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理想的教育應該是什麼樣子?

作者:聯考新風尚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理想的教育應該是什麼樣子?

渴望知識的眼睛

打破固化思想

首先,我們來打破一個固化思想。很多人認為學校教育的功能是把學生塑造成有能力的成年人,以便在社會上立足。但實際上,童年要受教育是19世紀以後提出的新概念。

中國古代隻有少數貴族能學六藝,科舉也是為了選拔少數精英。直到清朝,中國大部分人沒有受過教育,全國平均識字率隻有20%。曆史學家指出,童年的概念在西方封建時期根本不存在。兒童隻是還未長大的獨立的人,還沒有發育完全而已。他們必須從小和成年人一起在農田裡工作,為家庭貢獻經濟生産力。沒有人會認為孩子需要教育。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理想的教育應該是什麼樣子?

中世紀藝術作品中滄桑的小孩形象

是以在中世紀的藝術作品中,你看不到孩子的畫像,孩子也會被畫成大人,隻是小一點的大人。工業革命時期,對童工的需求大大增加,兒童去礦山和紡織廠工作。或者在街上擺攤售賣。那時候10歲的孩子可能比他爸爸掙得還多。是以19世紀以前的父母不會擔心孩子沒受教育找不到工作。那時候美國人甚至管家裡的寶寶叫小陌生人。直到19世紀,兒童的經濟價值才開始轉變為情感價值。德國教育改革之父主張孩子不是工業國家的生産工具,而應該是獨立教育和發展的,有了人才國家才會更強大。兒童人權的概念在歐洲興起,出現了反對使用童工的法律,保護和教育下一代的觀念開始出現。西方國家開始實施義務教育,二戰後普及到世界各地。是以,從曆史的角度來看,學校教育的概念實際上隻存在了100年。

如果過去幾萬年沒有學校教育,人類祖先是如何教育後代的?

人類學家發現,在原始社會,成年人不花時間教育孩子,也不要求孩子長大,也沒有體罰。如果孩子向父母尋求指導,他們也會被父母拒絕。比如波利尼西亞人,認為自上而下的教育就相當于要求孩子屈從于一個知識權威,這本身就違背了平等自由的精神。

但是如果大人不教育孩子,孩子怎麼會有生存的知識呢?

很簡單,孩子會加入遊戲群體,整天玩遊戲,甚至危險地玩火、玩蛇等。孩子在玩遊戲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繼承上一代的知識。是以亞馬遜雨林人三歲就知道劃船了。人類的祖先不需要學校教育,因為日常的遊戲就是一種教育,整個世界都是他們的課堂,不用擔心因為玩而被罵被罰。大人要教育孩子,就講故事,講神話,而不是通過考試來乘除。是以,人類學家發現,土著社會成人與兒童之間的對話,80%都是故事。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孩子天生喜歡玩遊戲,喜歡聽故事,因為幾萬年來,我們人類的祖先就是靠這個習慣來自主學習的。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理想的教育應該是什麼樣子?

遊戲

相反,今天的學校教育馴化了我們自主學習的天性。南非人把孩子送進西式學校的時候,居然因為貪玩而受到懲罰,讓他們大吃一驚。沒想到文明人會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坦尚尼亞人把孩子送到西式學校,孩子受不了教室裡一大堆作業,被貼上多動症的标簽。這些土著家長指責學校讓我們的孩子發瘋。

在這些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原住民社會并不是太落後而沒有學校制度,而是被現代教育制度吓壞了,根本不敢讓自己的孩子上學。相反,他們秉承了人類祖先幾千年來遵循的哲學,遊戲是最高價值的教育。令人驚訝的是,許多當代心理學實驗證明了這一古老的傳統。心理學家發現,有玩耍經驗的大腦可以産生更大的神經可塑性,适應環境變化。随着孩子長大成人不再玩耍,大腦中的突出連接配接密度也會降低。這些研究發表後,許多多元教育學者開始倡導基于遊戲的課程規劃,但自相沖突的是,故意規劃遊戲本身違背了遊戲的精神。如果實驗者像老師一樣教孩子怎麼玩,孩子隻會按照老師的方法玩,不會自發想出有創意的玩法。但是如果實驗者不告訴孩子們怎麼玩,學生們就能玩得開心,有創造力。

是以,刻意教學生玩遊戲,其實是在阻礙玩遊戲。學習效果最好的實驗組是讓學生自己指導幾何遊戲,老師隻幫忙回答學生的問題,讓學生在遊戲中更靈活地運用幾何,自主學習,老師隻幫忙。

人類文化的起源

人類文化的起源是遊戲,因為隻有在遊戲中,人們才能暫時獲得真正的自由和創造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古希臘的奧運會,希臘人在這裡學到了什麼是勇敢,什麼是體育精神。遊戲世界不受外界因素和世俗利益的影響,可以嘗試自己建立一套規則。新的玩法,為輸赢而戰,輸赢本身沒有目的,因為遊戲本身才是目的。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理想的教育應該是什麼樣子?

