空間。

另外,随着脫虛向實的到來,就業的崗位越來越多,人們的收入在不斷提升,那麼消費力就會不斷增加,這也能從正面帶動實體店的發展。因為以前人們到直播間、到電商平台購物,并不是因為喜歡線上上消費,關鍵是消費力不足,才會選擇購買便宜貨。但随着人們收入的提升,未來更願意為線下的産品品質、線下的體驗、服務、社交去買單。

未來,實體店能不能反超“電商與直播”?

線下場景體驗将成為實體店的優勢

未來,實體店能不能反超“電商與直播”?

電商和直播購物頻頻踩坑,消費投訴率越來越高

2022年10月31日晚8點,第一波尾款開啟傳遞,意味着今年的雙11大促正式打響。開賣的第一個小時,天貓平台上就有超過100個品牌成交額上億元,首小時成交額就超過了去年11月1日全天。有意思的是,往年這個時候上熱搜的話題是“定金”、“尾款”之類,而今年上熱搜的話題卻是“退款”。

按平台規則,如果你交了定金之後不想要了,不能直接退款,而是必須等10月31日晚上付完尾款之後,才能申請退款,是以很多人是付完尾款馬上申請退款。也有消費者吐槽說,剛付完尾款還沒來得及點退款,商品已經秒發貨,最快一單是付完尾款後16分鐘已經到貨了,這簡直是“火箭速度”。

按照往年經驗,雙11期間也是消費者投訴的高峰期。據相關機構統計,去年雙11當月,日均投訴量為1.4萬單,比上一月環比上漲76%;其中美妝服飾類商品的投訴量更是暴漲,環比上漲40倍。消費者投訴最多的問題就是退款(47.22%),其次是網絡欺詐(8.59%)、商品品質(6.94%)、發貨問題(6.57%)、虛假促銷(4.67%)。

電商購物頻頻踩坑,消費投訴率越來越高,各地消費者保護協會也提醒大家要理性消費、注意避坑。電商銷售模式的自由度高、入局門檻低,同時監管機制滞後,注定了電商的亂象短時間不可能從根本上有所改變。

消費群體是電商的根基,而信譽是電商和直播購物連結廣大消費群體的黏合劑,目前,電商賴以生存的根基已經開始松動。

未來,實體店能不能反超“電商與直播”?

信譽是電商和直播購物連結廣大消費群體的黏合劑

未來,實體店能不能反超“電商與直播”?

電商平台大資料殺熟

從電商經濟發展的現狀來看,電商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諸多問題都已經暴露無遺,其中最顯著的就是大資料殺熟。

先看個案例:複旦有位教授做了個實驗,他花5萬元打了800多次網約車,證明了一個相關性,手機越貴,被收取的打車費越高。蘋果手機容易被更貴的車型接單,享受的優惠也越少,而且時間延誤的比例最高。

簡單點說,大資料殺熟就是網際網路商家搜集消費者的個人資訊,分析他的消費偏好和收入水準,看人下菜。針對于很多熟客來說,不僅不會獲得平台所給出的相應優惠,反而還有可能會被平台坑。這讓很多消費者都感到不能了解,難道老客戶不應該獲得更多的優惠嗎?但在大資料的加持下,電商平台的算法似乎更傾向于拉攏新顧客。

根據内行人的分析,電商平台的殺熟算法,主要和以下幾方面的因素有關:

首先就是電商營運的經濟成本較之過去有所增加,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平台隻能把有限的資金都拿去吸引新顧客,進而忽略了老顧客。其次就是電商營運的利潤空間正在不斷被壓縮,如果不能給出更高的價格,那麼商家就将很難保證自己的收益。除此之外,給出一個相對較高的價錢,也能更好的獲得消費者的信賴。最後就是平台的監管力度不夠,直接導緻了各大平台都湧現大量不良商家。這些商家不僅出售假冒僞劣産品,而且還經常以次充好。

這種現象一旦變成常态,就會極大拉低電商平台的信譽,畢竟無論是實體店還是線上店鋪,如果商家不能給予消費者足夠的誠信,那麼消費者又憑什麼去相信商家呢?長此以往,隻會不斷消耗平台的公信力,冷了老使用者的心。

未來,實體店能不能反超“電商與直播”?

