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正和島(貴州)創作者年會暨産業熱潮大會于10月14-16日在貴陽召開。本次年會以"智慧數量貴,産業支撐"為主題。
本文摘自王林10月15日在趨勢論壇上的主題演講《第三次拉開帷幕,中國迎來戰略機遇新時期》,其中有所删減:
口頭:民進黨中央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鄭和島首席經濟學家王林
編譯:于新峰
來源:鄭和島

01、第三次拉開帷幕
我很高興今天有機會分享對目前局勢和未來的一些看法。
首先,我想說兩個關鍵詞:第一,變革,第一,創業。
市場從來不缺乏變化。但今年到目前為止,市場上出現了三件事情,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頻繁和尖銳:
首先是闆旋轉;第二是風格轉換,這給一些有問題的行業(如教育和教育訓練)提供了相對較少的緩沖;最後,随之而來的市場沖擊。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質疑:中國經濟究竟走向何方?中國的未來會朝着它設定的方向發展嗎?
我認為這背後是看到它的邏輯正在改變。它反映了基于時代紅利的投資邏輯正在發生重大變化。
一方面,我們确實看到了一些不确定性,但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國家的總體方向沒有改變,仍然堅定地朝着既定的方向前進。
商務部部長現已代表中國政府向CPTPP正式請求加入CPTPP。這應該是我們評估了大量風險後做出的決定。
因為改革是"法律的改變"。那一年我們加入WTO時,修改了1萬多部法律、國家和地方法規,要加入CPTPP,可能有2萬到3萬多部法律需要修改,這是一個很大的風險。
但它有什麼樣的背景呢?加入CPTPP預示着中國自1840年鴉片戰争以來的"第三次對外開放"。
就開放性而言,鴉片戰争後的第一個開口是被迫開放的,當時我們被西方炮兵打開了,第二個開口始于1980年代小平同志的上司下,是一個活躍的開口。
現在第三個打開,第一個,第二個非常不同。這不僅是中國倡議的開放和制度開放,也是許多領域的單邊開放。
第三個開放是更深層次的開放,不僅要解決投資和貿易的數量和品質、技術更新和創新等傳統問題,而且要争奪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我們要參與世界規則的制定遊戲。因為對制定規則的權利的競争是當今國際競争的核心。
改革開放40年來的一個重要教訓是,對外開放往往成為我國改革的重要推動力。其中有兩個值得注意的:
1.強化改革勢頭
我們對外開放不僅帶來了貿易、商品和服務的機會,也帶來了更先進的管理理念、經濟體系和更好的國際規則的引進。
是以,在很大程度上,國際規則的壓力被用來加強國内改革的勢頭。
2. 更多高水準技術流入中國
此外,鑒于技術的擴散離不開資本流動,我們應該對外國資本更加開放。
不管你喜不喜歡,現代大部分原創技術都來自西方國家,這是不争的事實。迄今為止,這種情況沒有根本改變。
是以,如果我們不開放,我們可能會獲得我們在西方引入的高端技術紅利,在耗盡之後,可能需要10-20年才能趕上目前的世界水準。
而随着對外開放的,更多的高科技進入中國。
我認為,我們現在将擁有第三次開放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即存在相當大的單方面開放領域。
單邊開放和重新調整是兩個最好的例子:美國總是重新開放,隻有當其他國家對美國開放時,美國才對美國開放;
單邊開放,有容量大。當然,單邊開放也必須是有條件的,我國不是在談論無條件的單方面開放。但從整體上看,随着申請加入CPTPP,中國的對外開放将越來越快。
那麼,在市場化和開放化之後,我們将面臨第二個大問題:驅動力是什麼?