玩遊戲

這種遊戲精神一直是非洲土著文化的活力之源。在當今的企業文化中,很多公司為了培養創造力,非常重視遊戲。矽谷的高科技公司會給員工固定的時間玩遊戲,皮克斯動畫甚至在公司内部建了一個遊戲屋。是以,理想的教育應該能夠實作人性中的遊戲本能。

但是,人不僅有相同的人性,也有不同的性格。教育應該能夠實作每個人不同的個性。我們給學生灌輸了很多知識,也要鼓勵學生自己探索。教育要讓人找到曾經擁有卻失去了人性的東西,人會借文化和知識的力量。充實自己的不完整。學校教育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幫助學生探索自我。我們在接受教育的時候,不應該隻是記住課本上的單詞,認為自己獲得了知識,而應該提高自我意識。

當代教師的職責

當代教師的職責是在對話上建立知識,培養批判意識,與學生展開對話,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願望還沒有實作。在對話中,學生先教育老師讓老師知道每個人帶着不同的想法走進教室,老師也教育學生幫助他們找出這些想法背後的原因,然後讓學生反思是什麼造成了今天的局面。這時候老師提供的知識突然和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了。課本上的知識不再是應付考試的負擔,而是改變和提升自己。這種批判意識會讓學生找到自己學習的資源,因為知識不再是為了别人的期待,批判意識帶來的求知欲才是人們推動曆史前進的動力。

當魯迅看到中國人民被日本人壓迫卻不知反抗時,他決定放棄醫學,投身文學。隻有學會足夠的文學知識,他才能真正改造中國。原本學醫的切·格瓦拉在看到美國對南美國家的經濟殖民造成的貧困後,開始閱讀大量政治經濟學方面的著作,甚至要求遊擊隊成員随身攜帶經濟地理方面的書籍。正是批判意識的力量,引導人們積極求知。批判意識就是如何教育下一代獨立思考,是以最好的教育不是由教育專家決定,而是由受教育的學生來評判。這使得我們把注意力從教育轉向學生的主體性。因為當我們一直在讨論理想的教育應該是什麼樣的時候,其實已經預設好了,你認為老師和家長的影響很大。孩子的心靈就像一塊白闆,是可以通過教育改變的。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理想的教育應該是什麼樣子?

是以,當我們談論什麼樣的教育是最好的時候,其實已經陷入了一個錯誤的架構,錯誤地把年輕人當成了文化傳承者,是以我們必須教育他們。但其實年輕人并不是被動接受教育,接受上一代人的文化。他們往往發展自己的文化,成為文化的創造者。

一位民俗學家發現,歐洲古代的童謠和童話,其實一開始不是給孩子聽的,而是給成年人聽的,隻是孩子用它們來模仿和惡搞,成為一種新文化。比如凱爾特人認為,在某些節日裡,你必須打扮起來,以避開惡靈,但孩子們颠覆了這一傳統。既然你們大人這麼怕鬼,我為什麼不裝成鬼給你們躲起來呢?這就是萬聖節的由來。

還有18世紀出現的華爾茲,即青少年為了抵制上流社會的正式舞蹈,故意引用底層德國農民的舞步。是以,年輕人不僅接受教育,而且往往拒絕接受教育,甚至可以反過來改變父母、老師和社會文化。

回望曆史

回顧過去100年的曆史,我們會發現,推動社會和文化變革的往往是年輕人。推翻滿清帝國的武昌革命軍平均年齡才二十出頭。歐美的反越戰運動是由大學生上司的。我們今天所依賴的社會秩序和曆史進步,恰恰是百年來不守規矩的年輕人創造出來的。

神經科學家還發現,年輕人的創新能力有助于人類物種的進化,因為在狩獵和采集時期,那些活躍的、反對權威的孩子可能會給部落帶來新的發現。這就是為什麼在原始社會,知識文化的傳承不是靠大人的努力,而是靠孩子自己的遊戲探索。哲學家們還發現,在孩子被學校教育定型之前,和孩子談哲學比和成年人談更容易。比如現代哲學起源于笛卡爾的問題。我怎麼知道現實世界不是我正在做的一個夢?這個問題正是很多孩子會問父母的問題,這讓一些心理學家認為每個孩子天生就是哲學家。是以,真正的問題不是我們該怎麼教育孩子,而是我們該怎麼讓有創新精神的孩子教育我們。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理想的教育應該是什麼樣子?

教育的本質

教育的本質就是回應這種新生性,每一個生命的誕生都給社會帶來一種新的可能。教育的存在不是為了給新一代人準備一個新世界,不斷推出新課程,新考試制度。自以為很創新,但在新生命眼中,所有成年人追求的創新都比他們老,隻是把年輕人塞進了舊社會的架構裡。但如果人類隻是吸收上一代人給的知識,那就永遠不會進步。

正因為如此,我們發現世界各地有各種各樣的神話傳說,比如永遠長不大的哪吒三太子。

電影《人類之子》中,人類因為未知原因失去生育能力,世界面臨人口老齡化、戰争、難民等問題。主角發現一個懷孕的非法移民試圖保留這個人類唯一的血液,最終成功産下一個新生兒。影片最後一幕,嬰兒出生的啼哭結束了人類無休止的戰争。新生兒消失數年後,孩子們的聲音成為治愈人類社會的福音。在《死亡列車》中,是孩子們的聲音證明了他們與已經變成僵屍的成年人不同,因為他們沒有被行屍走肉的成年人感染,仍然保留着自己的聲音。

理想的教育應該是什麼樣子?

從曆史的角度來看,學校教育隻有很短的曆史。幾萬年來,人類祖先通過講故事和玩遊戲來傳遞知識。遊戲不僅對學習有幫助,也是人類文化的起源。教育除了要練習人的遊戲本能,還要照顧每個人的個性。通過批判意識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處境,進而主動求知學習。同時,不要過度放大教育的影響,因為孩子會有自己的主動權,甚至反過來改造主流文化。教育不能隻是傳遞上一代的文化知識,必須給孩子自主權,讓他們引導社會變革,因為孩子的聲音就是社會進步的聲音。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理想的教育應該是什麼樣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