電商平台的殺熟算法,看人下菜

未來,實體店能不能反超“電商與直播”?

新中産階層崛起帶動消費更新

國家統計局9月份公布的《中國城市居民家庭财産調查總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大陸城市居民家庭财産戶均總值已達22.83萬元。統計表明,有48.5%的被調查戶家庭财産在15萬元一30萬元之間。這意味着大陸的“中産階級”(或中等收入階層)已經形成。到 2030 年,中産階層将到 9 億人,将以不可阻擋的趨勢成為主流人群,中國的消費結構将發生巨大變化。

未來,實體店能不能反超“電商與直播”?

大陸的“中産階級”(或中等收入階層)已經形成

伴随着清華大學編寫的《2018中國高淨值人群财富白皮書》釋出,新一代中國高淨值人群的畫像也呈現在大衆面前:

1、隻選合适的,不選最貴的

新中産消費觀的最大特征是理性化傾向明顯。他們并不是不在意價格,而是更在意品質以及相應的成本效益。新中産更傾向于内在消費,即舒适、符合自己的個性,讓自己有愉悅感,從炫耀心理轉換到品位心理。

2、是高科技産品的嘗鮮者

新中産階層是高科技産品的嘗鮮者。在調查中,有87%的新中産受訪者認為,“智能化讓我的生活更便利,更高效”,有69%的新中産更願意為智能化裝置投入更多金錢。80%的人關注商家給出的“精準推薦”。

3、擁抱無現金社會

87%的受訪者付款第一選擇是移動支付;83%的人每天使用移動支付,使用場合包含了生活中的各個場景。

4、願意為情懷和精神買單

有67%的受訪者表示,在電影、演出等項目上的花費在增多,59%的受訪者在展現個性和風格的服裝上的開銷多。新中産在購物時,不僅要考慮物質屬性,更會從這個産品所象征的價值和自身品位是否相符去選擇。

5、從“價格敏感”到“品質敏感”

在購物時,新中産更注重購物的體驗和服務,追求更高的格調的産品和體驗,并願意為此花更多的錢。但任何一個細節都可能讓他們愛上一個品牌也可能讓他們喪失對一個品牌的好感度。

6、為健康買單,為學習買單

根據《2017年中國新中産品質生活報告》顯示,新中産階層對待健康和運動的态度有别于傳統中産階層,借助更多智能裝置,中産階層更加了解自己的身體,對健康更重視。曾經看到一個金融才俊在公衆号裡這樣寫:“活得長才能賺的多,賺得多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也許這代表了新中産階層對待健康的态度。健身房裡的跑步機上永遠有不停歇的男男男女,夜晚的馬路上也常能看到裝備完整的夜跑者。新中産階層願意用這種方式揮灑汗水,鍛煉意志,保持健康。

此外,與傳統中産階層相比,新中産階層更善于學習,并接受新鮮事物,願意為學習買單。因為新中産階層普遍接受過高等教育,從事白領或類似工作。他們習慣學習,從工作中學習,從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擴大自己的視野及交際圈,各大高校開設的“MBA”不就是為了新中産階層的學習欲望和目的而專門設立的嗎!學習對于新中産階層來說,不再是成績的好壞,而是一種完善自我的過程。

7、不迷戀 logo 但崇尚品牌态度

在調查中,新中産階層比以前更願意嘗試不熟悉的新品牌、産品。他們不需要借助大牌Logo标榜自我身份,68%的人做出購買選擇是因為品牌能展現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價值觀。

8、注重産品品質與生活品質

傳統的中産階層買東西看廣告、看價格、看品質,信奉“成本效益”三個字。而新中産階層則更看重産品的風格和獨特性,廣告和價格并不是考量的主要名額。他們在追求産品品質的同時,也在不斷提高自身的生活品質。

