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開講#
起義領袖有很多,但李自成卻是很特殊的一位,明朝即将亡國他本可以一舉奪得天下,卻沒想到他竟然拱手“讓”給了清軍。
李自成懷揣遠大抱負,想給農民一份安定,于是他帶領農民起義曆時十餘載,卻功敗于三個緻命環節。
其一,入駐北京之後急于滿足自我欲望,軍隊品質不高紀律松散,時常強搶掠奪物資;
其二,應對突發事件的調兵統籌能力不足,急于看到成效,後期決策失誤不斷;
其三,對關外清軍的防備不足,清軍入關後就心急了,慌不擇路。
李自成建立了大順朝,北京的紅牆綠瓦帶給了他視覺上的享受,也勾起了他對權力、财富的欲望。
急于享受所帶來的結果隻有一個,終其半生忙忙碌碌,卻是在為他人做嫁衣。
他是有野心的,從一個放羊娃到大順帝就是最好的證明。
然而他的野心還是敗了,敗給了清軍,敗給了明朝剩餘勢力,敗給了他自己。
聽聞風有歸期,它們繞過大洋大洲,不論東西南北中,都會回到最初的地方,李闖王歸家的路卻被截斷在了九宮山,再也到不了陝西。
軍隊戰力不足,紀律松散
李自成,萬曆三十三年(1606)出生于陝西米脂李繼遷寨。
小時候為了生計,曾幫地主家放過羊,長大一些之後,他愛上了騎射,大概是性格使然,他總是喜歡做一些有挑戰性的事情。
還曾在銀川做過驿卒,但是他這人特别不老實,犯法對他而言是家常便飯。
有一次犯了一個挺大的錯,按照大明律法是要被斬的,他這人運氣較好,逃出來了。
之後又幹起了屠宰牲口的生意,一直到加入農民軍起義。
崇祯四年(1631),陝西當時的農民軍隊伍規模已經達到二十餘萬了。
李自成也開始參與農民起義,他所跟随的人名叫高迎祥,當時号稱為闖王。李自成跟了他,号稱闖将。
李自成在起義軍中學到了不少經驗,兩年之後農民軍首領王自用被殺,他和高迎祥的地位頓時高了不少。
在起義軍和大明軍隊戰鬥的時候,後金政權也開始南下侵略明朝邊境。
此時的明朝統治者分身乏術,不知該先應對哪一方,思索再三還是覺得邊境比較重要,于是把鎮壓農民起義軍的明軍陸續往東北調遣。
起義軍怎麼可能會放過這個機會,于是加大攻擊力度,攻陷了關中不少城池。
高迎祥像
崇祯九年(1635)年,高迎祥被明軍俘獲,并處死了。
于是李自成,成為了新一代闖王。在後續的三年中,李自成的軍隊在和明軍交戰時總是處于戰敗的一方。
在此期間,李自成投靠過和自己一樣是起義軍将領的張獻忠,但是張獻忠因為之前和李自成結下的梁子,拒絕了李自成。
殊不知在此後一年不到的時間,李自成又重新聚起了和兵敗之前規模差不多大小的軍隊。
而自此可以看出兩點:一是李自成本身還是很有号召力的;二是當時明朝的統治已不得人心,反抗者衆多。
崇祯十四年(1641),牛金星等人投奔李自成,提高了軍隊的文化軟實力。
至1643年,李自成自号“奉天倡義大元帥”,後來又稱“新順王”,為他之後建立大順朝政權做了一個鋪墊。
同年,李自成與明将孫傳庭在潼關展開角逐,明軍大敗,統帥孫傳庭戰死。
第二年,也就是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朝,并改年号為永昌。
之後,李自成率部向東進軍,同年三月十八日,宦官曹化淳開門投降,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李自成于是成了北京城的主人。
農民小生産者狹隘的眼光,讓李自成看不到後金這個危險的存在,亦看不到山海關的重要性。
他所帶領的軍隊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起義的農民,另一部分則是在與明廷抗争的過程中投降的明軍。
兩者的戰鬥能力都不行,隻能靠着人數碾壓敵軍。
特别是一些之前曾是盜賊或土匪的軍士,在進入繁華的北京城後,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了,他們仗着手裡的武器和與李自成出生入死的關系,在京城大肆掠奪财物、搶占民女。
李自成此時在幹嘛呢?
