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衛生紙中檢出有毒物?許多日常用品裡都有,需要擔心嗎?

近期,英國《衛報》報道稱,在全球多地居民日常使用的衛生紙中檢測出一類有毒有害物質,據悉這類物質很可能會緻癌。不少朋友聽聞這一消息後可能不由自覺“菊花”一緊,難道以後上廁所都不安全了嗎?

(圖檔來源于網絡)

這種物質究竟是什麼?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常用物品可能含有這種東西?它對健康的損害是真實存在的,還是子虛烏有呢?

首先,這種物質确實存在,更确切的說是一類物質,學名是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質(per/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簡稱為PFAS)。它是指至少含有一個全氟化碳原子的有機化合物(即至少含有一個-CF2-或-CF3-脂肪鍊結構單元),目前已知有1400餘種,其中全氟辛酸(PFOA)和全氟辛基磺酸(PFOS)是比較常見的。

(圖檔來源于網絡)

PFAS是做什麼用的?生活中什麼情況下會接觸到呢?

我們的生活中處處都有它的影子。這是一類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具有疏水疏油、耐高溫、可降低水表面張力等特點。将其添加到産品中可獲得防油、防水、防污和防泥污、耐化學品性和耐高溫性、降低表面摩擦、表面活性等能力。

基于此,這類化合物自問世以來,就成為了加工制造行業的寵兒,不僅應用曆史長,應用範圍更是十分廣泛。大到飛機和汽車制造,小到牙線和隐形眼鏡,反正是您能想象到的生活場景中,幾乎都有它的身影。

您能猜到嗎,這些物品裡都可能含有PAFS。比如從超市購買食品的包裝材料(食品接觸用紙和紙闆),身上穿的皮革和服裝,廚房用的平底鍋和不粘廚具(如特氟龍),地闆上鋪的防水織物和地毯,農業生産用的潤滑油、農藥,戶外運動使用的帳篷、雨衣、防曬,還有日常用的去污劑、抛光劑、油漆、清潔産品和防火泡沫,這些物品裡其實都有PAFS。這也就意味着隻要活着,想要不接觸都難。以化妝品為例,美國《環境科學與技術通訊》的一項調查發現,美國和加拿大市場上銷售的231款化妝品中有56%的粉底霜和眼影産品、48%的口紅,以及47%的睫毛膏中都含有PFAS。

(圖檔來源于網絡)

這也是為何越來越多人開始擔憂,畢竟它離我們的生活圈子太近了,近到難以察覺。如果安全性上真的存在問題,那對健康的損害就是水滴石穿。

這種物質真的有害嗎?會造成哪些影響呢?

關于PFAS存在健康風險的報道早已有之,例如2022年11月,日本團體組織釋出消息稱,在東京多摩地區用作自來水水源的井水中檢出了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質,并已經啟動居民血液檢查,卻并未有确切結果。更重要的是,其是否有害,世衛組織也尚無定論。

之是以被認為可能存在健康威脅,主要與以下幾個方面因素有關。

一是,具有極高的穩定性,不易分解。由于PFAS的分子結構是由碳和氟元素組成的短鍊、中鍊或長鍊分子,碳與氟之間的鍵十分穩定,無論是在自然環境中,還是在生物體内都是極難分解,故而被稱為“永久性化學物”。

二是,在環境中具有流動性,可能造成全球污染。它可通過水、空氣、土壤、食物鍊進行遷移。

三是,具有生物累積性,食物鍊越高或富集越多。由于它在環境中廣泛存在,又無法分解,在食物鍊循環中會不斷富集累積。

四是,可能存在一定的毒性。有研究認為FPAS化合物對生命體和環境都構成危害,更多的化合物種類需要分析。

(圖檔來源于網絡)

它對人類的健康威脅究竟有多大?

盡管,目前已有部分證據證明,對人體健康可能存在健康影響,但尚缺乏直接有效的證據證明。現階段的證據,還主要停留在環境監測和動物研究。

一方面,環境中存在FPAS化合物暴露問題。即便長期以來,對FPAS的情況沒有系統的記錄,但已在德國、日本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水體和土壤中有檢測到。

另一方面,有動物研究認為可能存在健康損害。研究發現,全氟辛酸和全氟辛基磺酸可影響動物的生殖和發育、肝髒、腎髒及免疫系統,還可能會誘發惡性良性腫瘤,例如腎癌、睾丸癌等。有學者擔憂,如果人類攝入PFAS,它會在人體内長時間停留,随着時間的推移,體内的 PFAS水準可能會增加到對健康造成不利的程度。問題的關鍵則在于,富集到什麼程度會有危害?會産生哪些危害?

從現階段情況來看,流行病學調查中最一緻的發現就是暴露人群中膽固醇水準升高。而其對嬰兒出生體重、免疫系統、癌症、甲狀腺激素幹擾的影響,則證據還十分有限。

生活中我們該如何應對呢?既不該杯弓蛇影,亦不可麻痹大意。

盡管,包括歐盟在内的多個國家和地區已經申請限制該類物質的生産和使用,但并未達成統一意見,世界衛生組織對該物質的安全性還在持續的關注。大家無須産生恐懼心理,一方面還無确切的有害證據,即便是日常使用了含有PFAS的衛生紙、牙簽等物品,也并不會進入身體。另一方面,剛剛提到那些物品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是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在沒有擷取可替代之前,恐怕短期内還不會被完全限制。

不過,還是建議大家可以盡量讓生活簡單下來,享受健康、低碳的生活方式。同時多關注一些科普知識,避免因某一資訊産生恐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