衆所周知,我們現在之是以有如此快速的發展,主要取決于五個方面:一是分工,二是科技發展,三是市場化,四是全球化。
另一個關鍵是"企業家精神",這是鄭和島創始人劉東華先生一直高高在上的"理性唯心主義"。這種創業精神是我們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
02、大變革時代,企業4條"出路"
我們知道,自人類誕生以來,直到1800年,世界經濟增長基本上都是"停滞不前"的。我們97%的經濟成就是在過去250年中取得的,占人類誕生以來的0.01%。
增長曲線正在急劇上升。圖中的紅線向東,黃線向西。一組可以看出的數字是,世界人均GDP長期幾乎停滞不前,這是人類曆史上的"大停滞"。
1800年開始增長後,人均GDP開始直線增長,在短短200多年的時間裡,人們創造的财富比前幾千年的總和還要多,進入了人類曆史的"大增長"。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人們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
這背後的一個重要驅動力是"創業"。企業家是什麼意思?承擔風險和不确定性,以創新為己任的人。
在大增長取代大停滞的曆史時期,國家和地區之間出現了"大轉移",在同樣的250年裡,有了如此巨大的經濟成就,有的國家增長迅速,有的停滞不前。
造成這種情況的很大原因是,企業的增長程度、環境和企業家的增長率決定了哪些國家、哪些行業會停滞不前,哪些國家和哪些行業會發展。
因為企業不僅是經濟組織,市場經濟體系不僅是經濟體系,更是價值體系和文化體系。
比如,胡雪岩曾經在敵國富有,沒有他就沒有左宗曦征的勝利。但他隻是一個商人,而不是一個企業家。
誰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企業家?我舉兩個例子,張偉和榮德勝。他們不隻是在做生意。如果企業家隻是在做生意,他們不被稱為企業家,他們對整個社會都有重大影響。
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家不僅為社會提供就業和财富,企業家精神是社會進步的動力。
在今天這個企業家聚會的地方,我想說,企業家精神是解決中國發展挑戰的關鍵。今天,我們與島上的企業家們聚集在一起,我們肩負着曆史責任。
西方經濟學家熊彼特的理論是衆所周知的。他認為,創業是經濟發展的引擎,創業精神是一種不斷創新的精神。
而且,他說,"企業家通過引入新的生産功能來實作創造性破壞,這些功能破壞了現有的市場均衡和市場結構。是以,從這個意義上說,企業家的創新行為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原因和社會發展的動力。"
社會發展的動力之一是創業精神,另一個是科技的發展,尤其是純科學的發展。就像剛剛宣布的諾貝爾科學獎一樣,實體、化學、醫學都是純粹的科學,都是被一些人稱為"無用的科學",但無用的才是最大的用處。
我們說,科學發展和創業是人類财富增長和進步的重要驅動力。是以,當很多企業家問我,"在一個巨大變化的時代該做什麼"和"如何處理一家企業"時,我總是告訴他們四件事:
1.了解困難并取得進步
在新賽道上勇敢地面對不确定性。以喬布斯為例,他在56歲時過早去世。
喬布斯從不認為自己是一個想要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企業家,他把創新作為自己的使命。
他的創新産品,可以看看:
蘋果,開啟PC時代;
皮克斯電腦公司,改變整個動漫行業;
iPod,改變整個音樂産業;
iPhone,改變整個通信行業;
iPad,改變PC行業。
這一切都是為了颠倒過去。這個人總是在創新。
當喬布斯得知自己患有胰腺癌時,他的第一反應是憤怒:為什麼是我?憤怒過後,他很快開始思考:人為什麼會死?最終,它激發了他的創新欲望。
他相信死亡是大自然對人類最好的安排。喬布斯經常問自己,如果今天是我生命的最後一天,我會怎麼做?在這種假設下,生命的過去将與其他人不同。
直到今天,喬布斯仍在影響着我們,我們仍然在使用他的産品。
2.傳統軌道上的"特殊和新"
行業越傳統,活力越大,高科技産業越容易被颠覆。
我們不認為傳統産業沒有前途,必須做高科技,其實不一定。"食衣"至少始終具有生命力,提供人類最基本需求的行業往往是壽命最長的行業。關鍵是要完善它。
