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體驗攻略 | Persona VS. Profile,誰才是研究使用者的最佳工具?

作者:體驗家XMPlus
體驗攻略 | Persona VS. Profile,誰才是研究使用者的最佳工具?

在與客戶交流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時常有客戶将User Persona(使用者畫像)與User Profile(使用者檔案)搞混,分不清兩者的差別,亦或是将它們當做同一種事物看待。

然而事實上,Persona與Profile雖同為了解和定義使用者的有效工具,卻在制作方法和使用場景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是以萬萬不可混為一談。本期文章,就讓我們深入地扒一扒,Persona與Profile到底是什麼、怎麼做,以及它們之間的差別在哪,又有哪些内在聯系?

User Profile

User Profile,被譯為使用者檔案或使用者簡要,它是基于真實資訊的、關于使用者非單一特征的、詳盡的特征集。而且,它所包含的資訊廣泛而散亂、次元諸多,一般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幾類:

1. 人口統計特征——如年齡、性别、籍貫、居住地、财産收入、婚姻、子女狀況等;

2. 技能——如英語、計算機水準,或是否擁有畫畫、寫作等特長;

3. 教育——如學曆、所學專業、所修課程等;

4. 職業——如目前職業、工作年限、過往就職經曆等。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人的資訊是随着人的發展和變化而不斷變化的,比如居住地從深圳變為廣州、婚姻狀況從未婚變為已婚、興趣愛好從爬山變為潛水,喜歡的手機品牌從小米變為華為等等,是以購建User Profile也是個動态的、不斷變化的過程,需要企業有計劃地進行更新和疊代。

一般來說,建構User Profile,需要經曆以下4個步驟:

1. 收集原始資料:包括使用者的靜态資訊資料(如年齡、性别等)和動态資訊資料(如APP通路時長、購買頻率等);

2. 提煉事實标簽:通過對資料的清洗和整理後,将使用者的明顯特征和既定事實提煉出來作為初步的标簽;

3. 建構算法模型 & 預測标簽:根據已經得到的事實标簽,建立算法模型,再經過算法模型運算後得出的使用者标簽,即預測标簽;

4. 輸出政策标簽:一般從使用者的興趣點、關注點、潛在需求和流失風險等幾個方面歸納标簽,以此對使用者進行精準營銷。

通過User Profile,企業可以搭建使用者标簽系統,實作使用者細分,以及開展個性化推薦等精細化營運工作。然而,基于大量使用者真實資料的User Profile,依舊是抽象和泛化的,而更生動、具體的User Persona恰好彌補了這一缺憾。

User Persona

User Persona,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使用者畫像,也有人将其稱之為人物角色。它是一個虛構的、最趨近于真實目标閱聽人的典型使用者,重點關注目标人群的行為、目标和動機。另外,雖然Persona是虛構的,卻是建立在真實使用者資料的基礎上,并對一些細節進行了補充和完善,是以也更加具體和形象。

根據UX專家Aurora Harley,一份Persona往往需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基本資訊:如使用者姓名、年齡、性别、崗位,以及一張照片;

2. 個人簡介:簡單地介紹一下使用者的基本情況,如工作、興趣、任務目标等;

3. 使用者對服務或産品功能的使用和體驗情況;

4. 使用者想要達成的目标以及在執行過程中遇到的痛點;

5. 為了達成目标,客戶需要具備的關鍵能力,如學習或溝通能力等。

體驗攻略 | Persona VS. Profile,誰才是研究使用者的最佳工具?

體驗家使用者畫像模闆

從本質上說,Persona是一種描述使用者需求的工具,可以幫助我們站在使用者角度思考問題。比如,在産品設計和原型開發階段,産品經理可以通過Persona了解使用者需求,想象使用者的使用場景;或是當産品設計出現分歧時,借助Persona,跳出離散的需求,重新聚焦到目标使用者等等。從另一個方面來說,Persona,是客戶旅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刻畫客戶旅程的關鍵所在。

需要補充的是,一種産品或服務往往會需要根據使用者的劃分建立多個Persona,比如阿裡巴巴提出的,需要重點關注的8大消費人群;還有國内的商業銀行,會按照金融資産的多寡,将客戶分為普通、金卡、白金、黑金、鑽石及私人銀行客戶等級别;亦或是遵循RMF模型,通過分析使用者的最近一次消費距今時間、消費頻率和消費金額這三個次元,劃分出的8類使用者(詳見下圖),以及其他的一些使用者劃分方法,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

體驗攻略 | Persona VS. Profile,誰才是研究使用者的最佳工具?

RMF模型(圖檔來源于網絡)

而建立Persona的整個過程可以被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 了解目标使用者群體,找到他們差別于其他群體的顯著特征。一般來說,需要找到3~5個主要特征;

2. 根據人群細分,确定需要建立的Persona的數量;

3. 基于主要的特征屬性,草拟出使用者畫像,并納入一些基本的方面來充實畫像,比如人口學屬性、行為、動機和痛點;

4. 選擇合适的工具或方式将使用者畫像可視化,完善使用者畫像;

5. 将已完成的使用者畫像在團隊或企業内部共享,讓大家擁有相同的使用者視角。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從基本構成、制作方法與流程,還是實際的應用場景上來看,Profile與Persona都有着較大差異,為了讓大家更清晰地看到它們之間的差別,我們制作了一張表格:

體驗攻略 | Persona VS. Profile,誰才是研究使用者的最佳工具?

圖檔來源于體驗家XMPlus

當然,盡管存在諸多差異,但我們仍能發現Profile與Persona之間的一些共性和聯系,比如它們都是了解和定義使用者的工具,都可用于使用者模組化等等。而且,Profile與Persona并不是彼此割裂、非此即彼的,而是需要互相配合、協調推進的最佳拍檔:是Persona賦予了Profile生命,它使冰冷、抽象的Profile變得更加鮮活、具體;而Persona也需要有Profile作為依據,才會更精準和科學。

是以,無論是Profile還是Persona都是非常好用的工具。将這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有助于我們更深入地了解使用者,使産品和服務更貼合使用者需求,并且極大地提升使用者的滿意度與忠誠度,進而幫助我們獲得更大的利潤、更良性的發展。

「體驗家XMPlus」——全旅程客戶體驗管理SaaS系統,支援體驗、行為、輿情等多源資料的收集、分析與展示,為建立Profile和Persona提供堅實的資料支撐,還提供靈活高效的客戶旅程和Persona功能子產品,幫助企業了解使用者在各個關鍵場景、觸點産生的想法和行為,打造體驗管理閉環,驅動企業實作良性增長。

體驗攻略 | Persona VS. Profile,誰才是研究使用者的最佳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