他也漸漸沉迷于這種聲色犬馬的日子,隻想着如何正式登基、如何享受曆代皇帝規格的有三千佳麗的後宮。
軍隊戰鬥力不足而不加以強化,紀律松散而不加以整改,李自成的大順軍注定走不遠。
自身能力不足,多次決策失誤
李自成在北京城待的四十二天裡,不斷聽聞明朝剩餘勢力反撲的消息。
如果說在此之前的戰争中,李自成是有軍事才能加持的,那麼在享樂過後,他的軍事思維能力直線下滑,以至于在後期的決策中屢屢出現失誤。
明朝後期統治者萬曆皇帝不理朝政,還喜于斂财,百姓對其怨聲載道。
而到了天啟皇帝時期,他更是置政事于一側,一心投入自己的木工活裡去。在這種朝堂氛圍下,官員們漸漸開始行賄賂之事,為了升官不擇手段。
漸漸形成了宦官專權的局面,官場上烏煙瘴氣。
是以李自成在帶領軍隊東進的過程中并沒有受到多大的阻礙,但是不排除還有一心為明廷着想的人存在。
他們發起複明戰争,而此時李自成心不在此,隻想趕緊平息此事,于是他派出大部隊去平亂,殊不知山海關外的清軍早已急不可耐。
在他的大軍還在關中糾纏的時候,清軍入關了。此即他的第一次決策失誤。
吳三桂投靠清軍,向北京攻來的消息傳來之後,李自成親自帶領軍隊去會戰。雙方軍隊在一片石相遇,并展開殊死搏鬥的較量。
最終,李自成帶領的農民軍抵擋不住清軍的來勢洶洶,戰敗了。
李自成率衆向西逃去,中間先到北京于紫禁城武英殿登基之後,才匆匆逃往陝西。
他沒有選擇以民族大義說服世家大族并和他們聯手抗清,而是撤回陝西,此即他的第二次決策失誤。
清軍攝政王多爾衮顯然不會讓他輕易逃回大學營,于是派出兩大将軍——阿濟格和多铎前去追擊。
李自成逃到陝西後,受到了由多铎和阿濟格帶領的兩路清軍的夾擊,迎戰不敵,于是他再次選擇逃跑。
1645年,李自成帶着他的13萬農民軍逃到襄陽,此時有兩條路擺在他的面前:要麼繼續向西邊撤退,要麼選擇擊敗他自以為不堪一擊的南明,進而獲得喘息機會。
他最終選擇了第二條路,此即他的第三次決策失誤。
李自成集結襄陽兵馬,向武昌發起攻擊,确實如他所料,明軍将領左良玉戰敗後逃往南京。
他雖然得到了武昌,卻隻是一座空城,糧食已經所剩不多。
此時要趕回襄陽已經來不及了,因為阿濟格的部隊已追趕而至。
李自成的大将劉宗敏帶兵迎戰,大敗。多次交戰,大順軍都沒讨到便宜,于是李自成選擇棄武昌而逃。
關于李自成之死的時間和地點,不同史書上記載的也各不相同,大流的說法是最後死于湖北的九宮山。
由此,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結束了,由于他在後期的多次決策失誤,急于看到短暫的結果而采取冒險的措施,導緻軍隊疲弊,失敗在所難免。
眼界狹隘,隻重内憂而無視外患
李自成是農民出身,是以他在稱帝之後雖然沉迷于酒色,但當初起義的初衷也還沒變,或者說這正是他的“義氣”。
正是這份“義氣”,他拒絕富商大賈的投靠,打壓的同時還要抽取他們的财物用于軍饷或分給農民,富商地主這一邊也是對他敢怒不敢言。
李自成這個人是很沖突的,他不嚴管部下任其肆意妄為欺壓百姓,卻又要把财物均分給百姓,這些好好壞壞聚在一起終是壞占了上風,導緻百姓這一邊漸漸不再對他有所期望。
加上李自成的大順朝不重用之前在明廷為官的舊臣,而是選擇那些未曾當過官的士人舉子。
有經驗的人他不用,而選擇“應屆生”,這可能是他有骨氣的展現,但同樣也是沒政治頭腦的展現。
于是,舊臣這一方也不買他的帳了。這使得他在清軍入關後得不到任何支援,孤立無援。
他如此的“重”内憂,而外患就沒有心力再去管了。
吳三桂鎮守在山海關,他覺得自己所守的要塞關系到整個在中原的安危,李自成必定會好言讓他歸順。
而李自成對他的态度卻很傲慢,吳三桂心裡本就不滿,在李自成的部将劉宗敏将他的愛妾陳沅占為己有的時候,吳三桂徹底怒了,這便是“沖冠一怒為紅顔”。
他打開山海關,引清兵入關,最終李自成身死,他也大仇得報。
李自成所無視的外患入關之後,迅速占據北京,把他往西邊趕。等他好不容易退到陝西又被清軍兩面夾擊,最後還得繼續逃亡。
李自成在逃亡的這段時間裡,一定會很後悔沒有早點對清軍采取措施吧,但為時已晚。
闖王李自成終其一生就應了這個“闖”字,從起義開始到身死之際,他一直都在戰鬥,僅僅隻有42天的“假期”。
早期的李自成實力也是有目共睹的,相較于一起參加起義的其他人,他的才能也算得上數一數二了。
但李自成要面對的是早就虎視眈眈、軍事裝備更為先進的清軍,他帶領的軍隊從戰鬥力上看就懸殊了太多。
總而言之,他的失敗不是單一的某個原因導緻的,而是衆多原因彙集到一起共同作用的結果。
從一介農民奮鬥到一朝帝王,李自成也曾成功過。
而帝王時光太過于短暫,帝位還沒有捂熱,又要開始逃亡生涯,李自成又成為了一個失敗者。說到底,不論是成功者還是失敗者,最終都成為了曆史前進的助推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