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水木年華缪傑:他改變了200多處“家鄉”

作者:飛格電話大賽

介紹

4歲時,穆傑開始随父母換城,從武漢到上海再到北京。很長一段時間,當被問及家鄉在哪裡時,他無法回答。直到一場演出經過武漢,河風飄進車窗,那股氣味吹拂着童年的記憶。

"家是一個人最大的歸屬,就像葉子無論經曆什麼總是有根一樣,"他說。

水木年華缪傑:他改變了200多處“家鄉”

穆傑在城市長大,對農村的第一個記憶來自武漢郊區的吳橋國小,他的母親在那裡教書。在他4歲之前,這是一個天堂。

成年後,他創立了扶貧組織"返鄉",幫助貧困縣的村民銷售農産品。他還去了無數其他人的家,這是他一生中從未見過的村莊。他已經這樣做了五年,他會繼續這樣做。

他說,他希望更多的人不必離開家鄉,不必承認其他國家是他們的家鄉。

這是一個關于尋找家,唱家歌,幫助别人改變家鄉的故事。

水木年華缪傑:他改變了200多處“家鄉”

字幕設定,打開字幕設定對話框

字幕關閉,已選中

對話框視窗的開頭。逃生将取消并關閉視窗。

對話框視窗結束。

以下是來自Mujah的自我報告。

江蘇省無家村正在找根

水木年華缪傑:他改變了200多處“家鄉”

穆傑

百度百科寫道,我的祖籍是上海,其實有一個錯誤,應該是江蘇。我的父親出生在上海,我小時候在那裡住了一年。至于我在江蘇的家鄉,我父親直到我找到它才回去。

十年前,有一次我們在江蘇省江陰附近做一個節目,我告訴節目組,我的祖先在這裡,但我從來不知道具體的位置,但小時候父親形容我的家鄉:有一個村子裡滿姓苗姓的人,有一個糧站,曾經是我們的祖居。那突然想到了主意,要找個父親給我描述家鄉,于是電視記者跟了上來,我們開着一輛面包車,開始了我的"尋根之旅"。

水木年華缪傑:他改變了200多處“家鄉”

憑着我唯一知道的資訊,我們去了江陰申港,沿街,路邊有一個大牌子,上面寫着"無家村"三個字。走到村子裡,一個探究全姓苗,我住這麼大,沒見過那麼多姓苗的人!還發現父親說,糧食站,當地人說解放前是穆家堂。那一次,我碰巧見到他們,要重新修複家譜,一位老人問我的父親和祖父,好吧。沒想到這麼順利找到根。Mujia村不再隻是一個隻存在于其祖先口頭記錄中的地方。

水木年華缪傑:他改變了200多處“家鄉”

後來我們的家譜終于修好了,各地姓苗的人聯系,我帶父親回到了他夢寐以求的地方,也看到了那麼多姓苗的人。他特别興奮。

現在,我将定期回來參加兩年一度的缪爾親特朗普會議。兩天前我還回去幫我們Mujia村參加了村歌大賽,結果隻拿了優秀獎,說明我們在江蘇家有很多人才。

在武漢的河風中,原有的生活記憶被存儲起來

我的祖居是江蘇,從出生到4歲都在武漢,然後去了上海,我童年和成年後大部分時間都在北京。很長一段時間,當人們問我家鄉在哪裡時,我無法回答。

直到有一次去湖北演出,我們深夜從表演城回到武漢,經過長江大橋,當車窗打開時,突然車窗飄進了車裡,一個熟悉的童年味道的代表。

水木年華缪傑:他改變了200多處“家鄉”

這種氣味我已經忘記了很久,但一進來,它立即喚醒了我的童年記憶。包括河邊的燈光,晚上看不到河水,都給了我确切的"這是家"的感覺。四年前,我的家人在橋邊的蛇山上,我記得很清楚,無數次我走過橋上。

那一刻我突然很确定,我的家鄉是武漢。是以現在如果有人問家是什麼,我會回答,"你把第一個童年記憶存放在哪裡。

媽媽是村裡的老師,每個星期六回來,星期一到星期六,我做的每一天都是躺在窗前等媽媽,看着車子一輛一輛地從長江大橋上走來,期待着她在我的視野中的身影。她在武漢郊區工作,很遠,她帶我去她的學校,換車,下車,然後跟着她到鄉下走了很長的路。我記得那所國小的名字叫吳橋國小。

我4歲時随父母離開武漢,每年都會回來,因為祖母還活着,很多親戚都在武漢。大學畢業幾年後,我的祖父去世了,幾年後,我的祖母去世了,我回去的時間相對較少。

我最後一次回去,是在今年疫情期間把蔬菜送到湖北。

離開武漢時,它看起來模糊不清,然後一次又一次地接近它,慢慢地拼湊成一個更完整的記憶。

最令人難忘的是武漢的美食。

在我看來,全國這麼多城市,隻有武漢早餐作為事業去做,武漢人給"客人聚餐"打着"我邀請你太早了"的呼聲。"早熟"含量也非常豐富:豆皮、面窩、月桂湖、魚膏粉、熱幹面條......