有人說,新中産階層“懶”,其實新中産階層願意為這種“懶”買單,因為這是高品質生活的表現形式,他們熱衷新科技,好奇新産品,追求高端品牌,不過并不是為了高調奢華,而是這些産品帶來的生活品質的改變和更新。

9、通過參與擷取機會

新中産階層是生長在網際網路背景下的一代人,相比電視、報紙和雜志這類傳統媒體而言。新中産階層更願意在網際網路上表現自己。微網誌、微信和頭條等平台的出現,讓新中産階層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參與感和話語權。

新中産階層還有一大特點就是具備強烈的參與感。例如支付寶中的螞蟻森林讓新中産階層中的一大部分人明白了環保的真谛。通過不斷使用線上支付,虛拟能量會成讓小樹苗逐漸長成大樹。而支付平台會根據這些虛拟樹木的數量去種植相應的植被。通過這種獨特的參與模式,遠在廣州的小白領也能在西北幹旱之地種下防禦風沙的梭梭樹。簡單來說,把握住新中産階層強烈的參與感及環保意識,讓螞蟻森林成功了。參與能帶來快樂,帶來新的話題與機會,新中産階層就是不斷透過參與擷取體驗生活的機會。

10、消費更理性,更重體驗

中産階層的消費觀理性化傾向明顯。在消費時考慮的因素裡,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産品品質”、“耗費的時間”、“成本效益”、“個性化”,及“品牌知名度”。對于高品質的商品和服務,他們願意付出更高的代價。這種消費觀可以概括為新審美和新消費。

新消費有兩個特點,第一是不再注重價格優勢,他們對商品的品質、服務有更高的要求,同時願意為品質和服務買單。第二是他們在精神層面的消費支出越來越大,比如在旅遊、學習、社交上,甚至在寵物領養方面的支出越來越大。

中産階層的消費帶有明顯的體驗性色彩。據《新中産報告》調查資料,在新中産階層消費顯著增加的前十個選項裡,僅有服飾一項是實物類商品,其餘9項都是體驗類服務。

伴随着“中産階層”成長的是“體驗經濟”的發展。

未來,實體店能不能反超“電商與直播”?

迪卡侬的戶外用品體驗場景

新崛起的中産階級将進一步拉動中國的消費更新,他們開始為情感、品質、感覺而付費,相比之下,理性、實用等觀念都開始退居二線。大家已經開始意識到,網絡購物雖好,但是有一個缺陷,無法讓人真切的看到或觸摸到,是以買到與網絡宣傳不符的商品時有發生,商品品質更是參差不齊。

線下實體店則沒有這些顧慮,消費者可以接觸到真正的産品和服務,了解産品的詳細狀況或親身體驗服務,通過實際觸摸和感覺可以辨識産品的真僞和服務的優劣。

低收入人群在電商或者直播帶貨平台購買物,看中主要是産品的價格,購買的是産品的功能。然而,新中産階層選購産品或服務,注重的不會再是功能和價格,他們願意為産品背後的體驗、技術、服務、包裝以及文化價值花更高的溢價。

新中産階層這種新的需求靠電商平台和直播帶貨平台是滿足不了的,隻有實體店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

由此可見未來5-10年實體店将趕超直播帶貨與電商,成為新的發展趨勢。在電商和直播帶貨日漸式微,新中産階層逐漸崛起的市場大背景下,蘊藏着實體店回歸和複蘇的商機。

實體店回歸和複蘇的商機究竟在哪呢?歡迎關注下篇文章《實體企業背後的商機》。

未來,實體店能不能反超“電商與直播”?

萃思将對“連鎖經營”商業模式的發展和系統化營運模型進行系統的歸納和整理,力求形成完整的實體店連鎖營運的系列參考和學習素材。

吳銳榮新著《樂高與浮萍》——全面講述實體店如何從1到N,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連鎖店經營的制勝之道,是實體店操盤手進階手冊,《樂高與浮萍》即将集結成書,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