在這裡,我引用一句日本諺語"生命懸而未決"。為什麼日本的東西這麼精緻?因為他們把他們所做的事情與他們的生活聯系起來。
例如,日本的樹木研究産業。1998年,公司生産出世界上第一台10萬克齒輪,2002年,樹木研究行業批量生産了百萬分之一克的超級小齒輪。
到目前為止,這種粉末齒輪還沒有機會在任何行業中使用,但它實際上是生産的。這是終極的。
中國也有很多這樣的典型,比如曹德旺隻做汽車玻璃,"做一塊中國人自己的玻璃";
3.強化産業鍊
要延伸産業鍊,做到上遊、中遊、下遊連接配接。如你所知,中國奶粉市場占有率第一家企業叫中國飛和,去年的銷售額為210億元,今年的銷售額應該超過280億元。你為什麼能做到這一點?它将上遊農業(包括土地和牲畜)串聯成一個鍊條,最終生産奶粉。
4. 做颠覆性技術
引用愛因斯坦的話,"你不能從問問題的角度來解決問題。
這句話有哲學的味道。從提問的角度來看,你對問題的看法的次元沒有改變;
有些問題,站在次元上的地方是無法解決的,隻有進入更高層次才能解決。
1916年,芝加哥學派創始人弗蘭克·奈特(Frank Knight)在康奈爾大學的博士論文《風險、不确定性和利潤》(Risk, Uncertainty, and Profit)中寫道:"在一個競争激烈的市場中,不會有利潤或損失,真正的利潤來源是不确定性。"
由于不确定性,利潤是可用的。這對創業者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考驗。衆所周知的企業家馬斯克繪制了五幅藍圖:
1.神經墨水,大腦接口。因為人從來不是機器的對手。一個記憶力超強的人,比不上手機百度一小小幼,立刻被秒殺了;
2. OpenAI,人工智能;
3. SpaceX,StarChain計劃。我們現在正在做5G,馬斯克的是星鍊,地面網絡和天網,發射42,000顆衛星,其中12,000顆是低軌道衛星。當本地表面未收到信号時,可以接收到天網的衛星信号;
4.太陽能城市,光伏發電;
5.掘進的真空隧道列車。
是以在回顧過去,經濟發展,除了依靠政府的力量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力量是企業的力量。
包括喬布斯,他剛剛提到了這一點。從某種意義上說,蘋果對美國經濟的刺激甚至比美聯儲的量化寬松計劃還要大。以iPhone 5為例:
當蘋果推出iPhone 5時,它在前三天就售出了超過500萬部,當時所有iPhone型号都售出了2700萬部。
在短短幾個月内,iPhone 5的銷量對美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0.5%。
蘋果創造或支援了599,000個美國工作崗位,比一年前增加了80,000個。
俗話說:
"喬布斯上司的公司清楚地描繪了這個國家走出低迷的道路,孤獨而華麗。
這就是商業的力量。
03、結論
最後,考慮到開放的潛力,加上中國有一個巨大的市場。開放中國任何一個地區,都足以改變國際資本的流動。
事實上,情況也是如此:
2021年1月,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報告稱,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幾十年來世界上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流入國,到2020年吸引了1630億美元的流入。中國市場已成為全球經濟的"壓艙石",也是2020年衆多跨國企業業績增長的主要市場;
2020年12月,星巴克表示将在未來十年内将其全球門店從33,000家擴大到55,000家,其中中國是重中之重。
2020年,BBA(奔馳、寶馬、奧迪)在中國銷量大幅增長,創下進入中國市場以來的最佳銷量紀錄;
根據彙豐銀行前海證券2021年的一項調查,全球900多家機構投資者和大公司中,近三分之二計劃将在中國的投資平均增加25%。
商業決策的一個基本出發點是"了解你自己",你到底是誰,你的主要資源在哪裡,你最重要的能力是什麼,這是最重要的事情。
雖然目前,面對疫情的不确定性,面對激烈的中美貿易摩擦,面對經濟下行形勢,面臨産業政策、監管政策等一些新形勢。
但我想說,所有公司都應該對未來充滿信心地面對不确定性。
這就是我今天要說的,謝謝。