有紫色的蔬菜苔藓,據說紫色蔬菜桌上到其他省份就不是紫色的了。我沒有證明這種說法,但我隻在武漢吃過飯。有武昌魚、泡菜、飯丸、排骨湯(倒計時口水出來)。

最讓我遺憾的一件事是,那年武漢站的巡展,沒能邀請到老奶奶到現場。在此之前,我在腦海中重複了很多次這樣的場景:在演唱會期間,我把祖母放在舞台上,告訴觀衆這是我的祖母。在武漢開演唱會的那一年,奶奶已經90多歲了,她住在一棟沒有電梯的樓裡,甚至下樓難,更别說去演唱會現場了。

祖母離開後,我也去武漢演出,但我知道這個城市的一部分根源已經消失了。

艱難時期,更懂得"懷舊"不是一種悲傷

我隻是說,我最後一次回到武漢是在疫情爆發期間把蔬菜送回去。

水木年華缪傑:他改變了200多處“家鄉”

29号元旦,疫情已經爆發,我們的團隊決定一起做點什麼。

我們在網上推出了"家庭訪客"明信片銷售,加上團隊的錢來收集用品。由于以前與村民打交道,當蔬菜最難飼養時,我們在河北和山東花了不到24小時的時間來飼養。

很多地方都因高速而封閉,我們發現道路越來越困難。一路來到湖北,感到孤獨和自豪。離湖北更近的地方,發現路過的人越來越多。由于疫情期間物資捐贈控制的原因,蔬菜沒有像預期的那樣送到武漢,而是送到桃子那裡。但對我來說,這沒有任何差別。即使這不會發生在我的家鄉武漢,我也會去做。

第二次,我們又走了一條路,3000件隔離服到武漢兒童醫院。接下來我們出貨十幾批,100多噸物資,蔬菜,醫療用品。

在和平中,家是一個人歸屬感的源泉。在特殊時刻,如假期,長期與家分離,困難時期,你會發現家是一種深深的懷舊。越難,你就越會發現懷舊不是一種悲傷。

"懷舊"一詞蘊含着豐富的感情,也蘊含着祝福與期待。

2020年,因為疫情爆發,很多中國人的"懷舊"情緒越來越強烈。

家鄉遊客:為什麼要去其他國家

有人說,家是祖先遷徙流浪的最後一站。當我去全國幾十個貧困縣時,最大的感覺是,很多人的家鄉隻剩下老人。在山上,往往是老人扛着籃子,每天爬懸崖;

水木年華缪傑:他改變了200多處“家鄉”

年輕人在哪裡?有的走得很遠,找到了夢想,更多的是謀生到大城市打仗,做最辛苦的工作,拿着最微薄的薪水。

美麗的鄉村,豐富的物業,既豪華又安靜。

水木年華缪傑:他改變了200多處“家鄉”

2015年,我和前者做農民工教育訓練的公益團隊,開始幫助農業事業,後來我們正式成立了一個"回鄉遊民"組織,目的很簡單,幫助那些幾乎忘記了農産品的人,希望幫助更少的人背井離鄉。

水木年華缪傑:他改變了200多處“家鄉”

山西林縣大溪,天津縣蘋果,河南省範縣蓮花,雲南省長甯千禧樹茶山,内蒙古赤峰小米......多年來,我們走過200多個縣,有太多的項目可以幫助農民,每個項目背後都有一個故事。

吉林天港鎮養殖靈芝女孩,從零開始,開始做靈芝孢子粉,遇到很多困難,沒有經驗,第一年迷路了,找到我們求助,我們在網上衆籌了20萬,她靠這20萬就等于讓事業複活了。

在雲南巴馬,我們剛去的時候,發現很多人住在不透水的草棚裡,家裡的幾個孩子輪流穿着一條褲子出去。我們發現當地手工制作的紅糖非常好,是以我們幫他們賣,再加上當地政府的扶貧政策。幾年後,他們建造了一座磚房。

雲南長甯,有數十萬年的古茶樹,我們看到一位80多歲的祖母,他的孫子出國打工,她守衛着一塊茶山。我們幫她買茶後,他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他們去幫助周圍的村民。她的孫子也從城裡回家了。

水木年華缪傑:他改變了200多處“家鄉”

内蒙古赤峰一名返鄉女幹部組織當地留守婦女兒童,有機地種植優質小米。為了確定農民的收入,她還幫助農民建立合作社,提前回購他們的東西。我們幫助她售罄,并将優質的小米推出。

河南省樊縣,那裡的蓮花是用黃河灌溉的,油炸吃得特别脆,炖吃特别,是我們能吃到的最好的蓮花。當我們的團隊剛到那裡時,田野裡到處都是蓮花,但它們看起來毫無生氣。後來在我們的宣傳文章标題中,我記得:"有一種叫做荒涼的收獲。挖掘是一項非常艱巨的工作,是以你必須有一個指令才能把它挖出來。如果他們在第二年再次種植,他們必須把它們全部壓碎,然後回來。當我們搬進去買它時,有一個男孩把他原來的農場院子改造成了一個蓮花倉庫,為了讓卡車進入院子,他取下了院子的鐵門。來自各個村莊的拖拉機,裝滿了蓮花,進來了。村民們很高興,我們有一種特别的成就感。

水木年華缪傑:他改變了200多處“家鄉”

五年下來,我們走遍了中國200多個縣,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到家鄉,并且做得很好,甚至很多年輕人,在被我們雙手教導後,他們加入了我們,加入了我們,幫助我們幫助該地區更多的人。

兩年前我寫了一首歌叫《家鄉》,這首歌的主題也是我們"家訪客"團隊的口号,就是讓家更美,讓孩子回家。因為中國人有思鄉情結,春天這麼多人回去騎,或者走路,坐驢車也想回家。但如果家鄉更美,留在家鄉的可能性更大,移民和流離失所就會少很多。

人物介紹

穆傑,歌手,水木年成員。出生于江蘇省武漢市。2015年,建立"居家遊",幫助有需要農産品的農民,得到了全國200多個縣的幫助。

溫:白梨

藝術家統籌:苗領

攝影:缪爾·科拉爾

視訊:歌曲溫暖

部分圖檔由受訪者提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