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作為皇位的有力競争者,多爾衮為何放棄争奪,另擁他人?

作者:百裡雲史

公元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極突然去世。由于他生前沒有對後事做出安排,于是一場激烈的皇位争奪戰就此拉開帷幕。就在各方勢力都加緊私下活動,劍拔弩張的時候,作為皇位的有力競争者,多爾衮卻放棄了争奪,轉而提出擁立福臨(順治帝)為皇位繼承者。

作為皇位的有力競争者,多爾衮為何放棄争奪,另擁他人?

多爾衮提出的方案令人出乎意料,把各方勢力打了個措手不及,一時間大家又找不出可反駁的地方,就這樣,6歲的福臨被推上了皇位,成為了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代皇帝。

那麼以多爾衮的果敢機敏,為何會放棄自己做皇帝的機會,而擁立一位年僅6歲的小皇帝呢?這就要從清朝入關之前說起。

在清朝入關之前,繼嗣的人選并不是由皇帝在皇子中指定的,而是由貴族的諸王商議而立。皇太極去世的突然,對于自己的後事沒有留下隻言片語,皇位繼承人的問題自然就落在了當時有權勢的諸王身上。

當時有權勢的親王、郡王共有七位。

睿親王多爾衮,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皇太極的異母弟弟,比豪格還要小上3歲。多爾衮有勇有謀,在皇太極時期,就立下赫赫戰功并且對兄長皇太極很是忠心,被封為親王。多爾衮在軍中聲望很高,地位早已躍居諸王之上,是皇位最有力的争奪者。

作為皇位的有力競争者,多爾衮為何放棄争奪,另擁他人?

禮親王代善,是皇太極的兄長,手握正紅、鑲紅兩旗,但其年事已高且兩旗的力量為八旗中最弱,并不具備皇位争奪的力量。

鄭親王濟爾哈朗,手握鑲藍旗,功勳卓著且頗得皇太極信任,但他是努爾哈赤的侄子,幾乎沒有繼承皇位的可能。

肅親王豪格,皇太極長子,幼時就随皇太極征戰沙場并立有戰功,被晉封為親王。皇太極在世時直接擁有正黃、鑲黃、正藍三旗力量,這三旗也代表着皇權。其中,正藍旗便是由豪格統領。是以,在皇太極去世後,這三旗的大臣都擁護并主張立豪格為君。他是多爾衮在皇位争奪中,最強勁的對手。

作為皇位的有力競争者,多爾衮為何放棄争奪,另擁他人?

武英郡王阿濟格與豫郡王多铎分别是多爾衮的同母兄和同母弟,自然擁立多爾衮。而多羅郡王阿禮達也是支援多爾衮的,但是他在同年因亂政而被處死。

是以,當時清廷内部形成了睿親王多爾衮與肅親王豪格兩派的嚴重對立,禮親王代善與鄭親王濟爾哈朗則是沒有争位之心的中間勢力。

當雙方勢均力敵時,中間勢力的意願顯得尤為重要。于是,豪格派人探聽鄭親王濟爾哈朗的意願時,濟爾哈朗表示願意擁立豪格,但也要與多爾衮商議一下。

另一邊的多爾衮也在探尋各大臣尤其是兩黃旗的意願。可是,結果令多爾衮壓力很大:兩黃旗的人很團結也很堅決—擁立豪格。

沒有得到兩黃旗的支援,多爾衮在心中又考量了一下兩位中間派的親王:禮親王代善,年齡最長,老謀深算,絕不會做出得罪某一方的行為;而鄭親王濟爾哈朗因為地位與自己相當,平時多有競争,這個時刻想争取他的支援更加困難,稍有不慎,濟爾哈朗還可能徹底倒向豪格。

想及此,多爾衮深知皇位之争,隻能另謀出路了。

公元1643年八月十三,皇太極去世的第四天,多爾衮召集諸位親王、郡王及大臣在殿議立新君。黎明時分,兩黃旗大臣在大清門盟誓并派精銳部隊包圍了宮殿,一時間,氣氛劍拔弩張。

會議的過程極具戲劇性。剛一開始,以索尼為首的黃旗大臣便搶先發言,擁立豪格。阿濟格、多铎當即針鋒相對,要請睿親王多爾衮登臨帝位,雙方争得面紅耳赤不可開交,而多爾衮審時度勢,沒有表态。

多铎見兄長遲遲不發話,有些心急,便幹脆站起來說:“既然哥哥推辭,若大家沒有意見,那就立我吧。”多铎對皇位的争奪,使局面更加混亂,增加了這場皇位之争的戲劇性。然而,多爾衮依舊沒有表态。

多铎見兄長多爾衮還是沒有明确的态度,便話鋒一轉:“如果不立我,那也應當立年長的禮親王代善!”多铎心想,就是不能讓豪格坐上皇位。

這個時候,年紀最長的代善,眼見火燒到了自己身上,實在是坐不住了,他站起來表示自己年老體衰,已經無力勝任。但卻提出了一個模棱兩可的意見,就是應當立一位皇子為君。

作為皇位的有力競争者,多爾衮為何放棄争奪,另擁他人?

會議到了白熱化的時刻,能沉得住氣、堅持到最後的往往才是勝利者。

豪格沉不住氣了,倏地站了起來,憤憤地表示自己福小德薄,不敢當此重任後拂袖而去。

兩黃旗的将領們眼見自家主子憤怒離場,立刻不幹了,佩劍上前表示,若不立豪格,就和兩白旗拼命。

禮親王代善看形勢不對,作為年長者不得不兩方相勸:“我雖然是先帝的兄長,但是早不預政,且已年邁,與此議不合。”說完代善也走了。

此時此刻,多爾衮真切地明白自己與豪格相争,沒有絕對的優勢,這樣的情形之下,勉強稱帝,必然引火上身,不如用個變通的方式掌控大權。于是,多爾衮在沉默了許久之後,終于站起來,說:“諸王與大臣說的都有道理,但是豪格已經自願退出了,是以我建議立福臨為帝,由濟爾哈朗和我輔政,等福臨年長之後,當即歸政。”。

作為皇位的有力競争者,多爾衮為何放棄争奪,另擁他人?

多爾衮的這個方案,頓時讓在場的人啞口無言。因為首先,福臨是先帝之子,兩黃旗的大臣無話可說;其次,鄭親王濟爾哈朗的利益得到了尊重,他本人當即表示同意;再次,當多爾衮讓人請回代善和豪格後,兩人即明白了一切,代善表示同意,豪格雖然吃驚地發現一切都變了,但也無法在說什麼,隻能無奈地表示同意。

公元1644年十月,多爾衮被封為叔父攝政王。第二年,多爾衮又被封為皇叔父攝政王。公元1649年,也就是順治五年十一月時,多爾衮又被加封為皇父攝政王。到此時,多爾衮的權勢已經達到了無以複加的程度。

作為皇位的有力競争者,多爾衮為何放棄争奪,另擁他人?

縱觀整個皇位争奪戰,多爾衮是真正的赢家,他既排除了最大的政治對手豪格,又使自己實際享有了帝王之權。而這場争鬥的和平解決,也避免了滿洲貴族的分裂和混戰,對其進一步入關作戰,奪取全國政權起到了積極重要的作用。

對于多爾衮以退為進的謀略,大家有怎樣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